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一代一代電影人接力 瓊島走出的電影人

一代一代電影人接力 瓊島走出的電影人

一代一代電影人接力 瓊島走出的電影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電影《紅色娘子軍》劇照。 王儀 翻拍

一代一代電影人接力 瓊島走出的電影人

《紅葉題詩》劇照,王英蓉(右)飾演女主角姜玉蕊。


一代一代電影人接力 瓊島走出的電影人


譚小燕

聚焦海南島國際電影節

海南與電影的「情緣」,深情綿延半個多世紀。

60多年來,一批富於情懷的海南電影人,為電影發展注入了一種與時代共進的力量,這是一種「青春之力」,歷經歲月而彌新。

《海南省志·文化志》記載,海南解放至今,電影劃分成兩個興盛期:上世紀50年代-70年代和改革開放後。在此期間,一代又一代電影人接力,為海南電影事業留下了深深的筆墨。

瓊縱作家以革命題材觸「電」

於歲月滌盪中回撥歷史的指針,一串令海南人民記憶尤深的影片名字呈於眼前:

《南島風雲》《椰林曲》《紅色娘子軍》《南海潮》《碧海丹心》《海霞》《南海風雲》《西沙兒女》……這批老電影中的創作者們,不少是瓊縱作家,他們是海南歷史和紅色文化的重要見證。

在海南第一批電影人中,瓊縱作家吳之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吳之生於1926年海南瓊山,13歲加入瓊崖縱隊,長大後成長為部隊作家,代表性作品有長篇小說《破曉之前》和瓊劇版《紅色娘子軍》等。

在1961年電影《紅色娘子軍》推出之前,廣東省曾經組織創作瓊劇《紅色娘子軍》,彼時,吳之是廣東省文聯幹部,也是當年瓊劇《紅色娘子軍》創作組的負責人。這部瓊劇,從1959年4月開始,在廣東演了200多場,是廣東省文藝會演的優秀劇目。

為了寫好劇本,那時吳之做了大量詳細的調查,他曾向馮白駒將軍作過調查,馮白駒對他講述了娘子軍的產生、作戰過程以及最後的分散隱蔽。馮白駒還把娘子軍成立時的講話原稿整理出來給了吳之。儘管當時那些紅色娘子軍分散在瓊海、文昌、萬寧等地,吳之還是克服困難找到了當年的連長馮增敏、指導員王時香、排長以及幾十個戰士,一一訪問。「電影《紅色娘子軍》的材料是從瓊劇中得來,但情節又不完全一樣。」吳之後來對媒體回憶道。

此後,吳之也參與到電影《紅色娘子軍》劇本寫作中,還到上海天馬製片廠住了半個多月,導演謝晉把他和馮增敏都叫了去。吳之回憶,那時,梁信是廣州軍區話劇團的創作員,梁信和他一起合作搞劇本。當時吳之提供了包括瓊劇版《紅色娘子軍》提綱在內的文字資料等,電影的多數情節也是按照瓊劇的情節來編排,但也有少量的改動。

1959年底,天馬廠把劇本拍成了電影。兩年後的1961年,廣大觀眾在電影中看到的洪常青、南霸天,這些曾在瓊劇《紅色娘子軍》中出現的人物,都一一再現。

第一代觸「電」的部隊作家,還有李英敏。1937年,畢業於廣東中山大學法學院的李英敏來到海南島,與馮白駒一起進行艱苦卓絕的敵後鬥爭,一直堅持到海南解放,在此期間他主要負責宣傳工作。解放後,李英敏出任海南區黨委宣傳部長。1952年8月,他接到通知,黨組織決定把他調到北京,擔任文化部電影創作所專業編劇、副所長兼黨支部書記。

省文聯對海南文藝60年發展梳理的大事記中記載,1950年代,李英敏與電影劇作家陳殘雲和歐陽山共同組成了電影劇本創作組創作《椰林曲》。《椰林曲》於1957年上映,李英敏成為海南早期的電影編劇。

1954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名導演白塵拍攝電影《椰林曲》時,在一次閑談中,李英敏講述了當年親身經歷的游擊隊醫務所的一個感人故事。白塵以導演的特有敏感,覺得這個故事可以成為一部電影的很好的內核,當即讓李英敏抓住女護士怎樣帶領傷病員突破敵人的包圍、搜索,歷經千難萬險,終於勝利歸隊這條線,寫出一個電影劇本提綱來。

