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今兒「宋代美學」熱潮,宋代書畫能否再生?

今兒「宋代美學」熱潮,宋代書畫能否再生?

時人為何獨寵兩宋?

因其投射的實是某種自我歡喜。

論及兩宋,眾人或以積貧積弱憐惜之,或以文學鼎盛誇讚之,兼或兩廂衡觀之。實際上,不同結論來自差異的批判標準。不過關鍵在於,研究時是否平心靜氣且考察全面,無數歷史細節的聚集,方能鑄就大致總體的格局。

中央美術學院邵彥副教授便坦言「一個朝代有一個朝代的生命周期,在它的鼎盛時期,當然有文化昌盛的局面,有的時間段內,經濟也很繁榮,政治也比較開明,這也是事實,但不是全部時候、全部方面都是這樣。宋代也有宋代的問題,既有強鄰環飼,戰爭威脅,也有政治傾軋,經濟拮据。其實,正是在這種很正常的生活狀態中,藝術才承載人的喜怒哀樂,也才能夠穿越空間的限制,引起同樣要面臨很多困境的其他時代和國家人們的情感共鳴。」她敏銳感覺到當前「宋粉」的狂熱,便客觀指出:「其實有很大一部分傳世的宋畫都是工匠畫的,就如大部分敦煌壁畫,當然這不影響我們對他們藝術和歷史價值的判斷,我們也大可不必將其供在神壇上。」

客觀而言,每朝均有獨特之美,皆因每人心中都特有之愛。今人愛宋,或多在感懷:原來我們曾經這樣優雅、精緻、執著地生活過。那些貌似不起眼的細節,均是宋人獨質之慧心,如天青之秘色,恍兮惚兮間,攝了人魂魄。花、香、茶、酒、筆、硯、紙、墨、簪釵、佩飾、傢具、器用…日常生活中彌散的詩意就建立在對尋常事物的牽掛和愛惜上。

唐宋之際,社會結構發生劇烈變動,若說唐是貴族文化,至宋,則文人意識高漲,文人本身敏感細膩,又善言說,文氣颼颼可謂理所當然,且生活本身被置於重要位置,南宋吳自牧《夢粱錄·鯗鋪》就曰:「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當時生活就是「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各種瑣事。這些細節是構成一世文明的基座,小可見大,精細方現深廣。於是,哲學、文學、藝術等紛紛從高大森嚴的廟堂上輕快地走進了迅速發展的城市,在市井酒肆深處再次喚醒了人性的覺醒與文化的復甦。

各花入各眼,處處是高峰。兩宋,無論詩詞、文章、書法、繪畫、瓷藝、園林…幾乎都誕生了足與前朝後代爭輝的巨觀。「從歷史上看,兩宋是中國佔世界經濟總量份額最大的時期,相當長的時間裡,南宋的都城臨安,是世界經濟的樞紐之地。那是一個商業發達,對外貿易繁榮,學術昌明,文學藝術也異常興盛的時代。在繪畫史上,無論人、山、花,兩宋都可以說是群星閃爍、高峰林立。」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高士明提醒到:「想想《筆法記》,我們就會意識到那個時代的人們在筆墨上自有一番理解和懷抱,值得我們去重新咀嚼反思。宋人丘壑萬象森然,來自對於山川的長期觀照與切身體察,五代及至北宋的那些山水畫家們是偉大的求道者,跟後世的文人畫家們全然不同,所以他們的創造具有世界觀的意義——師法造化,其中關竅不在主客之間,而在人天之際。」

