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帝殺功臣自古有,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李世民咋不殺秦瓊等重臣?

皇帝殺功臣自古有,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李世民咋不殺秦瓊等重臣?

原標題:皇帝殺功臣自古有,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李世民咋不殺秦瓊等重臣?


歷史上殺功臣的事情是屢見不鮮,從有皇帝開始就一直陸續不斷地發生,古代有一句話叫「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所謂功高震主、莫須有的罪名見得是太多了。李世民很少殺功臣跟其有沒有大仁義是沒有什麼關係的,從古至今幾乎沒有哪個明君是靠仁義來統御朝臣和天下的,李世民是靠殺了兄弟上位的皇帝,因此他就更不用說了,自己的親兄弟都能殺得,更何況毫無血緣關係功臣,如果真的有功臣妨礙到他的統治,估計也是毫不猶豫地把他殺掉。


舉個例子吧,李世民御下的手段是非常高明的,功臣犯事也要事先警告,比如尉遲敬德因座位排序問題對任城王李道宗大打出手,李世民很不高興,對尉遲敬德說,我最近看了《漢書》,覺得漢高祖殺功臣也不全是他的錯啊,功臣也有責任。嚇得尉遲敬德連忙跪服,在他人生中的最後十六年,他都窩在家裡煉丹,與其說他痴迷道術,不如說他是為了避禍。 李世民不是完全沒有殺過功臣,蘇軾曾評價「漢景帝以鞅鞅而殺周亞夫,曹操以名重而殺孔融,晉文帝以卧龍而殺嵇康,晉景帝亦以名重而殺夏侯玄,宋明帝以族大而殺王彧,齊後主以謠言而殺斛律光,唐太宗以讖而殺李君羨,武后以謠言而殺裴炎,世皆以為非也。」這個李君羨也是唐朝初期的名將,雖然沒能排上凌霄殿的二十四大功臣,但其功勞真的也是很大,可最後因小名死於"女主武王有天下"的謠言。



沒有君主喜歡無緣無故殺人,尤其是殺功臣,一般都是覺得功臣妨礙了自己的統治,那這個妨礙怎麼界定?一是看君主自己的感覺,二就是功臣自己的表現。君主的感覺是非常主觀性的,帝王多疑,搞不好你一個無心之失在皇帝看來就是取死之道,不過皇帝不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出身經歷的不同,總會導致性格不同,而且皇帝的出身也會影響功臣對皇帝的看法,進而影響到表現。比如像劉邦和朱元璋,他們是從底層崛起的,開國的主要功臣也是知道他們底細的,很容易就會想他當初跟我差不多,他都能當皇帝,我為什麼就不能?沒什麼了不起的!這樣一來,他們的行為就越發囂張了。而在皇帝一方,他們也怕功臣造反吶,一看這傢伙這麼囂張,殺了!再看那些不怎麼囂張的,這傢伙不會憋著壞等我兒子上位再搞事吧,還是一塊殺了的好!於是功臣被大批屠戮,朱元璋還很擅長牽連無辜,一殺就是幾萬人。可出身貴族的皇帝心態就不同,貴族往往擁有巨大的社會資源,不需要白手起家跟一幫子人過命攢第一桶金,就像李世民就是唐朝統一過程中戰功卓著,戰績輝煌的統帥,功臣中最多只有可以跟他比肩的,沒有絕對超過他的,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威望。在皇帝的權威之下,即便是功臣也會認為這麼優秀的人,皇位非他莫屬啊,行為自然也會收斂一些,即便出格,皇帝一般也不怕,你敢反,我敢滅,看誰厲害。


此外,李世民不怎麼殺功臣還有這些功臣沒有什麼權力的原因,像題目中所提到的手握兵權的重臣,一般不會出現在太宗朝,尤其是秦瓊在太宗朝已經退休了,不掌兵權。李世民一登基就消減私兵,組建府兵模式,太宗朝是府兵制的鼎盛時期。府兵制下兵權由皇帝麾下的十二衛所統領,每一衛設大將軍一人,將領二人。這些將領平時以輪流的方式管理事務,負責作為天子的禁軍守衛宮城,一旦發生戰事就由皇帝任命統帥,調動兵馬任其調遣,戰事結束之後兵權就交還於朝廷,士兵四散回府中,各自安排工作,也無法形成派系勢力。



太宗朝全國最多設有六百餘府,約有六十多萬常備軍,但由於兵將分離的原因,在意義上而言全國兵權都在皇帝手中。以李靖為例,他在太宗朝擔任過兵部尚書,也就是國防部長,但是他手頭上是沒有兵權的,只有戰爭爆發時,才會被任命為行軍總管領兵出征。兵權的缺失使得李世民對功臣很是放心,處理侯君集的時候一點也不急,等到證據充足的時候才下刀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朝野史 的精彩文章:

此小國是亞洲第一富國,是明朝一位中國人所建立的國家
吳三桂起兵反清,康熙最擔心的不是吳三桂,卻是另一個反叛將領!

TAG:天朝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