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黃芪的功效和作用是什麼?

黃芪的功效和作用是什麼?

黃芪在中醫中藥上的運用首載於《神農本草經》:「主癰疽久敗創,排膿止痛,大風,痢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

黃芪的藥物基材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膜莢黃芪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野生植株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黃芪味甘,性微溫,入肺、脾、肝、腎四經,具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中醫臨床上主要作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等病症。

在臨床使用上,黃芪有生用及炙用之分,炙黃芪指是用蜜炒後的黃芪,溫中健脾之力量比生用稍強,主要用於內傷氣虛,但在實衛氣,斂虛汗,榮筋骨,消癰瘍等方面則略遜生黃芪。

黃芪在中醫臨床上的使用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1)、補氣昇陽:

用於脾氣虛弱,中焦失運引起的納呆食少,食後腹脹,倦怠乏力,面色萎黃等症;氣虛下陷引起的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臟器脫垂症;中氣下陷,清陽不升引起的氣虛發熱、視物模糊、耳鳴耳聾等症。

2)、固表止汗:

用於表虛自汗及陰虛盜汗等症,古方治虛汗的玉屏風散中的三味中藥就是黃芪、白朮、防風。

3)、利水消腫:

用於脾氣虛弱引起的尿少浮腫、疲乏無力、納呆便溏等症;衛表不固,外感風邪,水濕郁於肌表之風水證。如小便不通,取黃芪2錢,加水2碗,煎成一碗,趁溫熱服用,即可通小便。

4):生津養血:

用於氣血雙虧引起的心悸乏力、頭暈目眩、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孕婦胎動或滑胎、產婦缺乳或少乳等症;氣虛失攝引起的吐血、便血、紫癜、崩漏、遺尿等症及氣虛腸道傳導無力引起的大便秘結、脘腹脹滿疼痛等症,如在失血體虛的情況下,可以黃芪泡水,有助於補氣血,改善體虛。

5)、行滯通痹:

用於氣虛血瘀引起的中風偏癱、口眼歪斜、胸痹心痛等症。

6)、托毒排膿、斂瘡生肌:

用於瘡瘍潰後久不收口及小兒瘡痘氣虛塌陷者。

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黃芪有舒張血管,加強心臟收縮的作用,有助於心血管疾病的輔助治療。

但黃芪甘溫升補止汗,易於助火斂邪,故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內停,陽亢陰虛,瘡癰毒盛者,均不宜使用,因此在臨床上的使用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1)、體質濕熱的人,須配伍清利濕熱葯;

2)、陰虛的人,須搭配養陰葯;

3)、熱毒旺盛的人,須搭配清熱解毒藥;

4)、懷孕後期、高血壓患者、體質偏熱者不宜使用。

黃芪的相關資料文獻:

《本草經集注》:「惡龜甲。」

《葯對》:「惡龜甲、白鮮皮。」

《醫學入門》:「蒼黑氣盛者禁用,表實邪旺者亦不可用,陰虛者亦宜少用。」「畏防風。」

《本草經疏》:「功能實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氣,氣實者勿用;能內塞,補不足,胸膈氣閉問,腸胃有積滯者勿用;能補陽,陽盛陰虛者忌之;上焦熱盛,下焦虛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氣不和者勿服;痘瘡血分熱甚者禁用。」

《藥品化義》:「若氣有餘,表邪旺,腠理實,三焦火動,宜斷戒之。至於中風手足不遂,痰壅氣閉,始終皆不加。」

《本草新編》:「骨蒸、癆熱與中滿之人忌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魔童兄弟的小窩 的精彩文章:

專治鼻炎的鵝不食草
《七龍珠》,提高戰鬥力最快的方法是什麼

TAG:魔童兄弟的小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