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和儒家思想都提倡孝道,哪一個對雙親更有利呢?

佛教和儒家思想都提倡孝道,哪一個對雙親更有利呢?

儒家之孝,是我許你現世一點。

佛門之孝,是我許你萬世連綿。

雖然它(《弟子規》)在教導人生哲理、規範世俗行為上是一部好論典,但與佛教勝義、世俗的真理相比,還是有一定距離,這方面務必要一分為二地分析。否則,特別喜好孔孟思想的個別人覺得:「《弟子規》是一切學問之最,只要懂得孔子的思想就可以,學佛沒有什麼。」把孔子與釋迦牟尼佛相提並論,我覺得這是一大錯誤!

我看過不少儒家先賢的書,如《三字經》、《千字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裡面對今生的做人講得很好,可卻沒有涉及業因果、前後世的甚深道理,更未觸及佛教所揭示的一切萬法真理。因此,如果有人說孔子與釋迦牟尼佛一樣,我們可以跟他辯論:不說特別深奧的道理,單單是前後世或六道輪迴的存在,儒教傳統思想中有沒有提到?大家不妨觀察一下。我詳詳細細地翻過很多書,覺得儒家注重的是今世,來世幾乎很少提及,更不要說揭示心性本體,讓人明心見性了。因此,對它太重視了恐怕也不行,只能說:在世俗方面,它是很好的教言。

我經常想:《弟子規》的內容,應該用佛教觀點來解釋,這樣剛好有一些補充。否則,單單只考慮眼前幾十年,卻從來不提前後世、業因果,不去關注更為長遠的生命,就太有限了。

或許有人問:「儒家思想提倡孝道,後世有《二十四孝》等許多故事。可這孝順之舉,佛教有嗎?」

佛教不但有,而且遠遠超勝,更不可思議。如虛雲老和尚,他為報答亡母深恩,吃盡了千辛萬苦:首先三步一拜,一心發願朝拜五台山,以此功德,迴向母親早脫輪迴。在這個過程中,他兩次凍僵在冰雪中,感得文殊菩薩化身救他脫險,三年後才到五台山。後來又念未見母親現身,不知是否離苦得樂,他又在阿育王寺拜佛陀舍利、燃指供佛,一心求見母親一面。結果一天在夢中見母現身,得知母親已轉生凈土。

以這種偉大的行持報父母之恩,在儒教中很難見到。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活著,應以禮承事;死後,要以禮埋葬,並於逢年過節時,以禮祭奠。所以,他們對父母的報恩僅限於此。然佛教可謂更上一層,蓮池大師云:「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只有讓父母徹底離苦得樂,才成就了真實的孝道。

在佛教中,一個人要想往生極樂世界,首要條件就是:「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可見,「孝養父母」是最基本的善法。要了解孝,就應深入佛經,像《父母恩重經》、《盂蘭盆經》、《地藏菩薩本願經》,都可以稱為「佛門孝經」,經中詳細描述了父母恩重難酬,做兒女的應如何報答父母深恩。佛陀還親口說:「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慾學道,不可不精進孝順。」因此,人想學道,孝順非常重要。

而孝順方式,佛教的與世間的有很大不同。佛經云:「飲食及寶,未足報父母之恩。唯導父母向於正法,便為報二親。」意思是說,以金銀財寶、飲食衣物供奉,不能圓滿報答父母的恩德,唯有引導他們行持正法,才是真正報答了雙親之恩。有些道友以前常讓父母不高興,也做了讓他們傷心的事,現在懂佛教的道理後,就應該行持善法,並把善根迴向給他們——這是我們的報恩之舉,是最圓滿的!

當然,作為出家人,出去回來都跟父母稟報,恐怕不一定適合。尤其是父母若不信佛教,你這樣做,可能永遠沒機會行持善法了。對這種情況,佛教經論中開許說:可以自己決定。誠如華智仁波切在《前行》所言:既不向父親詢問,也不與母親商量,自己決定一切,遠離世間而前往寂靜地,什麼也不掛在心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以此來印證自己修行。

到了那時,「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什麼也不必在乎,在這樣的境界中,就不用天天到父母那裡去了。如果你都出了家,就應該放下一切,沒必要總惦記著家,否則修行容易出障礙。暫時看來這好像是不孝,實際上是大孝,這方面也有許多教證。

只有看了、對比了,才會發現:佛法是全世界唯一的如意寶,它所揭示的真理,任何宗教都無法同日而語。現在我們也正在學儒教思想,從中也看得出來,這裡面有時雖有利他,但範圍很小,不管從時間還是空間,都要由大乘佛法來補充才完善。這並不是自贊毀他,事實就擺在眼前,誰都可以看得到。

有些人覺得儒教跟佛教完全一樣,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對此我們只能說:你還需要再三地、更細緻地去了解。