很快,李英敏拿出了一個題名《歸隊》的電影劇本提綱,而這部《歸隊》,正是後來由時任文化部副部長、著名劇作家夏衍提議更名的電影《南島風雲》。

海南電影人背後的艱辛付出

許久以來,塵封歲月里的海南老電影人背後的艱辛,不為外人所知。

「重門深鎖幕垂簾……」電影《紅葉題詩》中,扮演女主人公的瓊劇演員王英蓉一出場,清脆明亮的嗓音和婉約俏麗的形象就令人驚艷。

電影《紅葉題詩》的男女主角分別為陳華和王英蓉。「陳華當時是公認的演書生演得最好的,所以選他沒有任何懸念。而王英蓉當時初露頭角,但因聲音條件好,行腔自如,最終被定為女主角。

1962年7月底,廣東珠江電影廠開始拍攝《紅葉題詩》,4個月後完成。那一年,王英蓉的女兒剛剛出生,她為了拍戲不得不給女兒強行斷奶。而1962年恰是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條件艱苦,演員們克服了重重困難才在短時間內把戲拍完。

陳華後來在《我的舞台生涯》里有這樣的一段話:「我能成為一名演員,這是與我的愛好、意志、性格分不開的」。陳華的同門師弟、瓊劇表演藝術家陳育明感嘆,陳華的身高不夠一米六,在扮演的小生、官生行當中,他穿的靴底要比別人高出三、四公分,在舞台上進行磋步、跨腿、翻身等動作時,要比別人付出更多體力和精力。

王英蓉的唱腔和表演功底也不可多得。她生前曾告訴周邊人,當年每天清晨5點她就跑到空曠地練功。郊外清冷,她只能一心想著唱戲,把恐懼的念頭驅趕掉。最終她也練就了內涵豐富的眼神語彙,創造人物形象遊刃有餘。

當年經常給陳華演書童的瓊劇前輩錢漢堂還向媒體透露過一個有趣的細節,拍電影時有一場戲需要用煙幕來表現夢境,珠江電影廠沒有辦法弄出煙幕,時任廣東省副省長的馮白駒得知後,專門和福州軍區部隊協調,最後得以解決。「演員們都說,有了煙霧彈,出來的效果太好了。」

改革開放後的新電影人

1980年代,老知青成為一代人的生活記憶。老知青情牽海南島那片橡膠林,心中泛起波瀾,他們最終決定重返海南,尋找「南方的岸」……提到這部久違的影片,令人記憶深刻的是海南本土誕生的黎族演員譚小燕。

1983年於譚小燕而言,極富紀念意義。那一年,《南方的岸》在海南取景拍攝,導演需要找一個黎族演員。幾個劇組工作人員一同到五指山地區各個歌舞劇團物色人選,譚小燕的同事們都在台上展示才藝,而她被領導吩咐給候選人送鐵絲當道具,沒想到卻被導演一眼看中,從此人生命運發生了改變。走上影壇後,譚小燕又被趙寶剛慧眼識珠,《便衣警察》中的萌萌清純漂亮,幾乎是譚小燕的本色出演,她成功了,一夜之間成為了被人關注的明星。上世紀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的譚小燕,是《大眾電影》雜誌封面的常客,當時,《羊城晚報》評價她是我國熒幕上的第一位黎族明星。

譚小燕是黎族兒女,所以她有一個特別美的夢想就是力推海南的民俗文化,這當中很重要一部分是黎族風情的表演、黎錦的展示、黎族故事的講述等。近年來,儘管身在外地時日居多,但她對海南本土文藝一直心有牽掛,每有需要之時她就「飛」回海南,為海南文藝發展盡心儘力。

海南建省後,還湧現出了大批新電影人:祖籍海南的演員方中信,進軍好萊塢的電影演員吉飛龍,兼歌手與演藝為一身的陳楚生,演員馮銘潮,青年電影導演關智心、陳艾哲,電影編劇吳海雋等。

這些前赴後繼為海南電影事業奮不止息的人們,為世人展現的海南故事與海南之美,終將被銘記,永不褪色…… (海南日報 記者 杜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