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跑馬背後的心理學

跑馬背後的心理學

如果盤點今年全球跑圈,大家肯定會想到基普喬格,會提及新世界紀錄、半馬的世界紀錄、亞洲紀錄被三次打破等重大事件。總之,在盤點精彩紛呈的世界田徑這一年之際,個人希望有一個人千萬別被遺忘,那就是英國人羅傑·班尼斯特,世界上第一個1英里跑進4分的人。2018年3月3日,羅傑·班尼斯特爵士去世,享年88歲。

班尼斯特留給這個世界最重要的精神遺產就是,他是世界上1英里破4分大關的第一人。那經典一幕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反覆被媒體提及:1954年5月6日,在牛津大學Iffley田徑場,在兩隻兔子的先後引領下,班尼斯特以3分59秒4跑完1609米。人類,1英里首次跑進4分鐘大關。

(資料圖)

在當時,1英里突破4分鐘大關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事,尤其是許多醫生、教練員和運動員警告過,這不可能,而且會對自己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甚至會跑出人命來。

當時還是醫學生的班尼斯特是怎麼做到的呢?據傳,每天早上起床後,他大聲對自己說:「我一定能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我一定能!我一定能!」大喊一百遍後,再開始每天的訓練。最終,他成功了!

這件事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在此之後的一年,先後有 300 名運動員也完成了班尼斯特式的壯舉:在 4 分鐘內跑完 1 英里。他們用行動證明了此前班尼斯特的成功絕非偶然,也打破了曾被視為不可能完成的魔咒。

班尼斯特的壯舉最大價值就在於,不僅自己打破了魔咒,而且具有強烈的示範意義:他都能做到,其他人也能。這無異於強心針,給了更多人的自信。後來,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杜根定律」。

按百度百科的說法,D.杜根是美國橄欖球聯合會前主席,他曾經提出這樣一個說法:強者未必是勝利者,而勝利遲早都屬於有信心的人。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杜根定律」。

大白話翻譯過來就是,信心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如今,中國馬拉松大眾跑者紛紛破3,每一年北馬上馬比著破3的人數紀錄。水漲船高的提升態勢,其實用「杜根定律」就能解釋。只要身邊有一個大神破3,率先成為頭羊,那就徹底打破了神秘感,給小夥伴們極大的信心:他也是普通人,不是專業選手,他能做到的我也能。自信心比什麼都重要。再加上越來越多的專業教練下沉,帶去或分享科學而系統的訓練體系,大眾跑者的水準逐日提高。以前跑進330曾被視為不可逾越的關口,而短短几年下來,跑進3小時都不再是少數。

在羅傑·班尼斯特1英里「破4」壯舉63年後的同一天,即2017年5月6日,馬拉松「破2這一挑戰人類運動極限實驗就特別選擇這一天舉行。其用意不言而喻!我們堅信人類總有一天會成功破2!

曾有很多日常訓練水平較高的人,卻在比賽中屢屢破不了3,往往被認為是心理出了問題(比如我)。其實呢,背後也許有不自信的因素,也許有詹森效應,或者訓練過度,或者傷病的影響、睡眠休息不好等。原因不一而足,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不自信的人則很難成功。

馬拉松精神是什麼呢?就是無論順境逆境,無論波峰波谷,始終相信自己,勇敢面對現實,迎難而上。馬拉松運動是一項自信的運動,提倡在科學訓練、安全合理的限度下挑戰自我、戰勝自我並實現自我。

自信就是馬拉松跑者的黃金,不,是人生王者的黃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丁runner 的精彩文章:

牛津2018年度辭彙:「有毒」

TAG:丁丁runn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