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山中採藥奇遇!

山中採藥奇遇!

道教天下

弘揚中華道教文化,學習中華道教修行

關注


茫茫人海,相識便是善緣 ?



青山微信號:

qshd114


已有青山道長微信的,不用重複添加







暗夜之中,一陣馬蹄聲響起,從搖搖晃晃的燈籠火光中可以依稀辨出,是一個人正騎馬飛馳而過。





























































道教認為,道經是三清天尊——三洞教主為拯救宇宙眾生,使用自然妙氣書寫的先哲聖典。道經藏於「七寶玄台」,神仙通過乩仙降筆等方式將經書傳授給高道名士,再由他們傳播佈道於世間民眾。道教經典卷帙浩繁,包羅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鍊法術、齋醮科儀、傳道弘道與風水推算等各方面內容。









戰國中期的齊國興盛起了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道教,西漢前期的統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武帝後,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黃老道,由政治信仰轉變為宗教團體。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構成宗教倫理道德的主體;墨家尊天明鬼、兼愛互助和科技方術等思想與內容,被道教涵蓋;《易經》是道士的基本經典,易學理論滲透到神學哲學、符籙丹道和齋醮科儀各方面;先秦道士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也為道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2]  兩漢黃老道教的《太平經》宣揚氣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負、樂生好善,以「太平世道」為目標。東漢丹鼎道派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將易學、黃老、火候三者參合,總結髮展了道教的養生煉丹術。


西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陝西咸陽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於句曲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稱為茅山道教祖師。三茅真君得道於茅山,開茅山道派。早於五斗米道的創立近300年。[3]  漢末軍閥張魯偽稱其祖張陵於東漢順帝年間,在蜀地鶴鳴山自稱老君「授以正法,命為天師」,炮製其祖孫三張立教說以惑眾。實際上是由被張魯殺害的張修建立五斗米道(天師道),尊老子為教祖,奉《道德經》為基本經典,[4]  修行符籙咒祝、三官手書。後篡教成功的張魯在漢中建立了地方割據的短暫政權。[4]  靈帝時期,黃老道教徒張角在中原地區創立太平道,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在疾疫流行時用符水咒說為人治病,發展了幾十萬信徒並建立三十六方來管理。張角在184年領導發動了黃巾起義,遭受統治者的鎮壓而失敗,太平道銷聲匿跡。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闕聖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修仙境界經典非修真主要經典,追求修鍊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鍊氣與導引,內丹修鍊,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鍊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尹彥德兄弟犒勞岳家軍,這是茶陵火田尹氏家族引以為榮的事情。《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譜、民間傳說以及張治、李東陽等縣內前賢的詩文都有記載和吟詠。但是,與此有關的一些問題,特別是細節方面的問題,這些材料記載得比較零散,或語焉不詳,或引而不發,對此,很有理清的必要。本文就我所掌握的一些資料來略作說明,以期方家指教。



1、我的題目是《尹彥德兄弟犒勞岳家軍》,這與上述文字資料一般性的敘述並不一致。這些資料表述為尹彥德犒勞岳家軍。《茶陵州志·義舉》(各種版本的)記載說:「宋岳飛討曹成,道茶陵。彥德謁軍門,以牛酒犒軍三日。」成化八年(1472年),茶陵大學士李東陽回鄉祭祖,應尹彥德的後裔尹漢瓊之請為尹氏族譜作序,序中引用尹漢瓊的敘述,也持這種說法:「岳武穆討曹成時,彥德以牛酒犒師」。但是,尹氏族譜中的彥德小傳卻是另外一種說法。文字如下:




「九世祖彥德  崇罃公子。家巨富,好善樂施。時,岳武穆王奉命討曹成,師次火田,公與弟彥尚、彥和以牛酒詣軍門犒師,武穆稱為長者,贈以詩云:『富民高義重茶城,能犒行營十萬兵。暫寫一經光世業,凱旋飛奏請恩榮。』並贈古硯一方、『一經堂』三字。後楊誠齋先生書以匾,其堂有記載。舊譜中州城旌忠庵鐫岳夫子像,亦鐫『一經堂』三字德公。」




