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當孩子抱怨「不會,做不到」時,你的應對方式決定了他的思維模式

當孩子抱怨「不會,做不到」時,你的應對方式決定了他的思維模式

孩子說:「做不到」時,父母可千萬別直接做示範。

要學會褪去光環扮「同學」,如此啊,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噢。

來源 | 東西兒童教育

(Ieastwest_edu)

01

近年來,教育界很流行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相信很多媽媽都不陌生。

這個由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經過40年研究後提出的概念,目前已是歐美教育界的新寵,美國很多學校都開設了專門培養成長型思維的課程。

當孩子抱怨「不會,做不到」時,你的應對方式決定了他的思維模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美國知名私校把成長型思維作為教學工具)

簡單點說,成長型思維就是相對固定型思維的一種心智模式。

面對挑戰,固定型思維是迴避,因為害怕失敗。而成長型思維是:挑戰並不意味著「我是個笨蛋」,而是「我還有成長的空間」。

一般來說,擁有Growth Mindset的孩子,做事不易放棄,能從過程中享受樂趣,復原力更強,成為學霸的幾率比較高,所以這種思維模式又被人們稱為「學霸型思維」。

當孩子抱怨「不會,做不到」時,你的應對方式決定了他的思維模式


But,咱們今天不是來老生常談掰概念的,我想分享給大家的,是培養成長型思維的實操過程中,90%家長都容易出現的一個錯誤行為。

這個行為,會導致南轅北轍的效果,明明想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最後卻阻礙了成長型思維的形成!

是什麼樣的錯誤行為呢?大家看完這個真實案例便能明白一二。

一個周末早晨,千尋從玩具房找出一套七巧板,自個玩起來。擺弄了半天都還不了原,有點泄氣。

想放棄,又被我拽回來繼續琢磨,耐心指數越來越低,毛毛躁躁試過幾次後就開始耍賴:「媽媽,不行,我弄不好!」

我說,你別急,先冷靜下來想一想,回憶一下之前是怎樣組合的。

小朋友哪裡聽得進去,拿起身邊繪本,試圖轉移話題:「媽媽,你給我講故事吧,我不想玩七巧板了,我要聽故事。」

眼見這人就要臨陣逃脫,為了消滅她的畏難情緒,我很自然地拿起七巧板:「哪有你想的那麼難,你看媽媽......」

話還沒說完,她就搶走了我手裡的積木,擺出了一副打死都不讓我做示範的姿態。

我轉念一想,換了個說法:「其實,媽媽也不太會拼,能不能讓我試一下?」

她聽我也不會,態度竟180度轉彎,大方遞給了我七巧板。

期間,我假裝拼錯了幾次,見我拼錯她更來勁了,一直在指揮:「媽媽,紅色三角形要放到這個角......不對不對,黃色正方形不能放這裡......」

當孩子抱怨「不會,做不到」時,你的應對方式決定了他的思維模式


最後,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終於搞定。

不過,這時候,七巧板其實已經不重要,讓我深思的是過程中孩子的變化。

在琢磨孩子變化時,我回憶起類似場景挺多的,千尋三歲時候,用不好筷子,哭鬧著說她不會,我說:「別急,你看媽媽......」

麻溜用筷子夾菜給她做示範,「是不是很簡單?你來試試!」可她不但不試,還哭得更厲害了。

好吧,當我試圖做個榜樣媽媽,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你看,這事其實一點都不難!」時,孩子不但不買賬,還表現出反感。

當我褪去榜樣光環,扮成和她一樣笨手笨腳的「同學」,她反而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我想,孩子用真實的反饋,給了我們一個思考方向:

欲培養成長型思維的家長都知道在孩子抱怨「做不到」的時候,要給他們鼓勁,讓他們多push幾次。

目標是對的,下意識里使用的方法卻和目標背道而馳。

急著親身論證,「你看,媽媽(爸爸)都可以......」,恰恰是阻礙了成長型思維的形成!