而其中,最耀眼的必是宋畫,可謂處處有大觀照,一花一葉,俱有安放。宋人感物興懷,神與物游,窮情寫物,所以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一切都能成就畫意;氣之動物,物之感人,一切皆可搖蕩性情。曾有外國學者說過,第一次看到宋畫,就改變了他的整個人生。的確,宋畫創造的是一個獨特的世界:有高原也有高峰,且各有其美,絕不重複。兩宋間,每個畫科、每個時段都留下了千古名作:范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18歲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堪稱中國青綠山水的巔峰之作,還有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宋徽宗的花鳥、文人寫意的潑墨人物及「南宋四家」潮濕氤氳、水氣瀰漫的水墨蒼勁等。宋畫之美寧靜而不刻意,淡泊且自然。現代的浮躁與喧囂中,宋人的精神世界是那麼遙遠、純粹卻又親切。或許,現代繪畫未能超越宋畫之謎,非技法或材料,而是心有雜念。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長脈中,宋朝美學從未隨風而逝,它積澱於中國文化的基因中,流淌在每個人的血脈里。如何接過這一碩果並承傳後繼,無疑為穿越時空的重任。

利用2017年寒假和上半學期的大部分周末,2014級人物專業的王覺平臨摹了南宋劉松年的《羅漢圖》。其實上大學之前,她並沒有系統的學習過中國畫。「能夠臨摹一張宋畫的心情十分激動,卻也讓『零基礎』的我更加強烈的汲取和學習著傳統知識和技法。臨摹是孤獨的對原畫的對話,筆墨紙硯的選擇、傳統礦物顏料的使用手法、作畫的程序、勾線和染色的技法、繪畫的裝裱所有的這一切要點,我都儘力向真正的南宋靠攏。」但她也明白,臨摹是二次創作,「我並沒有儘力去消除自己的痕迹,自己的風格,因為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這是屬於獨屬於我的學習過程。」臨摹過程困難重重,如曾差點把濃墨滴在畫作上,也曾不小心摔過綳框,但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在長時間臨摹中,它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旦沒有激情作為動力時,人會麻木,有這樣一段時間臨摹時,我就像一台沒有自己思維的機器。後來我突然意識到,原畫的作者劉松年,生活在當時的杭州清波門,也就是離我每天學習生活的中國美術學院僅有幾百米的地方。這彷彿是一個信號,讓我短暫的放下了一段時間畫筆,在學校面對著的西湖的山山水水裡徜徉。」她去游清波門,爬寶石山,進靈隱寺,看摩崖石刻,在西湖坐船,逛南宋遺址。「我一直很感激能夠臨摹《羅漢圖》,我從不認為我有把這一幅畫臨摹的很好,但更多的是它對我的影響。它不僅教會了我許許多多傳統國畫知識,還把我從平淡的生活中喚醒,走出校門,去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的共存。這便是臨摹宋畫的意義所在吧,每一個愛宋畫的人,都能從中體會到只屬於自己的心靈的進步。」

臨李松年《羅漢圖》 2017 王覺平

2015級中國畫綜合專業張啟敬參展作品之一是臨摹《簪花仕女圖》。「為什麼要臨摹?是我畫這幅畫之前要考慮的問題。」他謹記學習的心態,試圖從這張畫的造型,內容,線條和設色加以揣摩和練習。「要注意的是,臨摹與原作無限接近固然重要,但是臨摹展開的思考和學習更為有效提升自己!臨摹的核心是學習和理解,而學習就是不論我在臨摹這個畫像或者不像,而是我在這個過程中理解並有所感悟收穫了知識;理解就是我收穫了多少知識能知道應該用於何處,怎麼用。活學活用很重要,收穫了多少知識,在於能在形與神的臨摹中取得最大值。」

臨劉松年《四景山水》之一 2017 張啟敬

而2016級陳正覺臨摹時剛剛大一,初次系統性接觸宋畫臨摹時很是摸不著頭腦,以至前幾周不斷失敗。「後來通過請教老師,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一直不清楚自己的目的,我總是希望在每一處都盡量接近臨本,以至於欠缺對宋畫小品實質的認識。臨摹宋代繪畫的核心目的是要掌握宋代藝術在將客觀景物轉化為平面藝術形象時的藝術語言原理和審美取向,主要表現在構圖、筆墨的方法,整體效果、層次等等,絕不是模擬畫中的顏色、形象等一些流於表面的形式。」這次的宋畫臨摹,使他聯想到當今中國畫的學習及今後的創作,「也要借鑒這種理性,踏踏實實地從生活中汲取營養。」

