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子仁對海王做的事,遠遠超出想像
首先恭喜徐錦江,成為成功打通DC和漫威宇宙第一人:
其次,恭喜海王。
在《正義聯盟》中離C位還差了好幾個位置的海王亞瑟,終於憑藉自己的單人電影,正式C位登場。
順便,還在《海王》中告訴觀眾:
上次在《正義聯盟》中打荒原狼的事,就是我在一個周末做的事情。
這次,才是玩真的。
這回,海王依然是那個糙漢子。
電影中的形象和原著里的玉樹臨風相差有點大,更像龍母的第一任老公些(海王扮演者傑森·莫瑪為《權力的遊戲》中,龍母第一任老公Khal Drogo的扮演者)。
左:海王;右:Khal Drogo
漫畫中的海王
但這次以後,海王終於有戰衣穿了,不用再時不時光著膀子了!
拍《海王》前,溫子仁已經通過《速激7》,證明了自己掌握大片的能力。
奈何,《速激7》的時候,更多的是製片人文迪塞爾話事,溫哥就是個拿錢辦事的。
華納這些年在DC宇宙上,也一直過得不順心。
除了《神奇女俠》給扳回一城外,其它的幾部片子不是麻麻地就是以失敗告終。
包括被寄予厚望的《正義聯盟》,3億美元投資只換回6.5億美元全球票房,加上一個爛口碑。
在這樣的情況下,華納找到了溫子仁,並給了他幾個角色選擇。
溫子仁堅持,要有更多的掌控權。
據傳,曾經華納要求溫子仁把《海王》和DC宇宙產生關聯,溫子仁不幹,甚至鬧到要退出,這才使得華納最終給了溫子仁更多創意自主權。
對於溫子仁來說,《海王》是一部自己想拍的大製作電影。
他選擇海王是因為:
之前還沒有人把海王當主咖搬上屏幕,觀眾對其期待值低,甚至看衰海王:
海王在DC中屬於最多二級的超級英雄,而且他的超能力還被人吐槽超級愚蠢。
這樣的背景下,溫子仁反而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
到如今,《海王》上映後收到一片讚譽的好口碑(諾蘭的蝙蝠俠系列之後,DC最高口碑),又像極了當時沒人看好的《鋼鐵俠》在漫威橫空出世的形態。
俗話說事不過三,《海王》應該就屬於溫子仁職業生涯中重點的第三次了。
第一次,27歲的溫子仁用120萬美金拍出了轟動影壇的恐怖片經典《電鋸驚魂》。
第二次,拿錢辦事的《速激7》,即使遇到保羅沃克去世事件的影響,溫子仁依然讓保羅沃克的角色體面地退出這個系列,並把這一部頂上《速激》系列的最高票房。
第三次這《海王》,溫哥強勢扭轉了DC宇宙的頹勢,口碑票房雙豐收,還拍出了自己想要的大片。
雖然《海王》的故事時間線發生在《正義聯盟》之後,但《海王》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超級英雄起源電影。
這樣的電影故事脈絡總會有很多相似之處。
例如,遠的,《海王》有點像好萊塢版的沉香救母。
近的,在好萊塢本土,漫威有天上的雷神,DC有水下的海王;
雷神有鎚子,海王有三叉戟,兩人的起源篇還都是要拿到這武器以坐上王位;
雷神要跟弟弟洛基搶王位,海王同樣也要跟弟弟海洋領主奧姆搶王位。
再說那海底世界亞特蘭蒂斯:
亞特蘭蒂斯曾經是擁有高度文明的國家。
只不過,領主過於貪心,不斷研發科技,導致整個國家沉到海底。
此後經年,亞特蘭蒂斯在海底開始分裂,適應的人,獲得了進化,得到了超出常人的能力;不適用的人,則退化為別的族群。
但是,海底的亞特蘭蒂斯依然是個科技超級發達的地方。
怎麼樣,這點有沒有又讓您想起《黑豹》中,那隱於非洲方外的瓦坎達?
