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原來香港開埠初期原來是這樣的

原來香港開埠初期原來是這樣的

香港開埠初期,指從大英帝國通過系列不平等條約,開始殖民統治香港至完成執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之時間。當開始成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只是一個地瘠山多、水源缺乏的小漁村。

從北面繪畫香港島的圖畫,繪於1837年。

當初對英國而言,香港之割讓是「一項令人不悅之戰利品」,這是一塊「細小、荒蕪、不衛生、無價值」及「比非洲的獅子山更差,因為更不衛生,而且離英國更遠」。英國比較想得到舟山群島及台灣等屬於「具價值」之戰利品,而非這個在地圖上指不到位置的岩石小島。

香港分成三階段割讓和租借予英國,分別是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和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是東亞少數港闊水深的天然良港,具有戰略價值。

清政府的欽差大臣耆英訪港圖,繪畫於1845年11月。

在1899年英軍接收新界時,對比香港島的現代化和商業化城市,新界是一個相對落後和傳統的農業社會。新界原居民和各氏族對英國將要租借新界大感不滿,紛紛組織武力反抗英軍的接管,雙方爆發激烈戰爭。

雖然鄉紳瞭解到英國兵力強大,但他們仍奮力戰鬥到底。同年4月16日,港督卜力派軍艦駛往吐露港並炮轟海岸,一番激戰後英國終控制新界,並舉行升旗儀式,正式接管,原居民則傷亡慘重。

割讓及接收

圖片攝於1898年,英國人擺設哨站,圖為位於九龍半島中英邊界,即今日的界限街。

圖片攝於1898年,九龍半島中英邊界附近,即今日的界限街,有哨站緝私員及守衛當值年。

從龍津碼頭遠眺九龍寨城,攝於1898年。

港督卜力爵士於大埔墟與齊集新界的紳士和年老有德望的人會面,解釋管治新界的原則,當年不少原居民反抗英軍的接管。攝於1899年8月2日。

1899年3月新界勘界委員會情況,攝於1899年3月11及14日會議期間。

1899年3月新界勘界委員會,包括英方代表駱克及中方代表王存善在沙頭角海的岸邊豎起第一塊界樁。

港督卜力爵士於屏山與新界紳耆會面,解釋管治新界的原則。港督卜力向紳耆發表演說。輔政司駱克站於港督左側,面向鏡頭者為通譯,攝於1899年8月4日。

自從香港於1842年成為自由港後,香港便成為區內一個重要的轉口港。多間英國洋行在香港設立,也吸引不少華人從事與貿易相關的業務,如搬運及運輸等。部份華商也來港設立南北行經商。

位於東角(位於現今的銅鑼灣)的渣甸洋行貨倉及辦公室,約攝於1868年。

從1841至1843年,在香港建立的洋行已有12間,它們多從事貿易業和貨倉業。當時房屋多為三層式平房,上層是居所,下層是辦公室,沿海並設有貨倉和碼頭方便裝卸貨物。1871年英商保羅·遮打和凱福·曉士在灣仔創立了香港碼頭及貨倉公司,成為首間公共貨倉。

工業方面,早年香港主要依賴造船業,在紅磡及香港仔等地均設有船塢。部分英商開辦輕工業,如水泥廠、糖廠、釀酒廠和冰廠等。

早期港口

東眺維多利亞港海傍,圖右可見畢打街之入口,攝於1869年。

從政府碼頭附近西眺停泊於維多利亞港的舢舨、帆船和蒸氣船,約攝於1885年。

停泊於維多利亞港的帆船,攝於1897年。

從山頂遠眺維多利港,約攝於1910年。

維多利亞港,約攝於1924年。

從九龍半島遠眺港島,約攝於1930年。

教育方面,香港政府於1847年推行公立學校教育制度,補助中文學校的經費,於1873年將教會學校納入在內。而首間官立學校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於1862年開辦。1887年,香港西醫書院成立,為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前身,革命領袖孫中山是首屆學生。

皇仁書院,攝於1897年。

至十九世紀末,隨著中國清朝的科舉制度沒落、西學的興起和海外地區各大學紛紛建立,一些有識之士和英國商人都渴望香港能建立一所大學,以維護和擴展英人在香港的利益,在香港政府與英商的籌划下,香港大學在1911年3月正式成立,並通過了《1911年大學條例》(University Ordinance 1911)。大學歸併了已開辦的西醫書院和工學院,再加上增辦的文學院構成,早期學生都是男寄宿生。

城市風貌

從雅賓利道眺望植物公園(1975年易名為「香港動植物公園」),約攝於1868年。

植物公園 (1975 年易名為 「香港動植物公園」)。

建於 1869 年的大會堂,前方是皇后大道,攝於 1887 年。

德己立街,約攝於 1890 年。

中國式的牌樓,為慶祝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0周年而建,攝於1897年。

皇后大道中的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約攝於1910年。

途經德輔道中央街市的電車,約攝於1910年。

從拔萃男書院遠眺九龍塘「花園城市」,前方為太子道,攝於1926年12月29日。

位於紅磡的香港黃埔船塢有限公司,約攝於1927年。

干諾道中的巡遊,以慶祝英皇佐治五世壽辰,圖上方是皇后碼頭,攝於1928年。

1930年代初的太子道,圖中可見聖德肋撒堂,攝於1930年代初。

位於軒尼詩道 39 號的建築物,攝於1930 年代。

從般含道遠眺香港大學本部大樓,攝於1937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香港薈 的精彩文章:

沒通知媽媽 19歲小龍女與同性女友宣布完婚
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發表聲明:臨床使用生殖細胞編輯不負責任

TAG:香港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