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要想真正學會「飲食養生」,您需要了解這七大原則

要想真正學會「飲食養生」,您需要了解這七大原則

本文為《醫養求真》欄目第二季第5期內容,請轉發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傳播健康正能量,悅享健康好生活!

談起飲食養生,每個人似乎都知道些什麼。但如果你問上一句:「飲食養生」是什麼?大多數人也許都會一時語塞。

「飲食養生」是一個常見的詞語,可以天天在朋友圈中見到。然而,對於這個詞,人們的思維體系中並沒有一個具體而清晰的概念,以至於在「養生」的土壤上生長出了許多似是而非的理論,例如:

養生就要吃鹼性食物(所謂酸鹼平衡養生)

養生就是要吃素(所謂素食養生)

養生就是要吃五穀雜糧(所謂五穀養生)

……

於是,鹼性食物開始被吹捧、素食越來越流行、五穀雜糧更似乎成了健康的標配。但在這些養生理論流行之時,是否有人問過:飲食養生,到底是什麼?所以,如果要真正地學會飲食養生,我們首先需要好好地認清「飲食養生」。

《黃帝內經》有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指要掌握自然規律,根據天地陰陽法則調和各種方式,有節制、有規律地安排飲食和起居。

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每日三餐,如何合理地調配飲食,使之更有利於人體健康、滋補養生,是人們所關注的問題。「養生之道,莫先於食。」飲食養生首先指的是應用食物的營養來防治疾病,促進健康長壽的。

常言道:葯補不如食補。所謂食補,就是通過調整飲食來補養臟腑功能,促進身體健康和疾病的康復。同時食補能起到藥物所無法起到的作用。在我國,利用調整飲食作為一種養生健身手段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處於奴隸社會時期的周代就已經認識到了飲食養生的重要性。

那麼,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飲食養生需要注意什麼呢?

飲食養生的七大原則

一則多吃粗糧:粗糧含有植物的完整信息,比如種子就包含有一年四季的五行屬性,有益於人體陰陽五行平衡。若只吃精麵粉,則種皮所包含的五行屬性即缺失。另外,精製食品中要加入許多調味、調色、成形等添加劑,這些東西不屬於食物本身所有,亦無益於人體健康。粗茶淡飯,最助養生。記住!細糧與粗糧的比例是4:6。

二則吃飯七八分飽最好:這樣可以讓胃脾充分發揮其受盛、運化之功,飲食水谷易於變成精微而濡養全身。若過飲過食,則胃氣需過度消耗,脾氣需過度運化,久則脾胃皆損,氣血生化反而不足。不少小兒或肥胖,或過瘦,多是過度飲食,中焦脾胃受損,或陽虛而痰濕泛濫,或氣弱而生化不足。

三則少吃或不吃寒涼食物,特別是冰淇淋:剛從冰箱拿出來的飲料、半生不熟的肉類、涼水、寒性水果等。人的生命活力是需要適宜的溫度的,我們的正常體溫即是人體陽氣所化。陽氣源自食物,經過脾胃運化而生成。若吃寒涼生冷,則人體要過度消耗寶貴的陽氣,久之陽氣漸弱,而健康漸損。

四則不吃野生動物:數千年來我們的身體已經習慣了一些動物的肉,如牛豬羊雞魚等,機體可以熟練地消化這些食物,並轉化為氣血津液等生命物質。若突然吃進從未見過的肉類,則機體會過度消耗陽氣去運化這些食物,如此會傷損人體陽氣。況且這些肉類可能含有對健康不利的信息,能不吃最好。

五則不可濫吃保健品:保健品多屬藥物,有其陰陽五行的偏性,若不能根據身體的需要服用,則可能導致陰陽不平衡,反而影響健康。

六則不可濫服各種補品:中國人習慣於看望病人時送些補品,若不屬虛損證而濫用補品,則會越補病越重。

七則飲食以時最助養:生辰時氣血流入胃經,此時吃溫暖的早餐可以促進中焦氣血的升發,有利於整天都有好的精神氣力。未時氣血流入小腸經,此時吃一頓豐盛的午餐可以讓小腸充分吸收食物中所蘊含的精微,有利於保持氣血健旺充足。晚上陽氣開始收斂,陰長而陽弱,睡前吃些粗茶淡飯即可。

項目名稱:《醫養求真》

實施主體硯山縣中醫醫院

編審:謝樹碧、馮兵

總編:張小貝責任編輯、版式設計:王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南中醫 的精彩文章:

明日大雪,不懂規矩要吃虧,為了家人趕緊看看!(值得收藏)

TAG:雲南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