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孩子不明熱,了解下「小兒變蒸」
「可憐天下父母心」,年幼弱齒的孩子成長期蛻變,常易感邪食積發熱腹瀉等,惹的父母牽腸掛肚,急於用藥輸液,卻不知其損傷正氣,減弱孩子體質。本文講述孩子成長中的生理性變化—「變蒸說」,了知小兒生長規律,知常達變,護養孩子健康,可期無虞。
小兒發熱有時是在長「心眼」
《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熱無犯熱,寒無犯寒,從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遠之。」
很多小孩出生
100天后,突然間發熱了,一熱呼哧呼哧地,家長看得心急火燎特別難受,趕緊去醫院,一針把熱退下來了,結果沒兩天小孩起了一身疹子。我在臨床上看到過很多這樣的例子。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發燒在臨床上往往不一定是病理性的反應,它還存在著一種生理性的發熱反應。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醫生分不清兩種發熱,盲目用藥造成的。
「變蒸」——成長變化當中的發熱
隋唐時期有個醫家叫巢元方,他寫了部醫學著作《諸病源候論》,其中談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學術觀點——「變蒸」。什麼叫變蒸?變就是變化,蒸實際上就是發熱,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就是成長變化當中的發熱。在古人的描述中,有
32天一蒸的,有
64天一蒸的,有
72天一蒸的,不盡相同。很早以前聽老前輩們講過,
說小孩發一次燒是長一次腦子。不單是長腦子,還長個兒,不發燒長不大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曾經仔細觀察過自己的孩子,確實像老前輩們所言,變蒸發燒後,馬上覺得她有了不一樣的變化。前兩天還不會叫爸爸、媽媽,發完燒以後就會叫了。看著孩子真的長本事了,心裡非常高興!實際上這種變蒸發熱的過程就像生豆芽。把一把豆子放在水裡,天天用涼水泡它,它永遠也長不成豆芽,要想它發芽,一定要有適當的溫度,溫度升高後它才開始生長、開始發芽。小孩在生長發育當中,有著類似的過程。嬰幼兒的「變蒸」,是一種正常的生理性發熱,對孩子的身體並沒有害處,反而有利於孩子的生長發育。「變蒸」這一學說,在今天的醫學界仍有很大的爭議。有的醫生認為,只要發熱就是病理性的,不承認有生理性的發熱,然而,以我自身帶孩子的經驗以及多年來的臨床實踐,證實古人「變蒸」的說法確實是有道理的。
【小兒變蒸】生理性發熱
小兒變蒸的發燒,俗稱「燒長」或「生長熱」,是古代醫家用來解釋嬰幼兒生長發育規律的一種學說。該學說首見於西晉?王叔和的《脈經?平小兒雜病證第九》,曰:
「小兒是其日數應變蒸之時,身熱脈亂,汗不出,不欲食,食輒吐見者,脈亂無苦也」。
隋唐以降,眾多醫家對該學說多有闡發,內容不斷補充,其說益繁,然亦存在相關爭端。
◎
淺析「變蒸」的生理現象
變者,變其情智,發其聰明,主要是指精神發育;蒸者,蒸其血脈,長其百骸,主要指形體發育。
2歲以內的小兒,由於生長發育的旺盛,其
血脈、筋骨、臟腑、氣血、神志
等各個方面都在不斷地變異,蒸蒸日上,每隔一定的時間就有一定的變化,並且還可表現出一些癥狀,如發熱、煩吵、出汗等等,但無病態,是小兒精神、形體階段性生長發育的一種生理現象。
變者生五臟,蒸者養六腑,變者上氣,蒸者體熱,小兒需得變一變、蒸一蒸,方能長一長。臨床上可據其癥狀,辨證治療,亦有醫家不主張治療者。◎
生理性發熱的特點
生理性發熱有幾個特點:
一是孩子發熱後(以低燒為主,偶爾出現高燒),給他個玩具還能抓能玩,還能咿呀學語,跟你交流,依然有精神不打蔫;
二是耳朵發涼、屁股發涼;
三是上唇內側出現「變蒸珠子」,即粟粒大小的白色泡珠。
這種情況下,孩子的發燒是正在「變蒸」的表現,建議家長不要著急,別輕易給孩子服退燒藥。此時如果用藥物來治療,反而會影響他的生長發育。
最好用毛巾浸溫水擰乾後,擦孩子的腋下、大腿根、後背、前胸等部位用物理方法幫他降溫。
在飲食上,讓孩子吃清淡一些。如果孩子正在吃奶,做媽媽的飲食也要清淡一些。同時要隨時觀察孩子的發熱程度。注意給他補充水分,幫助孩子把這一關渡過去。一般情況下此時體溫就可以降下來了。病理性發熱的判斷方法也很簡單。如果孩子發燒的時候沒有精神、昏昏欲睡、一摸耳朵也發熱、手腳冰涼,這個時候一定要去醫院,此時的發熱基本上屬於病理性發熱了。病理性發熱的原因有兩點,一是風寒,二是食積,就是我前文所說的「二太病」。
【小兒變蒸】學齡前兒童的「生長痛」
