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著名畫家姚治華:略論中國畫的特點
略論中國畫的特點
——姚治華
我們中華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而中國畫藝術就是古代燦爛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勞動人民創造,許多優秀畫家勞動積累,具有我國民族特點的寶貴藝術遺產。
幾千年來中國繪畫留下了大量優秀作品,從類別上主要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部分。大體上在五代以前,以人物畫為主,元代以後以山水畫為主,而宋代則是人物、山水畫並盛的時期。從表現形式和技法上看,可分寫意、工筆重彩兩部分。五代以前,以色彩為主,元代以後,以水墨畫居多。宋代作品,色彩和水墨都不錯,可說是相映交輝。
從現存最早的長沙出土的晚周帛畫和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畫看,兩千多年前的繪畫藝術就已有較高的工藝水平,特別是馬王堆出土的絲織品上的繪畫,圖象用單線平塗繪成,線條流暢,描繪精細,色彩絢麗,這在我國古代帛畫中是少有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東晉時期傑出的人物畫家顧愷之所繪的《洛神賦圖》和初唐傑出人物畫家閻立本的《 帝圖卷》,都是較早的用線塑造人物的中國人物畫佳作。唐代是中國封建經濟文化的興盛時期,中國畫特別是人物畫和宗教壁畫發展很快,出現了吳道子、張萱、周昉等著名人物畫家。吳道子在繪畫史上被稱為"畫聖"。張萱的《搗練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都是唐代傳下的工筆重彩人物畫的傑出作品,至今仍是借鑒學習中國畫的範本。唐代以後曾經出現大量的寺院壁畫,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算敦煌壁畫和元代的永樂宮壁畫。很多優秀繪畫出自民間畫工之手。有人從繪畫創作和形式上說整個唐代是壁畫時代。僅吳道子一生在長安、洛 陽一帶就畫了近三百多間壁畫。到了宋代,封建王朝辦起了畫院,封建主開始收藏書畫名跡,畫院也培養了一些傑出的專業畫家,使得中國古典繪畫趨向成熟。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卷》可算中國古代繪畫的傑作。他在長525公分、寬25.5公分的畫面上,表現了高度的現實主義手法和藝術才能,描寫了北宋首都汴京城內外的繁華場面,從人物動態的描繪到構圖透視的處理,都具有很高成就。另外如李公麟的白描人物和梁楷的減筆人物,對後人都有影響。宋代在人物畫的表現形式和技法的發展上可說是多方面的。
美姑河畔
中國六朝時就有獨立的山水畫,宋元以後,這一畫類開始發展,一些優秀的山水畫家繼承了前人的優秀傳統,提高了水墨渲染的表現能力,使得中國繪畫的面貌起了新的變化。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圖》是青綠重色的山水畫。唐代吳道子的嘉陵江山水,李思訓的禁中和海外山水,王維的詩中畫都表現了山水畫的新技法。五代和宋代山水畫家更多了。荊浩的雲中山頂,關仝的遠店村居,董源和巨然的江南雨景,郭熙的溪山雪霽,范寬的雄峻華山,米芾父子的江南雨景,李唐的中州山水,夏珪的錢塘山水,都充分發揮了畫家的創作才能,都能"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元明以後有影響的山水花鳥畫家,有黃公望、倪瓚、沈石田、文徵明、唐寅、仇英、董其昌等人。明末清初,中國山水畫形式主義傾向嚴重。石濤和八大山人由於具有較深的藝術見解和修養,和形式主義作鬥爭,不受成法限制,敢於標新立異,因而成就較高。
數千年來,祖國歷史上的畫家們在勞動實踐中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也總結出系統而有創造性的畫論供後人學習借鑒。
蘆盪飛鶴
讓我們根據古人的經驗和作品,看看中國畫的特點是什麼。
長期以來,有人把中國畫的特點說成是"線描"。這樣說,把中國畫發展中的主要特徵看得太簡單了。 要了解中國畫的主要特點,就要對中國繪畫傳統中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有所了解。