這一段文字清楚的記載犒勞岳家軍的是尹彥德兄弟三人。為什麼在一般性的敘述中只提到尹彥德一個人呢?這可能與古時候所說的父親亡故之後,「長兄如父」,為一家之主的說法有關係,即尹彥德為兄弟三人這個大家的一家之主,稱頌一家之主即是稱頌一家,無需再說彥尚、彥和的名字。




2、尹彥德兄弟三人犒勞岳家軍的原因。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譜、民間傳說都沒有提及,值得一說。




岳飛奉命追剿曹成而進駐茶陵,事情發生在紹興二年。《茶陵州志》和民間傳說在敘述這一事件時說,岳飛頭一天晚上從江西經毛竹坳進入今秩堂鄉合戶村,在當地私塾先生幫助下,夤夜起行,第二天早晨到達今火田鎮五門村杉里園,接受尹彥德兄弟的犒勞。其中留下的懸念之一是岳家軍將士的早餐應該是在這裡吃的。據上述資料稱,在岳飛由秩堂移師火田的過程中,先後留下了墨庄、光泉題字,還有過平梅花、與彭可安交往的事迹。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甚至還記載了其中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故事:「岳忠武董師過茶陵之秩糖(應是「堂」字之誤)。向有冬青樹大數尺,橫生梗道,過難之。忠武師至之夕,樹忽直立。」後來,茶陵民間據此將其演化為岳飛一劍劈開穿石門的故事。這些材料給我們留下了另外一個懸念:岳飛並非如上述資料所說的那樣,在不足12個小時的時間裡,急匆匆的在秩堂、火田之間行軍,而有一個因事而宜、亦駐亦行、從容行之的行軍打仗過程。




再看看尹彥德兄弟是怎樣犒勞岳家軍的。據火田《尹氏族譜》記載,尹彥德兄弟此番勞軍的「詳單」是:每人每天一斤牛肉,一壺酒,兩斤大米,另給每人一雙鞋。除此而外,尹彥德還入軍營宣講,對岳家軍將士作了一番「戰前動員」或「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茶陵州志·人物》載,尹氏兄弟的此番義舉「令六師之氣不戰而先奪,其於成功之助蓋多矣。」據有關資料顯示,這一支部隊一共有一萬人(一說八千人)。要讓這一行人吃早餐的時間、地點安排得如此巧合,尹彥德一家要在極短的時間內為這一行人準備早餐,還要一下子拿出這麼多的犒勞物資,絕不是事前毫無準備匆促行之的結果。這其中隱含的懸念就是:尹彥德兄弟與岳家軍之間一定有過事前的接洽和商定。




那麼,尹彥德兄弟為什麼要費這麼大財力、精力來犒勞岳家軍呢?答案只有一個:希望以此獲取朝廷恩榮及政府的保護。這是一個富而社會地位低下的家庭在亂世謀取自保的一種手段和策略。關於這一點,我覺得沒有展開的必要,我下面的敘述可以印證這一點。




3、有必要略作交代的幾個後續故事。




其一,火田尹氏家族的恩榮。據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人物第六》載,當時,岳飛對尹彥德說:「君,長者也。富而無文,當一經教子,後必有顯者。」並且還親筆題寫「一經堂」三字相贈,作為這個宗族的堂號。同時,應尹彥德之請,奏請朝廷選派國子監太學生掌教一經堂,教授宗族子弟。後來,宋高宗又為一經堂題寫匾額。淳熙十六年,尹彥德之子尹士望在一經堂東側籌建明經堂,宋高宗恩賜明經堂為明經書院。這是茶陵最早的書院。楊萬里、楊至、龔用卿、翁溥等人先後為書院題寫名字、匾額並撰記。這些人題寫的匾,撰寫的記後來都散佚不存。一經堂、明經書院為這個家族引來了一股經久不衰的尊師重學風氣和傳統,也它為培養了尹伯正、尹仲正、尹申、尹裦然、尹天球、尹天鳳、尹謙孫、尹轂、尹岳、尹惟日等進士,使其成為茶陵僅次於譚氏家族的第二大科舉名家。明經書院在歷代風雨的熏浴中,幾經拆建改造,最後成為長生觀。1958年,人們又在長生觀上興建火田公社衛生院,現在,又由衛生院改為民房。




