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有個人,曾拿出一樣物品,還說:中國不是世界中心
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一直都不是很明朗,和外國的交往也是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皇帝的意願,比如在漢朝和唐朝的時候,由於國力強盛,皇帝本身又不太在意外交對本國的影響,所以當時中國還是相對開放的,商業貿易文化交流也一直處於很高的水平。
但是到了清朝,滿人的統治政策和當時具體的國情促使外交上的閉關鎖國,很多外交活動受到較大的限制,連商業貿易的規模都有所減小。
相比之下,漢人統治的明王朝在外交方面的政策就相對寬鬆,統治者自身也比較重視外交方面的事宜,著名的鄭和下西洋航海活動就是在官方支持下進行的。
政策的寬鬆和航運條件的發展也促使外國人來到中國,這些人有的是來做生意,用商品貿易和交換的方式賺取差價,另一種就是傳教士,他們將異國文化下的宗教帶到我國,其中,最典型的一個代表就是利瑪竇。
利瑪竇是義大利人,也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明朝時期,受過專業訓練的他來到東亞傳教,在我國的東南沿海活動。
他傳教活動的第一站是廣州,在這裡,天主教對於群眾來說是很陌生的,所以當地民眾對於宗教的興趣不是很高。為了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利瑪竇想了一個辦法,他把自己從西洋拿來的特產,像西洋鏡聖母像,自鳴鐘三稜鏡這樣的新鮮物件擺出來,開了一個展覽會,利用群眾的好奇心吸引了不少來訪者。
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在來自義大利的地圖上,中國民眾第一次看到中國的位置不在世界的中心,這樣的設計對當時國人天朝大國思想產生了很大的衝擊,進而讓中國人首次認識到了世界。
這些來訪的人多是當時的達官貴人,在參觀的同時,他們也會向利瑪竇提出一些關於西方政治制度文化生活的問題,利瑪竇就為之一一解答,並夾雜一些天主教的教義思想,以這樣的方式傳播出去。
這種方式很有成效,不久之後天主教就有了自己的信徒,利瑪竇的傳教活動也越來越順利,他甚至在廣州建造了兩座天主教堂。
利瑪竇傳教活動的成功,其原因固然有他自身的努力,但是更多的,是當時中央政府並未對外國人的傳教活動有什麼禁令。明王朝的政府甚至對利瑪竇的行為給予了肯定的態度,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傳教活動順利進行的情況下,利瑪竇輾轉到達了當時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也就是北京。他向皇帝獻上了萬國土物表,得到了皇帝的嘉獎並得已定居於北京。
利瑪竇為自己的傳教活動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在1610年,他因為患了重病醫治無效不幸去世,萬曆皇帝得知此事後還特意派遣官員去祭拜,甚至親自為他劃分墓地,並加以厚葬,利瑪竇的墓志銘是皇帝派官員書寫,甚至牌匾都是御賜的。
※世界上有三個國家敢向全世界宣戰,有兩個是小國,還有一個是中國
※此國宣布支持日本,還對中國宣戰,緣何戰後獲150億賠款?
TAG:慕楓歌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