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乾陵為什麼是目前唯一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乾陵為什麼是目前唯一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乾陵為什麼是目前唯一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唐乾陵,不僅是陝西境內唐十八陵中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也是目前唯一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那麼,誰在保護乾陵呢?

民間守陵,世代相傳

2006年6月20日,酷熱數日的關中大地,被一場雨澆得格外涼爽。上午,在雅靜肅穆的乾陵博物館,正忙著籌備武則天與唐高宗合葬封陵130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的副館長梁子,指著坐在身邊的兩位年過半百的農民對筆者說:「在陝西十八座唐陵中,乾陵是唯一沒有遭破壞和盜掘的帝王陵。尤其是這些年,周邊地區文物失竊或被盜掘案件時有發生,外地一些盜墓賊和文物販子對乾陵也窺測已久,有的甚至混在遊客中來打探乾陵地宮門道等,但都被我們的文保員及時發現或識破而趕走了。這些農民文保員,他們堅守家傳祖訓,形成了一個群體,自覺自愿守護著陵園,為乾陵文物保護立下了汗馬功勞。」

乾陵為什麼是目前唯一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兩位古銅色面孔的農民,見梁館長如此誇讚,一個個憨厚地笑著:「皇帝的墓就在咱眼前,先人們都在保護,到我們手裡更應保護好,讓更多人來參觀,這不僅是為了公家,也是為後輩人積德造福呢!」

曾在乾縣擔任過多年文物旅遊局局長的乾陵博物館黨委書記馬文廷說,乾陵的民間守陵有著特殊的歷史原因。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在唐朝各個時期政府都派有大量人員守護陵園,主要負責保護和修繕陵園。隨著時光流逝,朝代更替,這些人的子孫都在陵區周圍繁衍生息,一直默默地守護著陵園。「如今,他們都成為民間的文保員,一代接一代地繼續守護著乾陵地上、地下的文物,沒有他們風雨中代代相襲的默默護寶,乾陵不會保存得這樣完好。因此可以說,他們是我們博物館最可敬的人!」說起這些居住在乾陵周圍的農民護寶人,老馬更懷著一種特殊的敬意。

保護川野文物的功臣

博物館保衛科的同志介紹說,乾陵文物保護點多、線長、面寬,情況複雜,保護難度比較大。原來1300多年前,乾陵營建時正值盛唐,建造規模非常宏大,氣勢也十分雄偉。其陵園由兩重城垣組成,內城周長5920米,佔地230萬平方米。城內分布有獻殿、闕樓、迴廊、王賓殿、61個朝臣畫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築378間。外城周長40千米,實際佔地約20萬畝。陵園內城四門之外及司馬道兩側列置有華表、翼馬、鴕鳥、翁仲、石獅、無字碑、述聖紀碑等精美絕倫的大型石刻120餘件,被譽為「盛唐石刻藝術的露天展覽館」。特別是在陵園東南隅的黃土台地上,呈扇形分布著太子、公主及親王、重臣陪葬墓,文獻記載有17人。陪葬墓區現存封土堆15座,範圍北至乾縣城關鎮東金村殷家,東北至唐禧宗靖陵,東至陽洪鎮乳台村東南800米處,南至城關鎮大青仁(龍)村,西至城關鎮張家堡村東旅遊路,整個陵區東西長5600米,南北長3800米,佔地2128萬平方米。

乾陵為什麼是目前唯一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偌大的陪葬墓區是乾陵文物保護區的主要組成部分,除了現存的15座封土堆之外,可能還有未探測到和未發現的墓葬。根據唐高祖獻陵和唐太宗昭陵目前發現的陪葬墓數目與文獻記載的差異推測,乾陵的陪葬墓數目將遠遠大於文獻記載的17座,可能還有未被發現的無任何封土的陪葬墓。因此,「在這樣大的區域內,除了露天和川野眾多精美的石刻文物及遺址需要保護外,地下也可能隱藏有無數未知的文物也需要保護,而僅靠國家和博物館的人力、物力都難以達到全面而有效的保護目的。因此陵園周圍的這些農民文保員,對露天和田野文物古遺址的保護,就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乾陵博物館從分居在乾陵周圍的農民護寶人中,挑選了15名思想覺悟高、身體素質好的壯年農民,正式組建了農民文保員隊伍,負責看管「大陵」(指乾陵,下同)及陵區川野石刻、古遺址和陪葬墓等,其中8名擔負著陪葬墓的看護任務,4名看護石刻。這些農民文保員常年吃、住在陵區,日夜守護巡查在陵區,築起了一道守護乾陵的銅牆鐵壁。

默默堅持的守陵人

68歲的何生照老漢,就是這15位農民文保員中的一位。他所住的村子因緊挨著乾陵西南角而得名叫西南村。何老漢從26歲起就擔任西南村幹部。

「我們小時候,老人就跟我們說過,從唐代開始,大陵一直有提燈巡陵的習俗。直到他們的老爺爺那時,乾陵還有人看管。老人們經常對我們年輕人說,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不能亂動,否則就要遭『天譴』。附近這幾個村子都是這樣向年輕人傳達的。我當大隊長後,守護大陵也成為生產大隊的一件大事,隊里還成立了文保會,大隊長自然成為文保會主任。那時,如果誰在翻地、修房挖地基時發現古磚等都要立即報告文保會,我們趕去就要把它立即填了,不能再挖。」何老漢向筆者講起這些保護文物的往事時,顯得格外開心。