其二,岳飛贈送的古硯、詩的下落。尹申、尹明瞻在《尹氏初修族譜序》(南宋時期)、《尹氏續修族譜序》(明永樂十六年春)中介紹了兩者的下落:「因以忠烈詩刻於里之湖亭,後以寇毀」。經過元末明初的戰火之後,「家傳武穆所贈古硯舊落陳氏,今漫不可得」。






沿潞溪逆流而上,穿過李家裡,再往前走,不久就要到冷水井。這是散布在天堂山山間低谷的幾個小山村。其中有一個山村地域狹小,四面高山環護,如深陷地底的水井,人們就把它叫做「冷水井」。而地域區劃意義上的冷水井,指的是包括上大隴、半沖、冷水井、銅鑼坪在內的地方。如果結合歷史遺迹來考察它的地域範圍的話,所謂的冷水井,應該還包括下大壠在內。民國二十四年實行保甲制度,這一帶作為一個地方行政區劃單位命名為里仁保,原因也就在這裡。




冷水井地處深山老林,偏遠閉塞,交通尤為不便。從1992年開始,這裡的人開始陸續外遷。現在,冷水井、銅鑼坪的住戶已全部遷出,山村荒蕪,行將為人遺忘。但在歷史上,這裡曾因為穆和隱居而名聞遐邇。




《茶陵州志·雜誌》(明嘉靖版)記載:「潞水溪北有冷水井,陳文帝時,處士穆和為太常博士,及北隋繼統,和隱居教學不倦。開皇三年,屢征不起,遂以熔鐵錮其門。……」《湖南省掌故備考錄》記載得稍微詳細:「陳文帝庚辰年,處士穆和為大常博士。隋繼統,和隱居潞水冷水井。隋文帝開皇三年,屢征不起,遂以熔鐵錮其門,歲余猶聞朗讀之聲。唐武德二年,少詹事杜淹為著其事,勒碑誌感。裴寂糾之,遂撲其碑。明初於灰塵蔓草中得之。」兩者可以互為印證。穆和隱居冷水井的原因、經過以及他最後的去向,我們現在無從稽考,但以上述記載為主幹的傳說,卻仍然在潞水民間流傳,它的基本情節與上述記載一致。據考證,穆和隱居教學不僅是潞水地區的私人辦學之始,也是至今為止見諸文字記載的茶陵私人辦學之始。在民間傳說中,穆和隱居冷水井的故事還有一個留證的實物,即潞溪上一座叫里仁橋的小石拱橋,傳說這座橋是他在隱居期間修造的。這座橋在下大壠境內,至今保存完好。這裡曾經是一條交通要道,經冷水井過攸縣,可以北上長沙等地。在民間傳說中,過往官員途經潞水,要「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說的是風水寶地,不可干犯褻瀆。實際上,這應該是文官武將過里仁橋時對穆和表示崇敬和懷念的一種自覺行為。




2009年下半年,我去冷水井一帶與老人閑聊。有人告訴我,穆和隱居的具體地點很可能是銅鑼坪。這是一個因地形酷似銅鑼而命名的山村。直到民國年間,這裡還能看到青磚鋪就的土坪、下馬石、馬廄等遺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在這裡建房子,在地下挖出了不少古舊的青磚。曾經是銅鑼坪的居民則言之鑿鑿的說,穆和在這裡某一個十分隱秘的地方埋了的護庄寶物,銅鑼坪遭難時寶物就會示警顯靈。如此這樣,不一而盡。看來,穆和可能真的隱居在這裡了。


前幾日跟幾位道友品茶論道時,分享了一個我曾聽說的因忤逆不孝死於非命,最後死無葬身之地的故事。其中一位道友頗有感觸,也聊起他拜師入門不久就被雷劈的經過,心中感到非常奇妙也甚為震驚。










馬蹄聲噠噠,最終停在了一處大院門口。大院是當地最大的財主郭老太爺家,郭家在當地四代都是首富。




郭老爺自己在朝中做官,老太爺年邁,家裡平時都是由郭少爺操持家務。這幾年老太爺身體不太好,一直閉門不出,在家養病。只不過這幾日聽說越發的重了,所以家裡與朝中的驛道上書信來往不停。