02

當家長想要做示範,本意是給孩子鼓勁,「你看,媽媽都可以做到,你也一定可以做到」。

孩子卻不這麼想,他們能夠敏銳地感知到,成人的強大和自己的弱小,成人的示範在孩子看來,更像是碾壓,而不是幫助。

受到碾壓的孩子,心理反應是自暴自棄的。

此時若有內心旁白,我想多半是:「算了,你那麼厲害你來吧,you can you up,我才不想繼續在你面前丟份呢!」

孩子要麼退回舒適區,索性等大人搞定,要麼陷入消極區,默認自己沒能力。

不論哪一種,對成長型思維的塑造來說,都是極其糟糕的。

家長做出示範後,成長型思維的大門更是被徹底關閉。

Carol Dweck教授曾在芝加哥的一所高中得到啟示,在那所學校里,考試不及格的孩子得到的分數不是一個意味失敗的名詞,比如不及格之類,而是「not yet」(尚未達到)。

看似簡單的「not yet」,實際上非常有價值。

它意味著你是在探索學習的道路上,只是還沒到達終點而已。

對孩子來說,這是一個積極的心理建設,也符合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核心:能力是隨時間而變化的,當前的挫折只是我探索曲線中必經的正常過程。

但家長的示範,呈現出的是什麼呢?是一個結果。

它給「not yet」划上了句號,無形中傳遞給孩子一個信號:你不用自己去探索了,照我的方法做就ok。

有家長會認為,「我沒有劃句號啊,孩子還是可以自己操作,我只是做示範,教他怎麼做而已,掌握了方法,不是更容易做到嗎?」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誤解。

成人自己是追求效率的生物,就忽略了孩子對過程的追求。

拿七巧板來說吧,剛開始,我以為千尋要的無非就是拼好,所以我急著教她方法,想鼓勵她做到。

後來我才發現,她要的並不是「拼好」這個結果,而是在她自己的努力下,憑藉自己的思考,用自己方法「拼好」的過程。

這兩者是不一樣的。結果對孩子來說沒有意義,成長型思維的塑造,需要的不是結果,而是「not yet」的過程。

當孩子抱怨「不會,做不到」時,你的應對方式決定了他的思維模式


03

那麼,家長該用什麼方式來應對孩子的「做不到」呢?

很簡單,就是和孩子做「同學」,最好看起來比他還要笨一點點。相信自從有了娃就戲精附體的媽媽們,都不難做到。

最近我們家正在實踐這個方法。

大家都知道,鋼琴是看起來優雅,學起來枯燥(話說任何技能的基礎段位恐怕都免不了枯燥),小朋友一般經過短暫的熱情高漲期後,很快就會邁入耐力考驗期。

耐力考驗期不只考驗孩子,更考驗家長。一不小心,原本和諧的家庭氛圍就會變得劍拔弩張。

為了讓千尋小朋友迎難而上、堅持不懈,我不惜自毀功夫扮「音盲」,和她一起從最簡單地記五線譜開始學。

為了幫助我這個落後「戰友」共同進步,她真是操了不少心呢,竟然琢磨出了一套獨有的簡易記譜法,還會畫出五線譜,陪我反覆練......

當初,若是我先來首《卡農》hold住全場,再一臉輕鬆地跟她說,「寶貝你瞧,彈好鋼琴一點都不難!」

又或者,在她抱怨記不住譜子的時候,自顧自發表演說:「這不就是高音符嘛,橫線是休止符,來,你聽媽媽教你數拍子。」......

我猜她應該不會有今天這麼高的積極性,更不會給我自創簡易識譜法的彩蛋驚喜!

家有琴童的媽媽不妨回憶一下,每晚的練琴時間裡,那個氣場強大、指點江山的人是你嗎?

是不是在孩子彈錯一個音符時,總是忍不住斥責:「這麼簡單,你怎麼都搞錯!」......

如果是,就別埋怨孩子厭琴了,換成我,我也會厭的。

因為,人在能力欠缺、無助的時候,最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師,而是一起努力的夥伴。

當然,有時候,孩子面對的是難度係數比較大的事,自己很難找到方法,還是需要成人指導。

即便如此,我也建議家長在和孩子共同學習的過程中,有技巧地慢慢引出方法,而不是直接示範給孩子看,你可以給線索,但不要給全部。

說到底,育兒這事得講求技術含量,與其費力做榜樣,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把機會交給孩子。

記住,一開始不用指望孩子做得多好做標準,要緊的是保護好他心裡那顆剛發芽的小樹苗,熱情地邀請他,誠懇地請求他幫助......

相信我,小樹苗自己會努力生長,開出連你也沒有見過的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早上吃雞蛋對身體是好還是壞?萬萬沒想到!
陪娃寫作業的另一種方式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