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敢在你的懷裡孤獨

敢在你的懷裡孤獨

我敢在你的懷裡孤獨

《我敢在你的懷裡孤獨》,這是劉若英新書的名字。

英國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說完美的相處關係是「Dare to be lonely in someone else`s arms」。

愛情中的甜言蜜語總會有說盡的時候,一個成熟美好的關係中,相對無言,卻能夠靜靜躺在彼此的懷抱,溫暖相望彼此的天空,因為這世間無論怎樣海誓山盟天崩地裂的感情,從來不會是完全重影的兩個人,偏好一模一樣的色彩。

劉若英外號「奶茶」,來自她的師父陳升的打趣:「劉若英就像一杯奶茶!她雖然不算標準的美女,但就像杯溫暖的奶茶,雖然沒有紅酒的高貴典雅,沒有咖啡的精緻摩登,卻自有一種溫潤香濃的芬芳」

這本書里寫了很多和友人的故事,包括奶茶如何和丈夫的相處,在自處和共處的平衡中細細道來,像泉水叮咚一樣悅耳闡述自己的觀點。

她說她和先生的書桌分離在房子的兩極,在咖啡屋先生滑手機,她便細聽周圍一對夫妻的家常話,一起去電影院,各進各的廳……

這本書里沒有提到陳升和黃磊,也許是怕惹麻煩,也許是綿長細膩的情感絲絲纏繞在心底生了根,拔出來會痛。她對他們在偌大繁華的公眾舞台上掩飾不住的情愫,共處都如履薄冰,何況在共處的和諧空間里怡然自處。

劉若英出身名門,父母很早離婚,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她說她的童年很溫暖,爺爺奶奶對其他方面沒有要求,只要求她的禮貌和教養,劉若英在魚龍混雜的演藝圈顯得溫軟有韌性,得益於此。

快五十的人仍然可以開全球演唱會,拍票房超十億的電影,寫暢銷的書。四十歲以前單身一人,四十一遇到自己可以結婚的對象,四十五歲有個孩子。

她不是歌唱得最好的,也不是演技最好的,更不是什麼傑出的導演和文字書寫者,但她把日子過得悠長而詩意,沒有炫亮整個夜空的煙花,也找不到煙火散盡的一地灰燼。

她從小就是個能個自處的人,如今滿世界嚷嚷要做自己,而如果失去自處的能力,沒有自我審視的時空,人真的知道什麼是自己嗎?

在這本書里有個有趣的故事,劉若英從來沒有上過夜店,想不出夜店有什麼樂趣,有一天終於忍不住好奇心,叫黃立行帶她去看一下。

黃立行以為她要角色體驗,喊了幫朋友。奶茶穿著白球鞋到夜店時,發現每個女孩子穿得比明星上舞台還耀眼,她要了杯健怡可樂,實在找不出和朋友聊天的話題,匆匆就回家了。

在劉若英的感覺中,夜店的喧囂絕沒有一本書能令她找到自己,這並不妨礙能在夜店找到滿足和快樂的人群,自處的過程就是找到自己的過程,找到自己才能「做自己」。

怎樣做自己

前段時間朋友的群里有個有趣的爭論,關於「做自己」和「人要有責任感」,爭辯得挺激烈,似乎這是完全不能相容的兩個觀點。

大概做自己就是要做那種「想走就走」的旅行,「想辭職就辭職」的決定,反過來「人要有責任感」可能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家庭和周圍人的承受力。

但這是完全相逆的兩件事嗎?

我們總以為意識決定了自己的行動,事實上人的絕大部分行為是由自己意識不到的潛意識驅動,並不受控於自己的意識。就好像舉國抱怨應試教育,而每個家長都前赴後繼地將孩子推向無止境的應試學習,好像每個人都明白要好好分手,但就是不能剋制地死打爛纏。

曾經和有個朋友在暑假的時候去旅遊,其實我內心的潛意識並不太想去,一來身體不算太好,怕出去給人惹麻煩,二來,最重要的一點是孩子在家,雖然孩子的父親也放假在家,但總覺得離開不妥。