臨李嵩《溪山水閣圖》 2014 方溪月

臨趙佶《梅竹聚禽圖》 2015 杜昕

方溪月參展的四張小品是大一下學期臨的,「我覺得臨摹不僅是學習章法和筆墨技巧,更重要的是領悟前人的審美情趣及創造思想。」2013級花鳥研究生杜昕則十分清楚宋畫臨摹的重要性,「我們一般會將臨摹分為:拷貝臨摹、對臨、變體臨摹和背臨、意臨四個部分。這也是從『我師古人法』到『我師古人心』的有效進階,從最基本的造型、勾勒、設色的技法學習到疏密、虛實、畫意的境界體悟,將會讓宋畫臨摹內化為創作的基石。」

臨趙幹《江行初雪圖》變體 2017 范陽子

2015級碩士研究生范陽子參展作品是五代趙幹《江行初雪圖》的變體摹本,創作於研二期間,原作是手卷,描繪葉落雪飄、北風呼嘯時節江岸漁村漁民捕魚之艱辛生活狀況。「作為變體臨摹,顧名思義,就是繼承原作的精神感覺,但不能像臨摹一樣完全複製,而是變體出另一張新的作品來,使人一看好似趙幹還畫過另一張《初雪圖》一般。」他將原作手卷改為立軸,畫面空間由平面轉換為縱向,加大畫面的縱深感,使讀畫方法也從游觀轉變為由下至上更為直觀的讀畫方法。「這樣能夠將傳統經典『活化』,促進自己更直接地將傳統經典吸收變通,而不是束縛在窠臼中,我認為這是變體臨摹給我所帶來的最重要的收穫。」

臨《溪岸圖》局部變體 2017 高天宇

2016級碩士研究生高天宇初見《溪岸圖》,就被它所營造的玄秘與幽深山水畫境界以及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彷彿橫空出世般的表現方式所吸引,但這次臨摹不想完全照搬,於是也嘗試了一下變體創臨的方式,將原作的豎式構圖變成了橫式。「如果照搬照抄,畫面難免僵硬,所以必須要做一些改變,逼著自己去理解原作的筆墨,再進行深入研究,並藉此加以提煉,找出不脫離原作精神範疇的有限度的筆墨表現。」

中國畫終究是要向前走的,具有典範之意宋畫,如何酌精華且適今用,是一個具體又全局的課題。

兩宋書畫傳習與研究國際論壇的開啟,非只復古,更在開今。正如高士明所言:「你只有重新做一遍,這個傳統才會成為你自身的一部分,在這個意義上,一切真正的傳承都是重新發明。」對此,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院長尉曉榕亦言:重要的不是傳習而是再生。

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及其種種前身,是一個有著近百年發展史的藝術教育機構。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當時出版不甚豐富的情況下,顧坤伯、潘韻、陸儼少繪製了大量的山水課徒畫稿,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傳統要領,為之後宋元繪畫作品的臨摹辟出一條捷徑並一直受用至今。50至80年代,國畫系先後購入了一批古代名家的原作和日本二玄社印製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歷代山水名畫的模擬印刷品,極大豐富了臨摹教學。近十年來,世界各收藏機構對中國歷代名畫的數位化,使名畫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傳播。李成(傳)《睛巒蕭寺》、董源《夏景山口待渡》、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等一大批數位化模擬印刷品進入課堂,增添、豐富了教學內容。