有著33年黨齡的何老漢從村幹部退下後,就做了博物館專職的義務文保員。他所住的西南村裡有乾陵青龍、白虎、玄武、朱雀四門的遺址土闕和刻立於唐代的3隻石獅子、2匹石馬、2隻石羊等文物及綠化林帶,這都在他看護的範圍內。每天不分白天晚上,不論下雨下雪,老漢都要在他的「轄區」巡查幾遍。

在何老漢簡陋的小院里,已生病多年的老伴對筆者笑著說:「他對那些石獅、石馬、石羊的感情比對我還重,我生病了還得自己去買葯,家裡事他也很少管,卻整天在那些地方轉悠。晚上不管下雨下雪,一天不落地拿著手電筒、狼牙棒(博物館配的防身器械)出去看那些寶貝還好不好。有幾回冬天下大雪,路很滑,他照樣出去,半夜回來後見他摔得渾身是泥,可第二天晚上又出去了,攔都攔不住。」

何老漢「嘿嘿」笑著說,一晚上不去看看,心裡就不踏實。「只要那些寶貝還在那站著,身上沒有被碰、被剮和亂刻亂畫的痕迹,四門遺址也沒有被人亂挖,咱回家睡覺就踏實了。」筆者隨老漢在其所看管的這些文物和遺址範圍內巡查了一圈,差不多用了1個小時。看到老人行走敏捷的身影和仔細觀察的眼神,想起在多少個風雨交加的日日夜夜,老漢為了國家文物遺產的安全,獨自默默地巡迴在這條山路上,一種敬意油然而生。隨行的博物館同志告訴筆者,這些農民文保員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但他們這樣堅持多年默默守護文物的精神,的確令人感動!

乾陵為什麼是目前唯一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48歲的吳養志,是家住乾陵石馬道村的文保員。他看護著乾陵御道兩旁的華表、無字碑及61尊賓王石刻等100多件文物,是乾陵名副其實的現代「守陵人」。

在乾陵御道旁,博物館為他特建了一個不到兩平方米的簡易看護房,他從100多米外的家裡拉來電線裝上燈,就日夜吃住守護在這裡,把家裡80多歲的老母親交給媳婦照管著。旺季時,乾陵遊客多,一些年輕人總是趁人不注意時,想在這些石刻文物上留下「到此一游」的歪筆。夏天的晚上,乾陵又成了人們避暑的好地方,不少騎著摩托車的城裡青年人喜歡聚在一起,圍在石刻周

圍喝啤酒,有的人就在石刻上磕啤酒瓶取樂。為了使這些珍貴石刻不受損壞,老吳白天不停地巡查預防亂寫亂畫的遊客,晚上又守在石刻前驅趕可能鬧事的酒鬼。

每年冬天尤其雪天時,乾陵氣溫下降到零下十幾攝氏度。有人勸老吳白天可在陵上看著,晚上還是回到暖和的家裡住,免得凍壞身子。可老吳堅決不肯,依然日夜守護在陵上。白天在遊客散去後,他用著自己家的電,開著電褥子取暖。即使躺在被窩裡,雙耳還要靜靜聽著陵上有無異常的動靜。半夜,北風呼嘯,他又爬起來拿著自己買的手電筒簡,把那些珍貴石刻仔細照看一遍。這樣的看陵日子,老吳已堅持了整整數千個日日夜夜!

打歪主意的人趕緊走

這些年,不少來自各地的文物販子心懷鬼胎夾雜在遊客中來到乾陵,有的打聽乾陵墓道,有的來踩點看路形,但這些人都沒有逃過乾陵農民護寶人的眼睛。

何老漢就經歷過幾次。一天下午,他正在大陵西邊巡查,突然看見一高兩矮3個行跡可疑的年輕人,他們不像其他普通遊客去看大陵上的石刻,去聽導遊講解,而悄悄蹲在陵下的一個山坡上抽著煙嘀咕著。「我覺得不太對勁,就走上前去。其中操河南口音的大個子就遞上煙套近乎,問我這乾陵下面都埋有啥寶貝。我說,啥寶貝都有。他們又問,這下面有沒有門?門應該朝東還是朝西?我覺得這話里有問題,就告訴他們說不清。接著又告訴他們:『有關乾陵墓道等文物的情況不能亂打聽。這裡每天每夜都有人巡查保護,想打這裡的主意,門兒都沒有!』」何老漢說,那幾個人聽完這話後,臉色一變站起來溜得沒了影兒。

