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菜根譚》:過猶不及,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

《菜根譚》:過猶不及,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

《菜根譚》云:「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是無以濟人利物。」要學會勞逸結合,制訂合理的工作計劃,工作時認真專註,節假日時就盡情地享受生活,這才是科學的、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菜根譚》:過猶不及,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有的人很注重勞逸結合,他們追求高品質地享受生活,也注重高效率地工作。工作就是工作,認認真真;休假就是休假,輕輕鬆鬆。而也有很多人不是這樣的,他們在工作中的認真程度絲毫不差,但在工作之外的時候,狀態卻是截然相反的:有的人要加班,有的人要見客戶,有的人要做兼職,有的人要去補習……電話響不停,各種事務纏身,各種情況打擾,讓人應接不暇。

《菜根譚》:過猶不及,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

有人會認為這都是為了追求完美,為了更好地工作,其實不然,勞逸結合才是工作高產的最好方式。我們的人生不應完全被工作捆綁住,還有很多美好的東西需要我們去發現。結束了一周的工作,就不應還停留在工作的狀態中,而是應該「在周末晚上,關上了手機,舒服窩在沙發里」,盡情地享受生活中的樂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全新的工作日到來時,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工作中。而那些一直停留在工作狀態中的人,一直是一種緊繃的狀態,久而久之就會在潛移默化中產生厭煩的情緒,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菜根譚》:過猶不及,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

凡事不要強求,《論語》中講「過猶不及」,正是這樣一個道理,過分地強求反而會失掉應有的效果。我們生活中有追求完美的人,也有淡泊名利的人。如果能夠把握好度,都是一種很好的品德,但如果過了,就失去了君子教化所倡導的那種意義了。

《菜根譚》:過猶不及,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

人類進步,社會發展,這一切都是因為對美好事物的渴求,正因為有所求,我們才有向前的動力。淡泊名利是好,但完全無欲無求就會停止向前,失去積極向上的動力,這時候再談遠大的志向,無異於空談。

《菜根譚》:過猶不及,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

很多人都喜歡魏晉時期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風流名士們,他們才高氣傲、個性獨特、不屑於世俗。許多人都表達出對他們的無盡崇拜和對那種生活狀態的無限嚮往,誠然,他們是值得敬佩的,但是值不值得我們完全效仿,卻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

《菜根譚》:過猶不及,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

所謂時勢造英雄,魏晉人物的出現離不開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東漢末年,禮崩樂壞,人心迷亂,加上戰亂不斷,主張清靜無為、返璞歸真的老莊學說開始大行其道。到了魏晉時期,這種情況更甚,在「竹林七賢」的引領下,飲酒、談玄成了當時的流行事物。而當時社會局勢正是動蕩不安,百廢待興,而他們雖然明了當下的局勢,卻不能站出來用自己的才學和智慧改變現狀,而是飲酒談玄,這顯然就是一種避世的人生態度。

《菜根譚》:過猶不及,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

再看清朝末年,同樣動亂不安,人心迷散,而當時那些書生,在家國不保的情況下,毅然地站了出來,用各自的方式為救國而奔走疾呼。梁啟超、章太炎、陳獨秀、李大釗等,這些人文采絲毫不輸於前人,但膽識卻非同一般,這個時期對後世而言,其影響力、作用力都是巨大的。

《菜根譚》:過猶不及,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

「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這是朱光潛評價弘一法師的句子,弘一法師正是那個時代的人,也可以說,這句話是那個時代的文化人、有識之士的整體寫照。無論是儒家學說的「中庸」之道,還是西方哲學裡的「尺度」,都在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有一個度,越過這個界限,事情就會發生轉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素佛堂 的精彩文章:

民間18句常用的歇後語,條條都是經驗道理
九條人生福禍經典名言,精闢深刻,總有一句點醒你

TAG:素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