閑雲不成雨,故傍碧山飛 2017 卓鶴君

仿宋人畫法 2017 閔學林

山水臥遊冊之一 2017 陳向迅

白玉橋 2017 尉曉榕

西湖香市 2008 顧迎慶

臨宋人《雲關雪棧圖》 1985 田源

煙霞洞天 2017 張谷旻

感覺宋代-紀念蘇東坡 2012 張浩

南宋文天祥詩《綠漪堂》?2017 沈浩

沈樂平 臨北宋米芾《蜀素帖》

「兩宋山水畫臨摹教學從何入手又如何引導,而臨摹並非是拷貝一幅形似而失神的作品,這是教學中值得思考的問題。在臨摹教學中藉助宋人繪畫作品,開啟宋人對山水天地的觀照法。理解和認識宋人的崇尚、流派及主要畫風。對宋畫的意境、章法、結體等基本特徵,以及用筆、用墨、設色等表現技法,加以學習、分析和研究。」山水畫教研室主任陳磊和中國畫系主任張谷旻均認為學院教學並不提倡「複製」式的臨摹方式,教學中結合收藏地的原作和幾個版本印刷品的比較,使同學基本了解原作的精神與氣息,而後對臨本的閱讀至關重要。

花鳥畫教研室主任盧勇則強調一個人或一代人的智慧有限,實踐內容也有局限:「繼承有限傳統是創新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因為我們所從事的是民族繪畫,歷史是不能割斷的。」既然要創新,就要解放思想,做各種各樣的探索,要不怕失敗和反覆實踐,而且要增加新的條件,深入生活,洋為中用和其他借鑒都是需要的,「重視學習傳統,不但是『借古開今』,保守主義是消極的因素,所謂『半耗丹青,千載法宗』,一點都不肯丟掉,這樣就無法研究創新了,繼承的也只能是一部分精華,全面繼承又要創新也是不可設想的事,我們既要研究傳統繪畫的基本規律,又要擺脫古人窠臼,沒有長期的實踐是不行的。」

臨王詵《漁村小雪圖》 2016 張捷

櫻花鳴禽圖 2009 盧勇

惠風和暢 2016 陳磊

湖山春雨春消息 2014 林海鍾

臨宋人《豆莢蜻蜓圖》 1990 韓璐

臨《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1990 花俊

戴家妙 行草蘇東坡詩

白居易《憶江南》 2017 陳大中

節臨北宋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2009 白砥

相較煌煌大觀的山水花鳥畫名跡,兩宋人物畫實如散落茫茫山野中的寥落辰星,珠串難挹。「在我系的人物畫臨摹教學中,對兩宋作品的摹習多偏重於工筆一路,由白描而重彩,寫意兼及南渡之後之禪畫一脈。」人物畫教研室主任盛天曄認為「對花鳥畫的創新,我贊成在傳統的基礎上去創,不能低估自己,也不能小看前人,沒有繼承的『創新』水平是不好搞的,不論何種學問都有這個問題。」

臨摹是中國傳統書法學習的不二法門,既需要有對歷代經典法書「如燈取影」的精準把握,也需要有對歷代書跡「妙在能合,神在能離」的會通。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兼副院長沈浩亦是書法系主任,他認為在如今的高等書法專業教學中,宋代書法尤其是行書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綜合宋代書法的時代特徵,技法特點等各方面要素,本著『取法乎上』『循序漸進』的原則,我們一般選取宋四家行草作為課程的主要內容,並在本科低年級、高年級以及研究生階段以不同的學術要求,教學目標開展教學,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傳統書法的古今和技道關係。」

小莞 2015 盛天曄

寂寞空庭春欲晚 2017 羅穎

盛夏的果實 2014 劉海勇

紈花 2017 潘汶汛

柳永詞《雨霖鈴》 2017 韓天雍

宋四家手札選臨 2017 張愛國

(文中圖片與部分文字由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提供)

作者:鄒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美術家網 的精彩文章:

每年從食鹽里吃下多少塑料:我們造的孽,終究會回到我們身上

TAG:中國美術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