公元四世紀。東晉畫家顧愷之總結自己作畫的實踐經驗,提出了 "傳神寫照"、"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的現實主義繪畫理論。他要算中國畫理論的奠基人。魏晉南北朝以前,作畫的人多側重"如實描寫",求得"形似",但這已經不能滿足欣賞者的要求。而顧愷之提出的"傳神寫照"把繪畫創作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一步。什麼叫"以形寫神"、"遷想 妙得"呢?就是畫家在描寫對象時,要在刻畫對象形的基礎上,達到傳神的境界。這就不是限於對物象簡單的如實描寫,而色含了作畫者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到藝術表現的完整過程。它不是物象簡單的再現,而是比原來生活中的物象更高更概括,也就是更傳神了。 這種作畫的態度,是中國畫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基礎。
五世紀南齊著名人物畫家和繪畫理論家謝赫,總結和發展前代繪畫理論中的法則,形成較為完整的中國畫理論,即所謂"六法":
一、氣韻生動;
二、骨法用筆;
三、應物象形;
四、隨類賦彩;
五、經營位置;
六、傳移模寫。
謝赫的這些畫論成為中國畫創作和評論的標準,使中國畫創作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伊犁河畔放牧
唐代張文通又提出了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八個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意思上和"遷想妙得"、"以形寫神「是一致的。從字面上看,"師"字很重要,師造化,不是重現自然,而是以自然為基礎,也就是以生活為源泉,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而表現到畫面 上。"得心源"就是自然景物和作畫人的思想感情融會在一起以後得到的藝術形象。這就是有人用最通俗的語言所形容的:"吃進去一一消化一一吐出來"。著名山水畫家荊浩在筆法記中,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八個字作了進一步的補充和闡發,提出了六要,就是氣、 韻、、思、景、筆、墨。認為寫生"凡數萬本,方如其真"。石濤也提出"搜盡奇峰打草 稿"。從宋元以至明清,很多傑出的山水畫家遵循這種創作方法,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
了解了中國繪畫傳統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就能更清楚地認識中國畫的特點了,如果加以簡要概括,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意境,二是筆墨。
雨後青山
先說意境特徵。
意境在中國畫中包括的內容很多。一張畫的主題,其取景構圖,造型準確和傳神,情節安排與描寫,畫面的經營處理,都須在"意「學上下功夫。王維說:"凡畫山水,,意在筆先」。 張彥選所謂:「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還有人說:"畫立於意而歸於筆」。總之,"意"可以說是一張畫的靈魂。
中國畫向來就被說成"畫是無聲詩",畫有詩境。過去常說:"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唐詩里許多詩境也是畫境。王維既是傑出的詩人,也是傑出的畫家。他寫的詩句:"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又是多麼抒情的畫面,當然,這個"意境"也是當時唐代詩人的"意境",用今天時代標準來看當然不夠。
我們常看到中國畫,寥寥數筆,而境大意深。區別每個民族的藝術,除了內容以外,最重要的在於表現方法。中國畫表現形式比較簡單而內在東西很豐富。中國畫描繪的景物,不受光線投影的限制,不求自然主義的色彩塗抹,它可以"得其精而忘其粗,取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用浪漫主義手法大膽取捨,大膽強調,大膽處理。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背景僅幾片畫屏屏和簡單道具,沒有畫屋宇亭角,沒有燈光和投影,但給觀眾一種室內夜宴的感覺。象中國戲劇一樣,舞台上沒有樹、 石、車、馬,聚光燈還直射檯面,幾個演員卻可以表演夜戰武打。齊白石畫魚蝦,有時連水紋線也不畫,人們卻感覺到魚蝦在清澈的水草中遊盪。中國畫常常是"由小見大","以少勝多",畫面的描繪處理,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甚至每一點空白都是充滿內容的空間。以有限的東西,表現不受這有限東西所限制的形象。
海島之晨