在儒教思想中,人死之後,只是規規矩矩、恭恭敬敬地處理完屍體即可,至於他的靈魂來世感受痛苦還是快樂,因為智慧所限,就不再判斷了。如同佛教的聲聞乘,他們的觀點雖然好,但與中觀應成派相比,對萬法無法通達無礙,故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同樣,儒家雖在「孝」方面有它的特點,但卻不能像佛教那樣,人死後還要為亡人超度或行持善法,以利益他的生生世世。所以在究不究竟方面,大家一定要觀察。

而且,儒教的極個別傳統,也有一些不好的負面影響。尤其在南方一帶,每逢清明就宰乳豬、殺雞鴨,以此祭祀亡人,這種做法非常可怕!佛經中記載:一次佛陀與阿難在河邊行走時,看見五百個餓鬼非常歡喜,一邊走路一邊唱歌。阿難問佛陀,佛陀說:「這些餓鬼的子孫,正在替它們修福,它們快要解脫苦海了,所以唱歌跳舞表示高興。」

後來又遇到好幾百個餓鬼很傷心地走過。阿難又問佛陀,佛陀告訴阿難:「那些餓鬼的子孫正在為它們殺生祭祀,而不肯作福,所以餓鬼身後有火逼迫,故它們在啼哭。」《地藏經》也告訴我們:辦喪事不可殺生造業,否則,只會增加亡者的負擔和痛苦。所以,後人在祭拜亡人時,對某些傳統要以智慧作取捨。

過去我總以為,儒教的「四海之內」,指四海之內的一切眾生,包括陸地、水裡的動物。這樣一來,儒教的思想境界就比較高了,因為是兄弟的話,就不能互相啖食,所以人不能吃動物。但實際上不是這樣解釋。他們認為,只有天底下的「人類」,才是兄弟,「人類」之間才該互相友好,不要發生爭鬥——當然,如果這樣去做,也能消除一些爭論和戰爭。

儒教不以吃魚、殺生為惡,有時候我很看不慣。比如,「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求鯉,就是供養父母鯉魚;現在小孩子的圖畫書里,在表示孝順父母時,也是在盤裡放一條魚……儒教提倡「以時殺焉」,認為遵循時令則可以殺生,這一點跟佛教有很大的差別。

有些佛教徒的極端,他們聲稱:「大乘佛教不用學,它跟儒教一模一樣。我對《三字經》、《弟子規》更有信心,對佛教沒信心也可以。」這一番言論,正說明了他連儒教都不懂。而有些國學老師更可悲,上課時諄諄告誡孩子:「你們一定要殺雞宰羊,以孝父母。」其實,造罪業來孝順父母,在佛教中本身就是不孝。他們把「終生慕父母」認為「則大孝也」,我們也承認;但若說「殺生供父母,則大孝也」,我們則不許也。

儒教在世間法方面有很好的傳統,這一點我們非常認可,但除此之外,他們對來世的研究一片空白,在有些話、有些事上造下很多罪業,這從有些文章中也看得出來。所以,這次講《弟子規》的過程中,我如果有不同的意見,不管遇到什麼人,都會直截了當地說出來,以供大家作為參考。

從《毗奈耶經》的戒條來看,佛教中無論是吃飯、走路、做事,不但有相同於儒教的地方,更有超勝之處,對真正有功德的人、自己得過法的人、年長或戒臘高的人,必須要恭敬尊重,這方面的教言數不勝數。當然,如果你修行好,能把所有眾生都看作父母,則不需勤作,恭敬心自然而然就會生起。

我再三強調過,其他宗教對人類的愛也算廣大,但與佛教相比,則不免狹隘。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它並未涉及人類以外的其他三界眾生;第二、即使對於人類,也只是要求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可這一點如何成立?具體該怎麼樣修?並沒有特彆強調,只不過有一些教證而已。

佛教智慧涵蓋了世間一切優良學說,不管是行為、心態,甚至極其深奧、無法言說的境界,都從不同角度闡述得非常圓滿、究竟。

有些老師講《弟子規》時,因自己愛喝酒,講到這裡,就說:「你們小時候不能喝,但長大後是可以的。」這種觀點我不贊同。《禮記》等文獻中記載:古時候,酒是當作葯來用,不是平常給人喝著玩的。即使偶爾喝點酒,也是用來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就像密宗會供一樣,只是沾一沾唇,表示一下而已。但到了後來,飲酒就開始沒有節制了,逐漸演變成一種風俗。

現在就更可怕了,飲酒低齡化趨勢嚴重,未成年人飲酒的比例越來越高。一份報告中說:據陝西省針對大中學生的調查資料顯示,學生中有飲酒史的平均高達82%;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項調查也表明,廣州市中小學生中有24.9%曾有過喝酒的經歷。如今的孩子們,家人不教,老師不管,想什麼做什麼,這樣就把他們給害了。因為煙酒都是魔以惡願加持過的,凡夫人一接觸就會上癮,上癮之後像吸毒一樣,想戒除會特別難。

