一將功成萬骨枯,古代戰場是如何處理屍體的?
原標題:一將功成萬骨枯,古代戰場是如何處理屍體的?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這分分合合之間,總會發生戰爭,一旦發生戰爭總是要死人的,那麼古代人是怎麼處置這些屍體的。這些屍體可能會面對五種結局。
第一種:可憐枯骨無人收
這種很常見,就是屍體放在戰場上沒有人處置,屍體棄之荒野,任由野獸分食。「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杜甫的《兵車行》所描寫的就是那種屍橫遍野的凄慘景象。
戰敗的一方,忙著逃跑,或者全軍覆沒,哪裡還會管屍體有沒有人收拾,而戰勝的一方,收不收屍體就要看他們的心情了,不過一般他們都是要處置實體的,因為戰勝了,就會清理戰場,不然這些屍體會引發瘟疫,滋生病毒。
第二種:挖坑用土埋
清理戰場的時候,會挖一個很大的坑,將屍體都放進去,然後埋了,因為這些屍體如果放在一個地方會有臭味,還會滋生病毒,引發瘟疫,造成大規模的傷亡,而用土埋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負責處理戰場的人挖一個超大的深坑,把所有的屍體全部扔進去,然後拿土一蓋,萬事大吉。這個方法後來演變成了連活人都一起埋了,就是所謂的坑殺,這種情形在歷史上並不鮮見。戰國時期秦軍坑殺40萬趙軍,秦末秦軍又被項羽坑殺了20萬。
第三種:築京觀
築京觀就是把屍體都聚集在一處,堆很高炫耀自己的戰功,明朝的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志》裡面記載潘黨請收晉屍,築為京觀,以彰武功於萬世。
1410年明朝大將張輔進攻安南,擊敗安南軍隊,殺死2000多名戰俘「築京觀」。築京觀在我國古代還是很常見的,畢竟勝利的一方想要炫耀自己的戰功。
第四種:火葬
這個火葬和現在的「火葬」可不一樣,之前火葬就是不想挖坑,又怕瘟疫傳染,就把屍體集中在一塊,一把大火燒了就行了。
火葬在古代多帶有宗教色彩,人們相信火焰的力量能夠凈化人的靈魂,幫助死去的人早生極樂,或是上天堂。
第五種:充當軍糧
在古代打仗物資往往得不到保障,這時候這些屍體就當做了軍糧,聽著有些噁心,但是在歷史上這是真真實實的存在過。
《三國志·魏書·程昱傳》中就有過這麼一段記載:「初,太祖(曹操)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曹軍軍糧斷了,便把人肉作為軍糧,吃了三日。
※金刀令公楊業是怎樣英勇殉國的?
※斯坦因口述:我是怎麼騙盜敦煌文物的?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