郭老爺也從京里請了好幾位名醫專程回家診脈治病,可是依舊沒什麼起色。




這次老爺在從京里來的書信上說,自己半個月後,將會親自請一位「活神仙」回家,讓家裡人先把家廟裡面打掃清爽,供仙人下榻。



































































道教認為,道經是三清天尊——三洞教主為拯救宇宙眾生,使用自然妙氣書寫的先哲聖典。道經藏於「七寶玄台」,神仙通過乩仙降筆等方式將經書傳授給高道名士,再由他們傳播佈道於世間民眾。道教經典卷帙浩繁,包羅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鍊法術、齋醮科儀、傳道弘道與風水推算等各方面內容。










戰國中期的齊國興盛起了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道教,西漢前期的統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武帝後,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黃老道,由政治信仰轉變為宗教團體。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構成宗教倫理道德的主體;墨家尊天明鬼、兼愛互助和科技方術等思想與內容,被道教涵蓋;《易經》是道士的基本經典,易學理論滲透到神學哲學、符籙丹道和齋醮科儀各方面;先秦道士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也為道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2]  兩漢黃老道教的《太平經》宣揚氣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負、樂生好善,以「太平世道」為目標。東漢丹鼎道派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將易學、黃老、火候三者參合,總結髮展了道教的養生煉丹術。


西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陝西咸陽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於句曲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稱為茅山道教祖師。三茅真君得道於茅山,開茅山道派。早於五斗米道的創立近300年。[3]  漢末軍閥張魯偽稱其祖張陵於東漢順帝年間,在蜀地鶴鳴山自稱老君「授以正法,命為天師」,炮製其祖孫三張立教說以惑眾。實際上是由被張魯殺害的張修建立五斗米道(天師道),尊老子為教祖,奉《道德經》為基本經典,[4]  修行符籙咒祝、三官手書。後篡教成功的張魯在漢中建立了地方割據的短暫政權。[4]  靈帝時期,黃老道教徒張角在中原地區創立太平道,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在疾疫流行時用符水咒說為人治病,發展了幾十萬信徒並建立三十六方來管理。張角在184年領導發動了黃巾起義,遭受統治者的鎮壓而失敗,太平道銷聲匿跡。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闕聖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修仙境界經典非修真主要經典,追求修鍊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鍊氣與導引,內丹修鍊,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鍊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尹彥德兄弟犒勞岳家軍,這是茶陵火田尹氏家族引以為榮的事情。《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譜、民間傳說以及張治、李東陽等縣內前賢的詩文都有記載和吟詠。但是,與此有關的一些問題,特別是細節方面的問題,這些材料記載得比較零散,或語焉不詳,或引而不發,對此,很有理清的必要。本文就我所掌握的一些資料來略作說明,以期方家指教。




1、我的題目是《尹彥德兄弟犒勞岳家軍》,這與上述文字資料一般性的敘述並不一致。這些資料表述為尹彥德犒勞岳家軍。《茶陵州志·義舉》(各種版本的)記載說:「宋岳飛討曹成,道茶陵。彥德謁軍門,以牛酒犒軍三日。」成化八年(1472年),茶陵大學士李東陽回鄉祭祖,應尹彥德的後裔尹漢瓊之請為尹氏族譜作序,序中引用尹漢瓊的敘述,也持這種說法:「岳武穆討曹成時,彥德以牛酒犒師」。但是,尹氏族譜中的彥德小傳卻是另外一種說法。文字如下:




「九世祖彥德  崇罃公子。家巨富,好善樂施。時,岳武穆王奉命討曹成,師次火田,公與弟彥尚、彥和以牛酒詣軍門犒師,武穆稱為長者,贈以詩云:『富民高義重茶城,能犒行營十萬兵。暫寫一經光世業,凱旋飛奏請恩榮。』並贈古硯一方、『一經堂』三字。後楊誠齋先生書以匾,其堂有記載。舊譜中州城旌忠庵鐫岳夫子像,亦鐫『一經堂』三字德公。」




這一段文字清楚的記載犒勞岳家軍的是尹彥德兄弟三人。為什麼在一般性的敘述中只提到尹彥德一個人呢?這可能與古時候所說的父親亡故之後,「長兄如父」,為一家之主的說法有關係,即尹彥德為兄弟三人這個大家的一家之主,稱頌一家之主即是稱頌一家,無需再說彥尚、彥和的名字。




2、尹彥德兄弟三人犒勞岳家軍的原因。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譜、民間傳說都沒有提及,值得一說。




