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第一次見面時,判斷他人的人格?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對一個人的第一印象,就產生一些對Ta個性、人格的判斷。這種判斷有依據么?我們有辦法在日常生活中,看出別人的人格特點么?
今天的文章就想來分享一些你意想不到的,生活中了解人格的小技巧。
Sorokowska等人(2011)的實驗發現,一群沒有接受過任何特殊訓練的普通人,能夠準確地通過聞T恤上殘留的氣味,判斷素未謀面的T恤主人是內向型還是外向型、是控制型還是服從型的人,以及他們的情緒是否比較穩定等等。可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學家們認為,人格特質之所以能被「聞到」,主要是「得益於」人體的荷爾蒙與神經遞質。
一方面,一個人表現出來的人格特質與其體內的荷爾蒙與神經遞質水平有關,比如那些更具攻擊性的人,其體內的血清素水平相對較低;那些更喜歡尋求社交刺激與興奮的人,體內多巴胺水平比較高;那些控制型的人,體內睾固酮水平比較高;而那些情緒更穩定的人,體內的γ-氨基丁酸(簡稱GABA)水平比較高(Sorokowskaet al., 2011)。
另一方面,這些荷爾蒙與神經遞質又影響了人身上的氣味。比如,匹斯堡大學的研究者Richard Dudley(1998)曾在一次討論中提到,γ-氨基丁酸有一種「帕瑪森芝士」的味道。(情緒穩定的人身上可能有芝士的味道哦 哈哈)又比如,睾固酮會促進皮脂腺細胞分裂並刺激大汗腺,進而影響人的汗液的分泌,可以說又間接影響了人身上的味道。
不過,什麼樣的人格特質對應什麼樣的味道,並不總是能被具象地描述——畢竟並不是每一種神經遞質的味道都可以被描述成「帕瑪森芝士」這樣通俗易懂的形式的,而且人體散發出來的味道也常常是混合的、複雜的。
所以,心理學家們認為,人們之所以能「聞香識人」是由於「嗅覺記憶」的存在,而不是因為得知了某種人格特質的味道具體是什麼樣的。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往往已經在眾多其他輔助信息的幫助下,記住了不同人的人格特質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氣味,而這種對應關係就使得我們在再次聞到類似氣味的時候,有能力識別出與之相對應的人格特質。
因此,想要更好地通過氣味識別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比起知道各種神經遞質可能是什麼味道的,你更需要豐富自己關於人格的嗅覺記憶。比如,你可以從最親近的人開始,利用其它信息幫助你了解對方的人格特質,並記住ta身上的味道:)。
在心理學實驗中常常有這樣一種角色——「評分者」(rater),他們通常由研究者隨機挑選,且與實驗結果沒有直接利益相關。起初,研究者們相信,這些人對同一事實的評價在大體上是應該會是一致的。不過,大量的實驗結果卻發現,評分者的評價往往存在差異,有時評價之間甚至大相徑庭。
研究者們認為,這是因為人們在對一個人或事物做出評價時,總會不可避免地代入自身的經驗、想法或觀點,就像我們在學習新事物時,總是要先根據自身已有的認知框架去解讀它。可以說,人們會把一部分自己投射在對方身上,因此我們對他人的評價中,必然會反映出一些內心的自我形象與人格(Wood, Harms, & Vazire, 2010)。
Wood等人(2010)的一系列實驗,讓人們分別對自己的朋友,寢室同一樓層的人,以及同一學生社團的人進行相互評價。結果發現,在所有對他人的評價中(無論熟悉程度),都或多或少反映了評價者自身的人格特質。對他人做出更多積極評價的人,自身人格中積極的一面也更突出。
他們發現,那些更傾向於認為他人是友善、精力充沛、值得信賴、有創造力、溫暖、富有同情心的人,他們自身通常也情緒更穩定、更友善、更有責任心。簡單來說,總是說別人好的人,往往自己也是個好人。
自身情緒穩定性越高的人,也更會傾向於認為別人是友善的,通常自己的情緒穩定性越高,自身情緒更穩定的人不會動不動就感到焦慮,覺得對方在惹怒自己,又或者覺得和陌生人打交道很恐懼。
而那些總是認為別人是善妒、冷漠、殘酷、焦慮、貪婪或虛偽的人,自己在人格上的「黑暗三角」也更為突出,即他們往往更自我為中心,喜歡欺騙和操縱別人,或者容易衝動,冷漠無情。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有人說「那些引起我們討厭的人,是因為我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一部分討厭的自己」的原因。
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動作標識」(motor signature),它最能體現在人們走路行進的過程中(Slowinski et al., 2016),包括肢體擺動的幅度、步履輕重、速度快慢等等。這也使得我們常常在對方還沒走近時,就能通過熟悉的動作標識判斷出這個人是誰。
不僅如此,人們走路的姿勢並非完全不同的。研究者們發現,人的走路姿勢是可以根據其相似性被歸類的。而有著相似走路姿勢的人,不僅能夠更好地相互協作,往往連完成任務的方式也是雷同的。因此,Slowinski等人(2016)認為,相似的走路姿勢很可能反映了人們相似的人格特質。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們就發現,當一個人走路的節奏更輕快、臀部和手部的擺動幅度更大、步伐的頻率更快時,這個人的心態可能更年輕(注意,是心態而非實際年齡);而當一個人走路時的四肢十分拘謹、身體更多地向前傾、走路的速度更慢時,這個人的心態可能更成熟(as cited in,Jarret, 2016)。
而在另一項研究中,走路方式更肆意散漫、肢體活動範圍更廣的人,被認為是更敢作敢當的、外向的;而走路步幅更小、頻率更慢的人,則被認為是更波瀾不驚的、情緒穩定的(Thoreson, Vuong, & Atkinson, 2012)。
Funder等人(1993)請了一群互不認識的被試兩兩組對在一間會談時內隨意談話,並以視頻的形式記錄下兩人的談話。隨後,他們將這些人在談話過程中的語言與非語言信息進行編碼,並請另一組人根據這些信息與他們的人格特質進行對應,比如講話很大聲代表更外向等等。結果發現,人們在交流時的語言與非語言信息會反映人格。
研究者們發現,不同人格特質的人分別會在交談過程中有這樣的表現:
外向性高的人,說話聲音較大,還會通過面部及身體姿勢等多種形式幫助自己表達。在交談中,他們也總是主動展現幽默,也會自我吹噓。他們不會對談話感到無聊,有時甚至顯得有些話癆。在交談時,與對方的身體距離也比較近。
開放性高的人,很容易就能和不那麼熟悉的人談論到自己的一些願望、幻想或白日夢,也願意談論很多不同類型的話題。
宜人性高的人,總是在談話中看上去很享受,也會頻繁地大笑。他們很少在對話中打斷對方,也很少表現出居高臨下的姿態或者表現得不耐煩。
責任心高的人,一方面喜歡在對話中展現自己的聰明,另一方面他們也十分注重與對方保持眼神交流。
情緒穩定性低的人,總是試圖在對話中尋求對方的肯定。他們的姿態和表情也會表現得更緊張,也容易感到尷尬,有時甚至不能流利地表達自己。
你可能會覺得「以貌取人」這件事頗為膚淺,但事實是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曾在社交場合不經意地通過「面相」、「身高」、「身材」等方面對一個人做出過判斷。
我們曾提到,面部較寬——「左耳到右耳的距離」是「上眼皮到上嘴唇邊緣的距離」的兩倍多的人,常被認為更有領袖氣質和野心,且在個性上更堅毅、獨斷(Lebowitz, 2016),比如前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
Qiu等人(2015)還發現,喜歡在自拍中做出「嘟嘴」(duckface)表情的人通常情緒穩定性更低,另外,根據自拍中展現更多積極的面部表情,還能準確地預測一個人的宜人性與開放性得分都更高;而自拍中總是出現私密背景畫面的人,則通常責任心得分更低。自拍經常是合影,而不是一個人的人,更為外向。
在與一個人日常相處的過程中,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地形成一些關於他人的印象。久而久之,這些印象便構成了這些人在我們心中相對固定的人格特質,即我們認為的ta是一個怎樣的人,比如ta是耿直的、外向的、富有責任心的等等。這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ta過去的經歷,也能進一步幫助我們預測未來ta可能做出的行為(Funder, 1995)。
比如,如果一個人在我們心中的形象是「不值得信賴的人」,那麼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ta在找工作的過程中會屢屢受挫了,並且也會料想到如果與ta建立親密關係也很有可能面臨忠誠與信任的問題,於是我們便可能選擇減少與這個人的往來。
而今天介紹的這些小技巧,其目的也都在於幫助你去更全面地了解一個人。也正如專欄作者Farouk Radwan所說,想更深入準確地去了解他人,你需要善於利用各種不同的線索,如文中提到的姿勢、言行舉止、氣味等等。不僅如此,你還要避免在過程中過於武斷,比如因為對方的一句話就認為ta不值得信任,這會阻止或妨礙你對其他信息的解讀,最終影響你的判斷。
今日互動:
你們覺得今天文中提到的這些研究結果,和你日常的經驗符合嗎?你還有什麼在生活中判斷他人人格特點的方法嗎?
來留言和我們交流吧~
References:
Dudley, R. (1998). Can you sellneurotransmitter? IUBio.
Funder, D.C. & Sneed, C.D. (1993).Behavioral manifestations of personality: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judgmentalaccurac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3), 479-490.
Funder, D.C. (1995). On the accuracy ofpersonality judgment: A realistic approach.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4),652-670.
Jarrett, C. (2016). What your walk reallysays? BBC.
Lebowitz, S. (2016). 9 things people canfigure out about your personality just by looking at you. Business Insider.
Qiu, L., Lu, J.H., Yang, S.S., Qu, W.N.,& Zhu, T.S. (2015). What does your selfie say about you? Computers in HumanBehavior, 52, 443-449.
Radwan, F. (n.d.). How to know someone』spersonality?
S?owiński, P. et al. (2016). Dynamic similarity promotes interpersonalcoordination in joint act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Sorokowska, A., Sorokowski, P., & Szmajke, A. (2012). Does personality smell? Accuracy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sbased on body odour.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6, 496-503.
Thoresen, J.C., Vuong, Q.C., & Atkinson, A.P. (2012). First impressions: Gait cues drive reliable traitjudgements. Cognition, 124(3), 261-271.
Wood, D., Harm, P.D., Vazire, S. (2010).Perceiver effects as projective tests: What your perceptions of others say about you. Management Department Faculty Publications, 175-190.
※小學生持刀弒母震驚全國!孩子真不能管太嚴?
※人到中年,「軟階層」的11個無力感,你有沒有中標?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