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周到清朝各代的官服都長什麼樣,外觀上如何區分官職大小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出自詩仙李白的《清平調》,雅俗共賞,膾炙人口。古時,「上日衣,下日裳」,後來衣裳泛指衣服。官服作為衣服的一部分,既是政治的需要,又是身份的象徵。歷史上,各個朝代十分重視官服形制,產生了饒有趣味的官服文化。
官服的產生,與帶頭大哥有著密切的聯繫。遠古時期,氏族或部落成員民主推選首領,聚眾捕獵,組織打仗,決定大事。隨著權力鬥爭激化,部落階段分化,極少數人擁有的特權,其中就包括了穿著衣裳的權力。為此,黃帝的曾孫有虞氏創立了官服,以示等級和權威。在《周易》中,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官服制度從此萌芽。
官服作為特殊的工作服,代表權力和等級。夏商時期,古人以皮、革、絲、麻為材質,製作衣裳。上衣代表天,下衣代表地。在顏色上,上玄下黃,代表對天地的崇拜。從此,衣冠制度有了嚴格的區別,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圖1 江永深衣概念圖
西周出現了長及足部的「深衣」,以及上下分段的衣裳。衣以窄袖、緊口、寬邊為主要特點,有對襟和偏衽兩種樣式。裳是長齊小腿的裙子。腰間束帶,前腹懸掛方形織物「黼黻(fǔ fú)」,小腿纏繞「行膝」,腳穿各種質地的鞋子。頭上戴冕、冠、弁等禮帽。
為顯示尊嚴和權威,周王建立了冠冕制度。對冠帽、上衣、腰帶、長裙、鞋子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周王身著全套行頭,走上維密T台,有成為「維密超模」的潛質。就連孔子對穿衣也有很高的要求,他上班穿工作服,下班穿家居服,是個走在時尚前沿的老頭。
有了衣裳,還得用花紋裝飾。按照周朝的裝飾套路,總共有12種花紋,如龍紋、山紋、華蟲紋、宗彝紋、藻紋、火紋、粉米紋、黼紋、黻紋等,只有周王才能享受全套紋飾,諸侯有九五折優惠,用龍紋以下的紋飾。士族可以選擇藻紋和火紋,大夫只能用米紋。
霸道總裁秦始皇統一六國,他認為周朝屬火,秦朝屬水,按照「五行」學說,水的顏色是黑色。因此,秦始皇廢除了周朝的冠冕制度,只保留了祭祀用的黑色玄冕禮服。秦朝百官以黑袍為主,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身著綠衣,以冠冕區別官職。官服寬大袖口上綉著華美的花紋,莊重大氣,肅穆精細。想像一下,秦朝的朝堂上,一片黑青色,有「斧頭幫」開會的即視感。
圖2 冕服
強漢的官服,承襲前朝,同樣是寬袖束腰。相比之下,漢朝官服隨季變換,分別是「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為了體現等級差異,漢朝官服以「組綬」區別官職。組是官印上串著的絛帶,綬是用來蓋住裝印鞶(pán)囊或繫於前腹或側腰,一般由彩絲織成,因此有「印綬」之稱。看了漢朝的官服,小夥伴們只能說漢會玩!