朋友的家庭情況和我差不多,她是「做自己」的人,並沒有這些顧慮,她比我更符合這個時代的倡導,常令我自慚形穢,於是拋開顧慮去了。

旅行到第六天,確實思念孩子,想回去陪他,就告訴朋友我想回家,她可以繼續。然她一直追問原因,我說:其實這兩天我思考很多,我們是不一樣的自己,你熱愛旅行超過陪伴家人,而對於我來說,陪伴家人的樂趣超過了旅遊。

想說的意思是每個人各不相同,決不能說「有責任感」就不是「做自己」,我們都是凡夫俗子,都是在自我的枷鎖中翩翩起舞,只不過有人得到了自我犧牲的滿足,有人得到了自我娛樂的滿足。

所謂為沒有做自己而痛苦的人,不過是沒有適當的自處,沒有檢驗自我靈魂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內心深處更需要哪一種滿足。

痛苦靈魂的最大問題是不想自處。自處不僅僅是宅在家裡,將時光消耗在手機上可不是自處。自處是與自己的靈魂獨自相處,即便走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人一樣可以自處。

不能做自己的人通常不願面對自己的內心深處,總是渴望有各種各樣的導師來指引自己。信息爆炸的年代,這樣的人淹沒在各種信息中,比單一價值觀的舊時代更加迷茫。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看到一個心理諮詢師談到一個案例。在一次小組心理分享會上,青年X說老闆原來答應的兩萬元的獎金沒有兌現,心裡很焦慮,該不該討要。大家紛紛鼓勵他做自己,青年X也振臂高呼,明天就去找老闆討要。

會議散了,心理諮詢師感覺這個青年轉變太快,便悄悄問他明天會去討薪嗎?X說百分之九十不會,諮詢師問他為什麼,他想了很久,跟諮詢師說了自己童年的一件事。

X在小學和同學發生爭執,被同學打了,回來後媽媽大聲訓斥他慫,不像個男子漢,要他一定要打回去。他當時諾諾點頭,心裡卻疑問「我為什麼不能慫呢」,剛才大家鼓勵他的場景又讓他想起了媽媽,童年的這個疑問再次升起。

諮詢師問他「慫」和「兩萬元」更想要哪個,他又思考了很久,說兩個都想要,他決定先跟媽媽溝通,解決他童年那個困惑,再去討薪。

很多人將心理諮詢師誤認為是人生導師,很多心理諮詢師也喜歡扮演這個角色。

而真正合格的諮詢師只是幫助你一步步認清自己的需要,一步步真正地做自己,一步步分析認知上的誤區。不經過真正地與自我相處,道理聽了千千萬,還是過不好自己的人生。

獨處和共處的平衡

學會獨處是建立良好相處關係的基礎,能好好享受獨處的人,才能和人發展良好的相處關係。

無法和自己好好相處的人越來越多,陷入一種「永無止境的孤獨」。

很多女生不願花時間學會和自己相處,害怕孤獨,實際是害怕孤獨中的寂寞情緒,孤獨是為自己設置和自己相處的時空,而寂寞是不願意和自己相處後滋生的有害情緒。因為害怕這種情緒,女生會把所有的力量拿來找伴侶,卻常常因為太用力嚇走對方。

有個訓練人際相處的有趣練習:用一周時間照顧一個雞蛋,每天帶著,不要破碎。

照顧一個雞蛋和人際關係很相似,握的太用力會破碎,不小心照顧又會摔破。學會好好照顧一個雞蛋,也能學會好好和人相處。

書中分享了小S的育兒經驗,第一個孩子出生,只想日夜環抱,每天晚上回去說一個完整故事,第二個孩子說故事可能只有一半,第三個孩子更短一點點......三個孩子都健康成長,只是依賴程度稍有不同。

無論是愛情、親情,自處和共處的比例要像照顧雞蛋一樣細心,好像叔本華說人際關係像一盆火,遠了冷近了會焚燒,要恰到好處。

孤獨被人蒙上眾神拋棄的悲涼,其實是自己拋棄了自己,一個人是一個世界,自處是建立完善這個世界的基石,世界只有各自完好,方能和諧相處。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篇美文 的精彩文章:

一座城市,兩個傷心人
日出日落,我一直在這裡

TAG:美篇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