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學問之道 求其放心而已
現代人重視學習,卻也常常為尋覓一個合適的學習目標而焦慮。但古之聖賢,似乎早已為此準備好了一劑良藥。在《孟子》中,有言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這句話的意思十分簡明:學問之道沒有別的,只需要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來罷了。」所謂「本心」,是建立於孟子「性善論」基礎之上的「四端之心」。正是因為人有禮義及四端之心,才區別於禽獸。
若只受生理驅使,那人與禽獸何異?對倫理德性的追求本身不能離開好學,而好學又應以德性為基礎,否則便會偏而不正。
因為在古人看來,對「道德」的追求才是學習的終極目的。而這一學者自古恪守的學問之道,並非空談。
孟子對「本心」的追求,與古希臘哲學家對「靈魂」的嚮往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人之為人,對真善美愈發濃烈的渴望,亦是在道德上不可避免的懷有的天然期待。
而道德與靈魂之所以被看的越來越重要,是因為現實中同時存在著一個可悲的事實:「世界上最聰明的腦袋也是會飢餓的」。學者也是常人,也需要衣食。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類的自尊和良知敗給了生活中的物質。
於是我們看見了越來越多關於「學術造假」、「學術抄襲」的新聞,更可怕的是,很多造假者在各種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了學術界的權威,把持著各種學術資源。
在他們的控制之下,揭露真相者往往被放逐、排斥,而真理的探索也走了彎路。他們利用自己的權力,編織了一個個謊言,而當假象被戳破,所有人的努力付諸東流,所有的時間、資源都成了無知的消耗。
久而久之,科學的發展也必將受到影響而停滯。最可怕的是,當這種造假風氣蔚然成風,我們可能再也無法學習到真正的知識。這將是整個人類的悲劇。
事實上,即便盛名如孔子,對待學問也一向十分嚴謹。例如,他從始至終都只是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始終把自己當作「傳播者」,而不是「創造者」,因為他對古人懷有極大的尊重。
對於經他整理而產生的《詩經》、《尚書》等文本,他也認為自己只是做了梳理的工作,真正的智慧在前人。教書授課也並不是他好為人師,而只是為了將古人的智慧傳承下去。
而現代社會,又有多少揮動著「傳播文化」的旗幟的人,本該傳播真相,卻將人們給予的信任,拿來換了功名。
而當我們尋回了彌足珍貴的「本心」,還應該好好地保存它,莫使之再次迷失。而這就需要做到「寡慾」,即減少自身的過分的慾望,對人在生活中滋生出的不合理慾望提出否定,而希望人們將精力更多的放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之上。
這要求我們在求學之中,保持正直,不因自己的私利而去歪曲自身對知識的認知,影響自己所下的決斷。
因為知識的美好,就在於它從不因任何外在因素而改變自己的本質。它始終純粹,無論多少利益的糾葛都不會影響它吶喊出最真實的聲音。亞里士多德說,「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
這代表的是科學精神,不斷地懷疑,不斷地推進,不斷接近真相。這本是每一位學者都應懂得並堅持的真理。而面對這樣的真實,我們只有用同樣純粹的內心才能去讀懂,只有最高尚的道德才足以去駕馭。
與此同時,孟子提出了「養吾浩然之氣」的輔助修鍊方法。而後發展為中國人常說的「學無止境,氣有浩然」。這句話實則應倒念為宜。學者只有以「浩然之氣」為本,心存志氣,胸懷勇氣,才可以進行無止境的學習。
否則,無德有才更會成為社會之害。而身懷「浩然之氣」者,才可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在此基礎上進行不斷的學習,才能做出真正有價值的事。而良性循環之下,自身的浩然之氣又會得到充實,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所以求學之人,首先應該做的是找回在物慾橫流之中丟失了的道德本心,而最終要達成的目標—使自己擁有更加完善的人格與更加豐富的學識,從而進入新的人生境界。
※臨別殷勤重寄詞 詞中有誓兩心知
※《荀子》:語言可通向真、善、美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