魏晉時期官服又有了新的變化。總體來說,當時的官服依照大袖長袍的慣例,只是有所簡化。在細節上,一種叫「籠冠」的冠飾,成為魏晉官員的標配。籠冠前高後銳,綜合了弁和幘的特徵,以細紗製作,塗上黑漆,內襯赤幘,男女通用。
盛唐以大氣寬容著稱,官服也不例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淵頒布了著名的「武德令」,規定天子有大裘冕、通天冠、翼善冠等14種服飾,還首次規定明黃代表天子,淡黃專指太子,其他人不得使用黃色,否則分分鐘腦袋搬家。
圖3 唐·張萱《唐後行從圖》中的隨行官員
唐朝大臣平時身著圓領袍衫,用暗花細麻製成,膝蓋處有一道橫襕,因此有「襕衫」的說法。官服的樣式多達20餘種,服色各異,六、七品官員身著綠色、四、五品官員身著緋色,三品以上官員身著紫色,不僅如此,文武官員都要頭戴進賢冠,三品以上戴三梁,五品以上戴二梁,九品以上戴一梁。唐朝名臣裴寬年輕時身高人瘦,穿著綠色官服,被人戲稱為「綠鸛雀」。
官服發展到宋朝,顯得等級森嚴、講究繁縟。寬袖重現宋朝官服,以紅色為主。官服有祭服、朝服、公服、禮服、喪服等。以朝服為例,緋色羅袍裙、內襯白花羅中單,腰束大帶,輔以革帶系緋羅蔽膝,方心曲領,腳穿白綾襪黑皮履。六品以下官員沒有內襯,腰間不掛玉劍、玉佩和錦綬。各級官員用官服上的花紋區別官品。宋朝官服花樣挺多,不用P圖,就能收穫點贊無數。
作為第一個外族建立的王朝,元朝的官服具有鮮明的特點。蒙古語「質孫」的意思是華麗,質孫服是元朝特有的官服,與皇帝的賜服制有密切關係。質孫服衣裳相連,衣式緊窄,下裳偏短,腰有襞(bì)積,腰背間貫以大珠。每年,皇帝在元上都舉辦賜服宴,根據出席宴會成員地位的不同,賜予不同的質孫服。王公寵臣得到腰線袍和直身袍,賜服宴上的服務人員得到辮線袍。
圖4 明朝補服上的仙鶴雲紋刺繡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官服也達到了發展的高峰。明朝的官員,以烏紗帽配圓領袍作為常服。圓領袍前後各有一塊「補子」,因此,這款常服也稱「補服」。文官的補服綴以飛禽,武官的補服綴以走獸。不同的禽獸代表不同的官職,比如文官一品仙鶴補,二品錦雞補,武官一品麒麟補,二品狻猊(suān ní)補。補子的製作,分為織錦、刺繡和緙絲三種,紅底素色,金絲盤紋,具有很高的工藝和歷史價值。
小夥伴們知道成語「衣冠禽獸」吧?它就與明朝官服有關哦。明朝早期,衣冠禽獸是褒義詞,是對體制內公務員的讚美。然而明朝中晚期,官員腐敗無能,橫徵暴斂,引起了百姓的反感,衣冠禽獸的詞義因此逆轉,如今泛指品德敗壞的人。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亡清興,滿族入主中原。清朝的官服採用長袍馬褂的形式,總體延續明朝補服樣式,文綉飛禽,武綉猛獸。與明朝補服相比,清朝的補子相對較小,以黑、青、紅為底,前後成對,前片對開,後片整塊。
圖5 清朝官服
清朝官服最大的變化是官帽。不論君臣、軍卒、差役,要戴形似斗笠的緯帽。按季度分為涼帽和暖帽,帽頂有「頂戴」,後拖孔雀翎。級別不同,頂戴各異。一品紅寶石、二品紅起花珊瑚頂戴、三品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頂戴、四品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頂戴、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頂戴、六品硨磲及白色涅玻璃頂戴、七品素金頂戴、八品起花金頂戴、九品鏤花金頂戴。孔雀翎又稱花翎,高端花翎有眼,分別為一眼、兩眼和三眼,尤以三眼為貴,為親王或功臣專享。看慣宮斗的童鞋,可以留意下「四爺」的頂戴哦。
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服,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秦漢官服大氣穩重,唐朝官服顏值很高,元清官服獨具特色,明朝官服工藝最精。對於吃瓜群眾來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官服文化是時代進步的見證,是中華歷史的瑰寶,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文:計白當黑
參考文獻:《周易》《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北宋皇帝趙光義的子嗣為何越來越少,最後連皇位都無人繼承
※西漢時期鑲在劍上的玉飾,是長什麼樣
TAG:歷史品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