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這三個生活常識其實屬於偽心理學

這三個生活常識其實屬於偽心理學

生活中,有些理念流傳甚廣,然而其實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心理學是一門講究實證的科學,而科學的檢驗標準是具有可觀測性、能夠被重複的驗證,而無法被重複驗證的都屬於偽心理學。那麼,哪些生活常識屬於偽科學的範疇呢?

1、星座

許多人見面了都會問對方「你是什麼星座的啊?」,甚至有的人會在和某個人相處不愉快時,將原因歸於星座,認為「我和他的星座不合」,這種情況在我們的生活中十分常見。星座理論認為,十二星座分別代表著十二種性格特點、為人處世的方式。還有一種星座運勢的說法,認為某些因素會影響到我們某個階段的運行。

然而,星座基本上是不靠譜的,它只是利用了人們的一些心理,例如巴納姆效應。關於這個效應有一個有趣的實驗,研究人員讓一群人做了同一份量表,做完之後,他拿出兩份量表的結果(其中一份是參與者自己的真實結果,另一份是大多數人的平均結果),然後讓參加者判斷哪一個結果是描述自己的。結果發現,大多數參與者選擇了大多數人的平均結果,認為其更能代表自己的情況。

同理,星座也是利用了這一原理,往往採用一些大眾化的、具有平均性質的描述,讓我們覺得關於這個星座的描述確實很像自己。這種籠統的預測也會讓我們有一種預言實現的錯覺,其實,如果你看看其他星座的描述,你就會發現,這些描述你同樣符合。因此,我們常識中認同的星座,其實是難以量化、難以實證檢驗的玄學。

2、孩子的智商、情商絕對遺傳於父母

一些人會覺得一個人的智力、情商等特質是遺傳於自己父母的,所謂什麼樣子的父母就會生出什麼樣的孩子,是幾乎不會改變的。其實這種生活常識是不準確的,認知心理學上關於遺傳與教養的研究發現,我們雖然與父母有著基因的相近性,但是人類的大腦是有可塑性的。

特別是在幼年時期,大腦的可塑性最強,我們所受的培養與接觸的環境,能夠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智商、情商的發展。因此,父母基因的作用不是絕對的,還會與後天的培養與生活環境共同左右,智商與情商都是通過後天努力可變的。

關於神經科學的研究也表明,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大腦中的神經元之間的連結會增強。也就是說,當你想學習訓練某種技能時,只要你不斷的去學習、去練習,大腦里關於這項的神經元功能會變得更強,正所謂熟能生巧。因此,我們的大腦是可以通過學習等過程改變的,而不是生下來就一成不變了。

3、原生家庭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弗洛伊德認為,成年後的很多問題都是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的。然而,這種生活常識是值得商榷的。因為我們後天會接觸很多新的環境,遇到許多人,他們也會影響我們的性格。並且我們個人的認知、學習也會對我們產生作用。

因此,原生家庭的影響往往在我們的童年早期,而不會永遠地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只要我們願意去努力,完全可以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參考資料:

《心理學與生活》

7個最冷的心理學冷知識:喝咖啡不愛加糖的人人格更「黑暗」
心理學家:你越說,孩子越不會聽你的,因為你少說了這句話

TAG: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