變蒸的另一種表現就是學齡前兒童的「生長痛」。有些在學齡前的兒童常常向家長訴說:「媽媽,我的腿痛。」輕的一說就過去了,重的則痛得晚上睡不著,需要爸爸媽媽不斷用手去撫摸雙腿。家長擔心孩子腿受了傷或患了病,到醫院檢查後又都正常,沒有任何問題。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人體的生長發育是有規律的,一個時期體重增加佔優勢,另一個時期身高增長佔優勢,二者交替出現。
當身高增長速度太快時,就會出現小腿肌肉腱牽拉感或疼痛感。
這種疼痛多發生在晚上睡覺或白天午休時,一般不需要治療就可以自行緩解,家長不用擔心。【小兒變蒸】生長發育周期
中醫認為,人體有
320塊骨頭(是和現代解剖學有些出入,但不能就此而否認古人的智慧),嬰兒生下來以後,骨的發育以
1天
10段而論,
32天,總計為
320段,以此為一周期,稱為一「蒸」。骨之餘氣,自腦入齦,長成
32顆牙齒。每個「蒸」周期完畢,小兒都會發虛熱或一些別的「病症」,每變蒸一次,小兒的情緒性格都會和以前不一樣。十個周期即是小蒸完畢,一共
320天。在「蒸」的同時,內臟(經絡)也以這個周期生長發育,分別為
腎(經);膀胱(經);心(經);小腸(經);肝(經);膽(經);肺(經);大腸(經);脾(經);胃(經)。
具體「變蒸」情況如下:
1
、
32
天,腎(經)發育,生「志」(原文「志」,指小兒有自己的意識)
2
、
64
天,膀胱(經)發育,在耳及脊骨的末端會發冷
3
、
96
天,心(經)發育,為喜(會笑)
4
、
128
天,小腸(經)發育,小兒容易出汗和微驚
5
、
160
天,肝(經)發育,小兒容易哭
6
、
192
天,膽(經)發育,小兒會產生兩眼不閉和面紅的現象
7
、
224
天,肺(經)發育,小兒開始發出聲音
8
、
256
天,大腸(經)發育,小兒容易發熱出汗,也有不出汗的情況
9
、
288
天,脾(經)發育,脾臟主思慮
10
、
320
天,胃(經)發育,小兒容易不思飲食,腹痛或嘔吐食物
經過這十次變化以後,小兒就開始長牙齒,學習說話,懂得喜怒哀樂,小兒的第一階段的成長就完成啦。
所以在一歲以內,小孩的發育是非常重要的。而這多次的變蒸,會引起生理的變化,而又往往認為是疾病,引起誤診誤治。錢乙引用老師的話說:
無汗的發熱,用發汗法來退熱;有嘔吐者,用微下(輕輕的瀉藥)的方法來治療,不能用其他的治療方法,不能抑制小兒的變蒸過程。
【小兒變蒸】順其自然的處理
很多小兒注射了過量的抗生素後,都會有生長發育遲緩的現象,這就是抗生素抑制了變蒸過程。對於小兒,什麼是病,什麼是變蒸,應該如何處理……………………
1
、小兒發燒,如果耳朵不熱,就不是病,是「蒸」。
2
、小兒受了風寒發熱,沒有汗出,可以適當讓小兒喝稍熱牛奶,洗溫度稍高的澡(可以加點點酒),引發小兒出汗,汗出燒退。
3
、小兒發燒,一陣陣的,下午晚上比較嚴重,通常是大便不通內熱引起的。讓小兒多喝水,拉大便。大便不出,可以用削成鉛筆狀的肥皂塞到寶寶的屁股,幾分鐘後就可以拉出大便啦!但千萬別給小兒喝蜂蜜,蜂蜜里含有一種微量病毒必須用開水煮
10分鐘才能死掉,大人抵抗力強,是不會有問題的,但是小孩抵抗力弱,腸胃等功能發育還不完善,喝蜂蜜會中毒的。
4
、變蒸過程會產生很多類似疾病的現象,比如:發燒(虛熱);幾天甚至
10來天不大便;嘔吐;不吃東西,不喝奶;愛哭鬧等等。如何分辨是變蒸還是疾病呢,通常變蒸的癥狀比較單一,比較輕微,而且小兒的精神比較好,還有就是看看時間,是不是上述的變蒸時間附近。比如小兒多日不大便,但不發燒,不哭鬧,除了食慾稍減,精神很好,這就是變蒸,只要注意給他多喝水,太長時間不大便,適當通通便就可以啦,沒什麼好擔心的。
5
、小兒大便發硬發黑,發紅,很臭,就是內熱。小兒大便發青,很稀,有不消化的東西就是內寒。
變蒸的過程是不是只是一歲以內的小兒才有呢,其實不是的,變蒸其實就是一種生長發育過程。在人生的很多階段都會碰到,比較明顯的是
7、
8歲換牙的階段,這是個「蒸」的過程,很多小孩換牙前會低燒,家長得注意,別當成病亂用藥。
14-16歲長身體,來月經的過程,這也是「蒸」的過程。
2-30多歲長智齒的過程,也是一個「蒸」的過程。
【溫馨提示】
變蒸是小兒生長發育的生理現象,然小兒的自身調節機制又不如青壯年,且極易感受外邪,又變化迅速。故對以發熱、汗出等為主要表現的小兒,往往容易兼夾或並發他症,在臨床上應審慎區別。對屬病理性,或生理、病理同時兼有的病症,切不可該治而不及時醫治以至貽誤病情。
<END>
轉載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微信平台長期徵稿,徵稿郵箱cjcmmxinmeiti@126.com,稿酬豐厚,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繼續給大家推薦《
兒童健康講記:一個中醫眼中的兒童健康、心理與教育
》,點擊
閱讀原文
可直接購買
網友評論:
「強烈推薦,和我中醫的理解一樣,還結合了很多其他方面的東西。並不是單講兒童健康,每個人都適用,道理一樣,對成年人的幫助也很有價值」
「不神叨的中醫學說,不會以偏概全嚇唬人,針對不同體質給出不同建議,長知識的好書」
TAG:中國中藥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