鑒於飲酒有種種過患,佛陀曾在經中規定:「佛教所有四眾弟子,一滴酒都不能沾。」若能真正不喝酒,對行為就有控制能力。佛教其實有很多好的教言和行為,如果想做一個好人,只要能做一個合格的佛教徒,就肯定沒有問題。

孔孟之道里沒有佛教的輪迴思想,沒有菩提心、空性以及如來藏的甚深教言,但在為人處世、接人待物方面,講得確實好。

昨天,南京少兒讀經班的老師,跟我作了簡單溝通。他們對學習《弟子規》,採取的方法是家長和孩子一起聽,因為許多父母也沒受過傳統文化教育,要想正確引導孩子,其自身的教育也很重要;而在宣講方式上,則是結合現代的一些故事和人文道德。他們做了兩張光碟,今天上午我看了一下,感覺挺不錯,只不過佛教內容少了點,我在裡面一直使勁找,最後只發現一點點。

他們之所以這樣,可能也是顧慮很多方面。但我覺得,把佛教與儒教的內容結合起來講,也沒什麼不能接受的,如果有些家長實在不願聽到「佛教」兩個字,那不來也可以,我們沒必要特別擔心。作為佛教徒,不管在信佛教的人面前,還是在無神論者面前,都應該坦然地弘揚佛法。

因為佛教本身是一種多元化的教育,舉世公認的許多智者都承認,它涵蓋了一切學問。世間物理、天文、醫學、生物等學科,只能解決部分問題,依靠儀器研究一些肉眼看不見的東西、耳朵聽不到的聲音,但更深層次的領域,像人體最微妙的來龍去脈,心的本體、分類、作用等,自古以來,他們根本無法觸及,甚至想都沒有想過。

而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佛教,不但牽涉到不可思議的佛菩薩境界,也完全通達了器情世界或宇宙人生的真理。故在所有文化中,唯有佛教才揭示了萬法實相,這樣的學說值得在智者面前宣揚。

所以,對孩子的父母也好、不信佛教的領導也好,都應把佛教的道理講給他們聽。如果這些道理不會講,則是我們佛教徒的過失;但若他們不接受,那就是他們的愚痴了。當然,假如佛教強詞奪理、漏洞百出,他們不接受也情有可原,但佛教絕不會這樣。因此,大家以後弘法時應該大膽一點,沒有必要膽戰心驚。在任何一個國家,違法亂紀、貪污腐敗的行為,才值得提心弔膽,而共同學習真理,這是好事,所以應該把心放寬。

但現在的社會,很多人對做好事的不放心,經常監督、阻撓,對做壞事的卻處處開綠燈,這確實很顛倒。不過,這也與很多因緣有關,我們不必怨天尤人,作為一個大乘行人,應以廣大的心來攝持自己的行為。

佛教中有許多審視言行舉止的教言,用這些來反觀自身並不困難。在儒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中,這樣的教言雖然也有,但與佛教相比,竅訣上有很大差別。這並不是我自贊毀他,而是長期以來,自己在這方面作過大量觀察。所以,若能用佛教教理經常反觀自己,我們的功德定會日日增上,過失也會漸漸減少。

「凡是人,皆須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既然這一思想的理論依據是「天同覆,地同載」,那就不應該只關愛人類,而應擴展至一切眾生。按照佛教的觀點,這句話應改為「凡眾生,皆須愛」,為什麼呢?因為其它眾生跟人類一樣,也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大地上。而且,它們也同樣願獲得快樂,不願接受痛苦,正如寂天菩薩所云:「避苦求樂同,護他如護己。」這是個很甚深的道理。所以,人類應像關愛自己那樣,維護所有的眾生。

有位國學教育專家曾說:「我最欣賞《弟子規》中的『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代表了儒學的精華。甚至在要義上,可以與佛家、基督文化比肩齊美。」可是,說它與基督教的教義相似,都是在關心人類,這還講得通;但說它與佛教的教義可以媲美,恐怕還要觀察。雖然佛教中也提倡幫助人類,但嚴格來講,佛教所涉及的範圍是所有眾生,而不單單只有人類。即便是儒教的最高境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並未牽涉佛教的甚深意義。因此,佛教的偉大精神,只有真正學佛的人才會了知,這並不是我們自吹自擂。

當然不可否認,儒家思想有許多可取之處,如對父母的孝順、對兄弟的友愛,都值得現代人學習。但有些思想,像「不關己,莫閑管」,因為被過分強調了,也就使得他們在言行舉止上過於重視自己,與佛教《大智度論》中所說的「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的理念無法相提並論。

敬摘錄於《弟子規另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瑪妙林 的精彩文章:

怎樣以理證成立「一切眾生皆為我們的父母」?

TAG:達瑪妙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