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私生女結婚:孩子好不好,看父母這一點就知道
前段時間,成龍私生女吳卓林突然登上了熱搜。
因為19歲的她,結婚了。
要說19歲結婚,在國外也無需大驚小怪,合法婚姻理應尊重。
但畢竟是在中國長大,又和一個大了自己十幾歲的同性女人結婚,不免引來大批網友關注。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因為一出生就不被父親承認,成長在一個破碎的家庭,雙親的陪伴更是少之又少。
網友難免感慨,在不圓滿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總會跟別人不一樣。而在童年時,沒有父母陪伴,沒有家庭溫暖養育的孩子,更容易走上彎路。
《情感依附》一書中說:
孩子不是父母教給他們如何成長,而是孩子自己從父母那裡「捕捉」成長所需的東西。
成長過程中,如果沒有父母的守護與疼愛,對孩子的傷害,可能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在知乎上,「熊孩子」一直是個萬年不衰的話題。
而在昨天,有關「熊孩子」的討論,再次刷上了熱榜。
有個樓主問:生活中的那些熊孩子,他們本性是真的壞嗎?
一則說暖心也暖心,說扎心也扎心的回答,被頂到了最高贊。
網友@花花在回答里,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段時間,花花下班回家,總能在小區里看見一個十來歲的男孩,對著綠化帶的樹木拳打腳踢,嘴裡還嚷著「哼哼哈嘿」,弄得花朵、樹葉殘落了一地。
一連好幾天都是這樣。
花花很是疑惑,在與鄰居的交談中,得知男孩的「惡行」還不止這一種:
平時破壞樹木便罷了,還特別暴躁易怒,一言不合就打人,經常欺負其他孩子。
家長找上門,才發現他的父母根本不在身邊。
這時大家才得知,小男孩是一家住戶的親戚,父母要到國外賺錢,就把孩子放在親戚家寄養。
沒有父母陪伴,男孩變得很孤僻,越來越暴戾,孩子們都不願跟他玩。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見人厭」的熊孩子,卻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默默地做著好事。
有次出門,花花不經意間看到了他給陌生人指路,還熱心地把人帶到了目的地。
在小區里一打聽,原來大家都見過男孩「行善」。
他會買火腿腸給流浪貓吃,幫助流浪漢撿瓶子,甚至會把自己的零花錢拿給流浪漢。
鄰居們都很疑惑,小男孩是精神分裂還是怎麼了?
花花卻道出了真相:其實他不壞,也許是內心太孤單,想通過做壞事引起大家關注吧……
像花花說的一樣,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就像無處棲息的鳥兒。
他們孤僻叛逆,心存善意又無法表達,在成長的路上跌跌撞撞,無法健康成長。
家庭治療師薩提亞曾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一生。」
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能不能贏在起跑線上,拼的從來不是財富,而是父母與孩子的親密度。
我們常說養育孩子,不求大富大貴,只希望他幸福一生,可怎樣才算「幸福一生」呢?
是考上名牌大學?還是進入500強企業工作?若做到這些,孩子就真的能「幸福」了嗎?