岳飛奉命追剿曹成而進駐茶陵,事情發生在紹興二年。《茶陵州志》和民間傳說在敘述這一事件時說,岳飛頭一天晚上從江西經毛竹坳進入今秩堂鄉合戶村,在當地私塾先生幫助下,夤夜起行,第二天早晨到達今火田鎮五門村杉里園,接受尹彥德兄弟的犒勞。其中留下的懸念之一是岳家軍將士的早餐應該是在這裡吃的。據上述資料稱,在岳飛由秩堂移師火田的過程中,先後留下了墨庄、光泉題字,還有過平梅花、與彭可安交往的事迹。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甚至還記載了其中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故事:「岳忠武董師過茶陵之秩糖(應是「堂」字之誤)。向有冬青樹大數尺,橫生梗道,過難之。忠武師至之夕,樹忽直立。」後來,茶陵民間據此將其演化為岳飛一劍劈開穿石門的故事。這些材料給我們留下了另外一個懸念:岳飛並非如上述資料所說的那樣,在不足12個小時的時間裡,急匆匆的在秩堂、火田之間行軍,而有一個因事而宜、亦駐亦行、從容行之的行軍打仗過程。




再看看尹彥德兄弟是怎樣犒勞岳家軍的。據火田《尹氏族譜》記載,尹彥德兄弟此番勞軍的「詳單」是:每人每天一斤牛肉,一壺酒,兩斤大米,另給每人一雙鞋。除此而外,尹彥德還入軍營宣講,對岳家軍將士作了一番「戰前動員」或「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茶陵州志·人物》載,尹氏兄弟的此番義舉「令六師之氣不戰而先奪,其於成功之助蓋多矣。」據有關資料顯示,這一支部隊一共有一萬人(一說八千人)。要讓這一行人吃早餐的時間、地點安排得如此巧合,尹彥德一家要在極短的時間內為這一行人準備早餐,還要一下子拿出這麼多的犒勞物資,絕不是事前毫無準備匆促行之的結果。這其中隱含的懸念就是:尹彥德兄弟與岳家軍之間一定有過事前的接洽和商定。




那麼,尹彥德兄弟為什麼要費這麼大財力、精力來犒勞岳家軍呢?答案只有一個:希望以此獲取朝廷恩榮及政府的保護。這是一個富而社會地位低下的家庭在亂世謀取自保的一種手段和策略。關於這一點,我覺得沒有展開的必要,我下面的敘述可以印證這一點。




3、有必要略作交代的幾個後續故事。




其一,火田尹氏家族的恩榮。據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人物第六》載,當時,岳飛對尹彥德說:「君,長者也。富而無文,當一經教子,後必有顯者。」並且還親筆題寫「一經堂」三字相贈,作為這個宗族的堂號。同時,應尹彥德之請,奏請朝廷選派國子監太學生掌教一經堂,教授宗族子弟。後來,宋高宗又為一經堂題寫匾額。淳熙十六年,尹彥德之子尹士望在一經堂東側籌建明經堂,宋高宗恩賜明經堂為明經書院。這是茶陵最早的書院。楊萬里、楊至、龔用卿、翁溥等人先後為書院題寫名字、匾額並撰記。這些人題寫的匾,撰寫的記後來都散佚不存。一經堂、明經書院為這個家族引來了一股經久不衰的尊師重學風氣和傳統,也它為培養了尹伯正、尹仲正、尹申、尹裦然、尹天球、尹天鳳、尹謙孫、尹轂、尹岳、尹惟日等進士,使其成為茶陵僅次於譚氏家族的第二大科舉名家。明經書院在歷代風雨的熏浴中,幾經拆建改造,最後成為長生觀。1958年,人們又在長生觀上興建火田公社衛生院,現在,又由衛生院改為民房。




其二,岳飛贈送的古硯、詩的下落。尹申、尹明瞻在《尹氏初修族譜序》(南宋時期)、《尹氏續修族譜序》(明永樂十六年春)中介紹了兩者的下落:「因以忠烈詩刻於里之湖亭,後以寇毀」。經過元末明初的戰火之後,「家傳武穆所贈古硯舊落陳氏,今漫不可得」。