2004年6月,看護14號陪葬墓的文保員胡振峰在例行巡查時,發現一名可疑男子在墓前反覆拍照。他上前盤問時,那男子一會兒說自己是記者,一會兒又說自己是考古研究專家。但見過多名考古專家的胡振峰仔細端詳後,怎麼看這人的行為舉止都不像考古專家。在仔細詢問中,那人邊說邊用眼睛亂瞟,回話中也出現破綻。細心的老胡發現這人心中有鬼,正準備打電話報警時,那人心虛竟抱起相機跑了。類似的人和事在其他農民文保員看護巡查中也發生多次,但由於這些農民文保員的高度警惕,使這些心懷鬼胎的「遊客」最終一個個倉皇逃去。

乾陵為什麼是目前唯一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再窮,也不會賣文物」

在被採訪的多位農民文保員家中,筆者看到他們的家庭經濟狀況都不富裕,有的人家境甚至是比較差的,但他們卻把文物與致富分得非常清楚。

距離乾陵約7公里的乳台村,有15號、16號兩個相距1公里的乾陵陪葬墓,這兩個陪葬墓在乾陵陪葬墓中有著比較重要的位置,守護這兩個陪葬墓的文保員是今年49歲的村支部書記馮民喜。他之所以會擔任這兩個陪葬墓的文保差事,是因為他21年前曾與盜墓賊英勇鬥爭。

21年前,一個秋天播種的日子,28歲的馮民喜正在地里種小麥。有村民跑來告訴他,在16號墓前的地上聽到地下有很大響聲,「是不是墓里的寶貝『翻浪』了?」他趕忙跑去一看,遠處的一條暗渠正通向陪葬墓方向,而腳下感覺有人在活動。他敏感地意識到可能有盜墓賊從暗渠進去挖洞盜墓了。於是,他立即安排村民去報警,自己死死守在渠口上。30分鐘後從咸陽、乾縣趕來了100多名警察將陪葬墓團團包圍。接著,年輕的馮民喜帶領幾名警察從暗渠潛入,將6名來自河南和陝西寶雞的盜墓賊抓獲。此後他受到咸陽市委、市政府的獎勵,也當上了相鄰兩個陪葬墓的文保員。博物館在墓附近給他專門建了個小屋,他搬進去一住就是21年。從此,幹完地里的活後,不管颳風下雨,白天夜裡,他最重要的事就是到兩個陪葬墓周圍進行巡查。自此以後,那兩個墓一直安然無恙。

尤其令人感動的是,在10年前,他整理庄基地時,意外地從地下發現一隻高約1米、體長1.5米的石羊。他知道這是文物,為了保護好這隻石羊,他將石羊搬回家門口。不久有文物販子聞訊趕來,一開口就出價10萬元,被他堅決回絕了。

自從石羊放在家門口後,這幾年從西安、寶雞、咸陽又先後來過10多個文物販子要買走,他仍然一一拒絕。有人以為他想賣更多的錢,也有人罵他傻。馮民喜卻說:「我家再窮,也不會賣文物的!」

當了多年村支書的馮民喜,家庭經濟是出人意料的寒酸。全家住在有些破舊的4間偏廈房中,家裡唯一的一台電器,是20世紀90年代因保護文物咸陽市政府獎勵他的14英寸黑白電視機。筆者打開後畫面不停地閃動,幾乎不能再使用了。除此之外,筆者沒有看到一件值錢的東西,而家裡的牆壁上貼著的兩張乾陵宣傳畫,倒是格外醒目。說起家裡的貧寒,馮民喜說,他這些年只操心了看護陪葬墓的事,家裡也沒有時間搞什麼賺錢的副業,特別是有兩個生病的老人要照顧,本來不多的農業收入都花費在老人身上了,所以日子相對緊一點,但他們依然相信「日子慢慢會好起來的」。

從乳台村返回博物館,馬文廷書記眼含熱淚,沉思片刻說:「他們的精神的確很可貴,我認為怎麼讚頌都不過分。正是這些偉大的農民文保員的默默奉獻以及他們高度的責任心和警惕性,才及時防範和避免了一些可能發生的盜竊事件。雖然他們只得到國家一點點微薄的補貼,博物館在逢年過節時給予一定的慰問,但他們以淳樸和善良回報給國家的卻更多。」他們長年堅守在各自的轄區,用自己的忠誠和辛勤勞動,為了守護好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在範圍如此大的乾陵文物保護區,築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群眾文保防線,這在全國都是十分鮮見的!


乾陵為什麼是目前唯一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守望家園——陝西農民護寶紀實》是一部真實記錄陝西農民發現國寶、保護國寶的紀實性著作。書稿以報告文學的寫法,詳細記述了改革開放以來陝西發生的20多起農民護寶事件的始末,真實還原了護寶事件的全過程。這本書每一篇文章都經過了作者多次採訪和調查,語言準確嚴謹且情真意切,飽含著作者對護寶農民的深深敬意。整本書圖文並茂,內有大量珍貴的國寶文物圖片以及護寶農民的照片,多數都是首次披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 的精彩文章:

這本詩集初版時作者只自費印製了250本,40年後價格卻翻了5000倍
錯位競爭、快樂閱讀——許道軍博士評《永樂風雲》

TAG: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