親戚家有個孩子,從小上寄宿學校,十四歲出國留學,歸國後進了大公司就職。
然而看似順風順水的人生,卻因自己的性格缺陷跌了足。
這個男孩子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孤僻、執拗,且受不得半點挫折。
有次公司讓他負責一個項目,從方案設定到製作計劃書,他都得心應手、信心百倍。
可在與客戶溝通時,卻因一個小問題爭執不下,受不了對方質疑,他竟直接撂挑子走人了。
領導找他談過多次,可每次都因他的固執己見不歡而散。
幾年後,與他一起入職的年輕人,要麼獨當一面,要麼升職加薪。
唯獨他,還是一名普通職員,終日鬱鬱寡歡。
父母都很著急,但他們卻不知道,孩子從小到大,一直在極度孤獨中煎熬,在他最渴望愛和關注的年紀,都是一個人度過。
沒有足夠的愛與陪伴,使他變得執拗、偏激,也導致他成年後一遇挫折,就容易走極端。
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低「逆商」。
換句話說,只有在父母陪伴著長大的孩子,才能擁有抵擋挫折,遇事鎮定的品性。
前段時間,文章《全世界最忙的父母,卻給了她最優質的陪伴》刷屏了。
文中講了奧巴馬的女兒瑪利亞,不僅被哈佛大學錄取,還長成了一個獨立、自信、內外兼修的優秀女孩。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奧巴馬夫妻的優質陪伴。
1998年7月,瑪利亞出生在芝加哥,像很多中國家庭一樣,她的父母很忙,把她交給了外婆帶。
而她的父母並沒有「放羊式」的養育,更沒有撒手不管。
身為政府要員,奧巴馬對自己的「小棉襖」從不怠慢,只要一有時間,立馬飛到孩子身邊,陪她們成長。
奧巴馬還曾驕傲地說,即使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選舉中,自己也從未缺席過女兒的家長會。
後來奧巴馬當了美國總統,私人時間更少了。
但一得空,他就會帶孩子去書店,幫助她培養閱讀習慣,甚至還在睡前為女兒讀故事,讀完了整整七本《哈利·波特》。
除此之外,夫妻倆還會趁著工作間隙,帶著孩子一起出去吃飯。
他們一致認為,陪伴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即使工作再忙,但屬於孩子的時間絕對不能缺席。
家長們常說,最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對孩子來說,童年最怕的是什麼?
是沒有溫柔體貼的媽媽和從不出現的爸爸,是不缺吃少喝,卻沒有絲毫精神補給。
只有從小得到陪伴的孩子,眼裡才會有星辰,胸中才會有大海,長大後才能成為真正幸福的強者。
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到底有多重要?
西爾斯的親密育兒法里有這樣一個理論:被父母親密帶大的孩子,安全感一定比較強,與人的親密度也高,將來也越容易成功。
因為他們在幼年就得到了妥善對待,而幼年是人類最脆弱的時期之一。
因此,如果你的孩子還在成長,一定要給他愛的呵護與靈魂滋養,給他們父母應該給與的高質量陪伴。
如何做到高質量陪伴,父母不妨嘗試以下幾點:
學會溝通,滿足孩子愛的需求
在一期《少年說》中,有個叫葉欣雨的女孩,淚流滿面地質問忙於生意的父母:
「我想問爸媽,你們真正在乎過我的感受嗎?到底是錢重要,還是我重要?」
總想著給孩子最好的,卻忘了孩子成長中所需要的陪伴和關注,這是大多數中國父母的真實寫照。
父母辛苦賺錢沒有錯,但千萬別忽略孩子內心的感受。
這時候,可以打電話與孩子溝通,睡前與孩子聊聊心事,再不濟忙裡偷閒錄個小視頻給孩子看,也是父母表達愛的方式。
了解孩子的世界,用心聆聽孩子的心聲
前不久,四川一名小學生在作文《說說心裡話》中,控訴自己的爸媽,平時寧願和不認識的網友聊天,也不肯認真聽她說話。
小女生表示,父母的這個態度,讓她覺得太孤獨了。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只注重孩子的物質生活,卻忽略了傾聽孩子的心聲。
這不僅導致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感,還會讓親子間的心靈距離逐漸變遠。
放下手機,每天至少全情投入陪伴孩子15分鐘
近日,在德國漢堡,150餘名孩子走上街頭,控訴父母玩手機上癮,陪伴他們時嚴重不走心。
不少家長這才意識到,玩著手機的自己,竟然傷了孩子的心。
有研究發現,父母越是沉迷手機,孩子就越會變得多動、脾氣暴躁,還很容易因為一點點小事就備受挫折。
放下手機,每天至少全情投入陪伴孩子15分鐘。
哪怕只是做遊戲,孩子也能吸吮到父母如甘露般的心理能量,從而內心變得安定,生命充滿向上的動力。
生活即教育,一定要讓孩子感到真實的愛,他才能放眼去看世界。
正如弗洛伊德所說,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影響人的一生。
作為父母,雖然我們無法陪孩子走完一生,也無法替他遮擋所有風雨。
但是我們能做到,在他最需要愛與陪伴時,毫不吝嗇給與他無限的溫暖與光亮。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有趣內容
※「很乾凈的20句話,終生受用」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TAG:有書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