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生活史》:陳存仁,漢奸梁鴻志,也有人性復甦的一剎那
《抗戰生活史》:陳存仁,漢奸梁鴻志,也有人性復甦的一剎那
提到陳存仁的名字,若非中醫業界人士,均感到陌生,然此公卻是曾風行一時的電視劇《上海灘》的首席顧問,人們在競相傾倒於小馬哥的風姿英發同時,或許未曾留意過片頭打出的那一行字幕。近來湧現出越來越多的私人歷史記錄,對於這本書, 阿城直言不諱道:「寫老上海的書,這一本最好。」
看完本書,不由想起一部電影,由姜文自導自演的《鬼子來了》,最大的感受就是如何選擇第三條道路,傳統的歷史是一個忠奸分明的大戲台,在可歌可哭的大時代中,一個人的身份選擇不是正派紅臉就是反派大白臉,沿襲到抗戰時期,除了抗日和落水當漢奸外,便無路可走,不復有一絲額外的生存空間。生活不是在演戲,不食人間煙火的經歷是絕無可能的。
作為醫生,陳存仁抱定不問政治的原則,只出診看病而不打聽病人除病情以外的詳情,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行業潛規則,故無論是在抗戰初期的炮火中,還是租界的陰沉氣氛中,他都能左右逢源,化險為夷。自然,大原則是要靠自己掌定的,例如下水當漢奸、販賣鴉片,這樣的機會不是沒有,在威逼利誘之下他始終不願答應的原因也非出自民族大義正義節氣之類的堂皇說辭,只是認為自己膽小,如此刀口上的生意終有秋後算賬之虞,何其真實。
這就是普通民眾的生活詳實,在斯皮爾伯格的攝製的電影《太陽帝國》中,太平洋戰爭伊始,日軍進攻租界,一臉麻木冷漠的國人如潮水般掙涌逃難,你推我扯中亦避免不了趁火打劫似的勾當,要照魯迅對國民性的悲觀分析來解讀這人潮嘛,也不盡然,同樣是這些普通人,他們對時局格外關注,同悲同喜休戚與共,八?一五日本投降後,他們又欣喜若狂,競相上街狂歡。
這就是一個主體社會階層的生活實錄,他們走的道路無疑外乎於歷史評書的忠奸二元論,對八年抗戰中的四萬萬同胞而言,大部分人走的都是這條道。他們有的囤積居奇、有的靠房租坐地喊價、有的憑一己體力「跑單幫」,都在國難當頭髮了財,在一味的指責中請別忘了這些人其終極目的不外於養家糊口,生活不易啊,這樣的錢總比依傍日本人販賣毒品煙草來得乾淨無愧,不管何時何地,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軌跡的自由,
除卻荷爾蒙分泌鼎盛的熱血青年學生,更多的人但凡戰火不傷及自己身邊的人,即便蔓延到了家門口,還不是加入逃難大軍隨波逐流抑或繼續停留生活,更何況久經中國動蕩政局的市民早已看破紅塵,在哪不一樣?各處軍閥與外來侵略者同為一丘之貉。這不是什麼悲哀,中外一樣,電影《愛國者》里,梅爾?吉布森之所以最終介入戰爭廝殺無非是為了給兒子報仇,「愛國」不是什麼虛幻而恢弘的概念,它具體及至自己的至親至愛之人、自己的家園、房屋、財產。
在我眼裡,還是第三條道路上的踟躕行進的人們來得可愛親切,因為他們的一言一行僅是為了自己的生計,自私而非僭妄。另外,書中對汪偽政府中的各要員描寫,皆入木三分,在趣聞軼事中領略歷史的真實風采。即使是萬人眼裡十惡不赦的漢奸,他們人性的另一面或許是可愛迂腐的,畢竟是人吶。
例如偽行政院院長梁鴻志以棄官掛印要挾日本將一批文物停止搬離中國,此舉被譽成「不失為一個讀書種子」。而一些哭笑不得的尷尬事從汪精衛下水初就一直如影隨形,不要以為賣身當漢奸就是一路風光無限,更為諷刺的是汪居然被迫訪問昔日革命對象溥儀,「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時的豪情讓他無地自容,也被世人傳為絕妙笑柄。
褚民誼的風流倜儻、糊塗一世,陳公博的牆外花香,汪精衛的「妻管嚴」,汪派內部的傾軋及至同門暗殺,都讓人掩袖嗤笑,所有一切,構成了一卷鮮活的時代畫軸,我想,這就是歷史吧,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毋管醜惡。一切,有待後人評說。
※《我敢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謝園,人生目的,就是允許做自己
※《內在的星空》:余秋雨,儒家的仁愛是,敵人逃跑了不去追趕他
TAG: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