更何況,戲份又是兄弟爭奪王位。
《海王》的劇情並沒有逃脫英雄起源電影的固有框架。
而且,此類電影通常用不少文戲來交代整個世界觀的形成以及人物出場(加上第一部,可能預算不多導致)。
而這些文戲經常挺無聊的,例如《雷神1》,《黑豹》都是如此。
但在溫子仁這,這種規律直接被打破了。
文戲要有,但是盡量少說話,多打。
例如:
一開場,亞特蘭娜女王(妮可爾基德曼)抱著幼年海王講著故事,那個溫馨勁還沒過,房子馬上被轟開一個洞,一場小戰開打。
在義大利,海王和海後眼看就要親上了,沒想到突然轟來一個爆炸攻擊,戰衣像蒼蠅的黑蝠鱝(fen,第四聲)帶著海底小分隊衝過來了。
於是,一場包含了屋頂跑酷的義大利大戰開場了。
上次的《毒液》,我的觀點是它沒有想像中那麼差;
那麼這次的《海外》,我要說它比想像中好得多。
這溫子仁真是一塊錢掰成兩半來花。
1.6億美金投資,被他拍成3億效果的目測既視感,並非刻意誇張。
做為2018年的壓軸視覺盛宴大片,《海王》是一流的。
很多此類片子,觀眾看了電影后會罵:
精彩的部分都在預告片里了。
但《海王》相反,預告片就是預告片,正片的料多得太多太多。
溫子仁坦誠:自己就很喜歡斯皮爾伯格,喬治盧卡斯等人的大作。
所以,這部《海王》,您也可以看成是溫子仁自己的「頭號玩家」。
裡面有:
《奪寶奇兵》的洞穴冒險;
《侏羅紀公園》的恐龍;
《星球大戰》的海底決戰版;
海底版的《阿凡達》世界奇觀;
甚至《全面回憶》等似曾相識的科幻因素,都被溫子仁給裹了進來。
而將這些場景串起來的,則是海王和海後遊歷世界及海陸的大冒險。
《海王》的視覺盛宴,只能去電影院看,任何文字的描述都不如直觀的視覺感受。
那海底世界亞特蘭蒂斯,就像是海底版的潘多拉星;
海王和弟弟的一場單挑,就像海底版的古羅馬斗獸場中,角鬥士的決鬥(相信我,比黑豹和豹小弟那個終極大戰爽多了);
海王與海王V.S.海溝族一戰,在絢麗的畫面上,又糅合了溫子仁起家的恐怖片(B級片)元素;
片中串場的角色,溫子仁也要放進一隻敲架子鼓的八爪魚。
只因看《瘋狂的麥克斯4》的時候,他發現裡面有個噴火的吉他手,雖然對劇情沒有起到什麼推進作用,但是賊酷。
所以,按照這個思路,這隻八爪魚來了。
《瘋狂的麥克斯4》中的噴火搖滾吉他手
終極大戰。
通常,這種單人英雄版終極大戰到最後就是主角和BOSS之爭。
《黑豹》是這樣,《毒液》也是這樣,當年的《鋼鐵俠》也是這樣。。。
《海王》倒好,即使最終的單挑還是要打的,溫子仁還先給您來了一大段海底版終極群毆大戰,那規模是:
千軍萬海鮮!!!
這麼形容吧:一群海鮮(裡面還有超級大螃蟹)打架,都能打出超越《星球大戰》的終極戰役還猛烈的陣勢。
還有。。。
還有。。。
還有。。。。
對於這些場面,我真的是詞窮了,既然無法形容,那就給您個建議吧:
如果看不到IMAX,也一定要選擇屏幕大的影廳。
如果,您是第一次看本片,卻發現影廳屏幕過小,建議您土豪地直接轉身離開,找一塊更大的屏幕看,別把對本片最珍貴的第一次體驗浪費了。
溫子仁就這樣,把在《明星夥伴》和《南方公園》淪為笑話的海王拍得雄起了。
相信,後面的DC電影中,海王會是一個身價倍增的重要咖位。
這些年的DC,在暗黑路線上再也沒法走遠了。
雖然渣導對於DC的暗黑氣質還是把握得比較到位,奈何渣導的電影,經常沒過多久都要出一個導演剪輯版。
而那些暗黑路線的公映版這些年在市場上,終究因為票房和口碑原因沒能堅持下去。
所以,DC開始朝容易賣錢的漫威路線看齊了,例如《正義聯盟》就找來了《復仇者聯盟》的導演喬斯·韋登,還往片中加塞了一堆幽默梗。
到了《海王》,那種暗黑勁路線您也看不到了。
上映3天,《海王》破6億。
接下去,您會開始看到對《海王》的讚譽產生質疑的信息。
對於獲得這種票房和這種規格的電影來說,實屬正常。
如果本片的口碑低,那勢必又會有一堆人說本片是不是被低估了?
說本片被高估的人,大部分都免不了拿劇情簡單這個梗來做文章。
但與此同時,也會有人說:這樣的片子,要看什麼劇情?
所以,做為看電影的觀眾,我們永遠跟不上也沒必要跟上輿論導向。
老話一句,輿論和文章等永遠只能是參考,電影票花的是自己的錢,好不好看,您自己的想法最真實。
反正,對我來說,讓我迫不及待二刷的《海王》,我才不管哪裡不好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