一張畫常常是對象特徵和畫家感受的適當表現,才產生了詩意。情景交融的形象是詩的形象,所謂"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的形象才是耐人尋味的藝術形象。一張情意深,表現力強的畫對看畫的人能保持著廣遠持久的吸引力。
再說筆墨這個特徵。
關於用筆,謝赫"六法"中第二點就講"骨法用筆"。一張畫有了 "立意",通過什麼來表現呢?主要是筆墨。當然色彩也是要素之一。筆和墨單獨講都是工具材料,但筆墨加在 一起,經過畫家運用,就表現出中國畫藝術上的功力。筆墨運用得好壞是畫家表現物象、表達"意境",做到形神兼備的重要條件。
科西嘉晨曲
中國畫很重視線的表現,用線來塑造形象。所謂"骨法"就是指的造型骨架;所謂 "用筆"就是通過具體的線去表現物象於畫面。線是對客觀物象提煉取捨的結果,有的把線條說成是"物象之本"。中國畫塑造形體,不管是工筆重彩還是水墨寫意,不管是人物畫或山水花鳥畫,都是很講線的運用的。線是不是準確表達物象,是不是有力量,有沒有音樂的韻律感,都靠筆的運用。怎樣才能運用好,古代很多人通過書法來提高運筆能力,所謂"書畫同源"。寫字可以練腕,可以加強畫家駕馭筆的能力,執筆時手不為筆使。用筆純熟,能產生筆力、筆意、筆趣,能變換虛實,使濃淡輕重拙巧適度。古代畫家,對線的運用是很下功夫的。有的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用線的風格。如古畫論中形容顧愷之的線似"春蠶吐絲",形容尉遲乙僧的線(畫衣紋)如"屈鐵盤絲",形容吳道子的線(畫衣紋)如"吳帶當風",形容曾仲達的線如"曹衣出水"。著名山水畫家黃賓虹學習了前人的經驗,並總結自已的實踐經驗後提出:
灕江情
用筆須平,如錐畫沙(自然,不見起止之跡);
吊筆須圓,如折釵股,如金之柔(圓而有力);
用筆須留,如屋漏痕(象水一滴一滴連接流屋檐下的痕迹);
用筆須重,如高山墜石(有力量,所謂力透紙背)。
前輩畫家不僅總結了運筆的寶貴經驗,而且總結出線用得好壞的標準,如甜而不俗,辣而不霸,熟而後生,拙以藏巧,老不枯,潤不肥,……這些標準實際上是對立統一的。筆關鍵在用,我們看有的畫用筆淋漓洒脫,遒勁蹁躚,好象畫得很不費勁,但這是下過苦功, "用筆如命"的結果。不會用筆畫不好線,有的如釘頭、鼠尾,有的象蜂腰鶴膝,潦草輕佻,鋒芒外露,枝枝節節,毫無意味。
東海之濱
關於用墨,有的講,筆著重在勾出輪廓,要求線的優美,墨的功夫著重在渲染和表現面。筆以達氣,墨以生韻。用墨使畫面氣韻表現生動。古人所謂"墨分五色"。墨是黑的,怎麼能分成五色呢? 這是形容墨在表現物象時,能產生出多種層次不同的色彩感。一硯黑墨,通過筆和水的調配,畫家以干、濕、濃、淡表現出豐富的物象。所謂筆精墨妙,妙在出於自然,不是人做作而成。畫家利用引筆的快、慢、轉、折、搖、曳,使墨從筆里自然流出,在宣紙上自然變化,出現各種複雜的墨色,這種意想不到的干、濕、濃、淡,不是簡單表現物象本身的光暗凸凹變化,而有畫者主觀情趣。
古人墨法很多,有濃墨法、破墨法、積墨法、淡墨法、潑墨法、焦墨法、宿墨法。歸納起來可分兩類,一是積墨法,一是潑墨法。這兩類法各有所長。常常是把積墨的淳厚用到潑墨中,"淡中求厚",而將潑墨的潤味用到積墨中去,積墨法的感覺就好了。積墨要積而不板,潑墨要潑而不薄(單)。
玉樹河畔
以墨代色,也是中國畫的創造。中晚唐,在畫家中曾普遍流行以墨代色。畫家以墨色的不同變化,表現各種色彩感覺,充滿著浪漫主義色調。如紅花不是用綠葉襯,而是用墨葉襯,使花顯得更紅艷。這就不是自然主義的描寫。
中國的墨很講究。用在宣紙上,層次變化多,流光潤彩,清新誘人。通過它產生藝術效果,把生活形象變為藝術形象。
中國畫除"意境"和"筆墨"兩個特點外,還有構圖(也就是中國畫常講的章法)、透視(中國畫很多作品採用散點透視)、色彩、題跋、印章等,但這些不能說是最主要的特點。過去有人常說:"詩、書、畫、印溶鋳一爐。」這是說中國畫和詩、書、印的關係。— 張畫不單有詩的意境,而且有詩句的補充,好的詩句錦上添花。再加上書寫藝術的題跋和印章的補充,會使畫面更加完美。
中國繪畫的優秀作品和豐富的畫論是寶貴遺產,需要我們批判繼承和借鑒。目的是古為今用,以發展創造新的中國畫。
姚治華先生
姚治華,當代著名畫家,1932年9月2日出生,湖北省孝感市人。 1949年後在湖北曾任美術編輯、美術創作員、群眾美術輔導員。196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曾受教於李可染、葉淺予、蔣兆和、李苦禪等名師。畢業後留校任教。曾先後任助教、講師、副教授、華英才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畫系教研室副主任、教授至今、擅長中國白描人物畫和水墨山水畫。
※化度寺碑原石的傳說以及拓本之爭
※黃賓虹的學術價值與大眾釋讀的困惑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