沿潞溪逆流而上,穿過李家裡,再往前走,不久就要到冷水井。這是散布在天堂山山間低谷的幾個小山村。其中有一個山村地域狹小,四面高山環護,如深陷地底的水井,人們就把它叫做「冷水井」。而地域區劃意義上的冷水井,指的是包括上大隴、半沖、冷水井、銅鑼坪在內的地方。如果結合歷史遺迹來考察它的地域範圍的話,所謂的冷水井,應該還包括下大壠在內。民國二十四年實行保甲制度,這一帶作為一個地方行政區劃單位命名為里仁保,原因也就在這裡。




冷水井地處深山老林,偏遠閉塞,交通尤為不便。從1992年開始,這裡的人開始陸續外遷。現在,冷水井、銅鑼坪的住戶已全部遷出,山村荒蕪,行將為人遺忘。但在歷史上,這裡曾因為穆和隱居而名聞遐邇。




《茶陵州志·雜誌》(明嘉靖版)記載:「潞水溪北有冷水井,陳文帝時,處士穆和為太常博士,及北隋繼統,和隱居教學不倦。開皇三年,屢征不起,遂以熔鐵錮其門。……」《湖南省掌故備考錄》記載得稍微詳細:「陳文帝庚辰年,處士穆和為大常博士。隋繼統,和隱居潞水冷水井。隋文帝開皇三年,屢征不起,遂以熔鐵錮其門,歲余猶聞朗讀之聲。唐武德二年,少詹事杜淹為著其事,勒碑誌感。裴寂糾之,遂撲其碑。明初於灰塵蔓草中得之。」兩者可以互為印證。穆和隱居冷水井的原因、經過以及他最後的去向,我們現在無從稽考,但以上述記載為主幹的傳說,卻仍然在潞水民間流傳,它的基本情節與上述記載一致。據考證,穆和隱居教學不僅是潞水地區的私人辦學之始,也是至今為止見諸文字記載的茶陵私人辦學之始。在民間傳說中,穆和隱居冷水井的故事還有一個留證的實物,即潞溪上一座叫里仁橋的小石拱橋,傳說這座橋是他在隱居期間修造的。這座橋在下大壠境內,至今保存完好。這裡曾經是一條交通要道,經冷水井過攸縣,可以北上長沙等地。在民間傳說中,過往官員途經潞水,要「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說的是風水寶地,不可干犯褻瀆。實際上,這應該是文官武將過里仁橋時對穆和表示崇敬和懷念的一種自覺行為。




2009年下半年,我去冷水井一帶與老人閑聊。有人告訴我,穆和隱居的具體地點很可能是銅鑼坪。這是一個因地形酷似銅鑼而命名的山村。直到民國年間,這裡還能看到青磚鋪就的土坪、下馬石、馬廄等遺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在這裡建房子,在地下挖出了不少古舊的青磚。曾經是銅鑼坪的居民則言之鑿鑿的說,穆和在這裡某一個十分隱秘的地方埋了的護庄寶物,銅鑼坪遭難時寶物就會示警顯靈。如此這樣,不一而盡。看來,穆和可能真的隱居在這裡了。


前幾日跟幾位道友品茶論道時,分享了一個我曾聽說的因忤逆不孝死於非命,最後死無葬身之地的故事。其中一位道友頗有感觸,也聊起他拜師入門不久就被雷劈的經過,心中感到非常奇妙也甚為震驚。






日子一晃而過,郭老爺這次回家,很是低調。兩頂轎子從偏門而入,直入轎廳停下,落轎打簾郭老爺先從轎子里出來,然後恭恭敬敬的親自打簾,親自請出了那一頂轎子里的神秘人物。




一聲道裝,頭挽一髻,不是鶴髮童顏,確是紫黑色的面孔,一臉的絡腮鬍,雙目炯炯,令人望而生畏。少爺等早就在內堂門口等候,看到老爺和請來的「活神仙」下轎,趕忙迎入內堂,請安如儀之後,郭老爺對大家介紹道:




「這位是古月胡真人,原本在終南山內修鍊,善於煉養醫病,後來為許閣老訪得,迎請入京,京里幾位大人的病都是他看好的。




這次我特地請他出京來給老爺子看病,也是費了不少周章。胡真人不喜於俗人同居,佑兒你親自陪胡真人去家廟安歇,明天早晨再去請真人來為老爺子治病。」




第二天一早,胡真人在廟裡用過早飯,郭少爺親自用轎子將他接來,為郭老太爺治病。




胡真人首先對病榻上的郭老太爺上下打量一番,在用手搭住脈門,斟酌許久,做了一個手勢,請郭老爺出外說話。
































































道教認為,道經是三清天尊——三洞教主為拯救宇宙眾生,使用自然妙氣書寫的先哲聖典。道經藏於「七寶玄台」,神仙通過乩仙降筆等方式將經書傳授給高道名士,再由他們傳播佈道於世間民眾。道教經典卷帙浩繁,包羅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鍊法術、齋醮科儀、傳道弘道與風水推算等各方面內容。










戰國中期的齊國興盛起了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道教,西漢前期的統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武帝後,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黃老道,由政治信仰轉變為宗教團體。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構成宗教倫理道德的主體;墨家尊天明鬼、兼愛互助和科技方術等思想與內容,被道教涵蓋;《易經》是道士的基本經典,易學理論滲透到神學哲學、符籙丹道和齋醮科儀各方面;先秦道士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也為道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2]  兩漢黃老道教的《太平經》宣揚氣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負、樂生好善,以「太平世道」為目標。東漢丹鼎道派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將易學、黃老、火候三者參合,總結髮展了道教的養生煉丹術。


西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陝西咸陽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於句曲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稱為茅山道教祖師。三茅真君得道於茅山,開茅山道派。早於五斗米道的創立近300年。[3]  漢末軍閥張魯偽稱其祖張陵於東漢順帝年間,在蜀地鶴鳴山自稱老君「授以正法,命為天師」,炮製其祖孫三張立教說以惑眾。實際上是由被張魯殺害的張修建立五斗米道(天師道),尊老子為教祖,奉《道德經》為基本經典,[4]  修行符籙咒祝、三官手書。後篡教成功的張魯在漢中建立了地方割據的短暫政權。[4]  靈帝時期,黃老道教徒張角在中原地區創立太平道,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在疾疫流行時用符水咒說為人治病,發展了幾十萬信徒並建立三十六方來管理。張角在184年領導發動了黃巾起義,遭受統治者的鎮壓而失敗,太平道銷聲匿跡。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闕聖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修仙境界經典非修真主要經典,追求修鍊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鍊氣與導引,內丹修鍊,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鍊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尹彥德兄弟犒勞岳家軍,這是茶陵火田尹氏家族引以為榮的事情。《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譜、民間傳說以及張治、李東陽等縣內前賢的詩文都有記載和吟詠。但是,與此有關的一些問題,特別是細節方面的問題,這些材料記載得比較零散,或語焉不詳,或引而不發,對此,很有理清的必要。本文就我所掌握的一些資料來略作說明,以期方家指教。




1、我的題目是《尹彥德兄弟犒勞岳家軍》,這與上述文字資料一般性的敘述並不一致。這些資料表述為尹彥德犒勞岳家軍。《茶陵州志·義舉》(各種版本的)記載說:「宋岳飛討曹成,道茶陵。彥德謁軍門,以牛酒犒軍三日。」成化八年(1472年),茶陵大學士李東陽回鄉祭祖,應尹彥德的後裔尹漢瓊之請為尹氏族譜作序,序中引用尹漢瓊的敘述,也持這種說法:「岳武穆討曹成時,彥德以牛酒犒師」。但是,尹氏族譜中的彥德小傳卻是另外一種說法。文字如下:




「九世祖彥德  崇罃公子。家巨富,好善樂施。時,岳武穆王奉命討曹成,師次火田,公與弟彥尚、彥和以牛酒詣軍門犒師,武穆稱為長者,贈以詩云:『富民高義重茶城,能犒行營十萬兵。暫寫一經光世業,凱旋飛奏請恩榮。』並贈古硯一方、『一經堂』三字。後楊誠齋先生書以匾,其堂有記載。舊譜中州城旌忠庵鐫岳夫子像,亦鐫『一經堂』三字德公。」




這一段文字清楚的記載犒勞岳家軍的是尹彥德兄弟三人。為什麼在一般性的敘述中只提到尹彥德一個人呢?這可能與古時候所說的父親亡故之後,「長兄如父」,為一家之主的說法有關係,即尹彥德為兄弟三人這個大家的一家之主,稱頌一家之主即是稱頌一家,無需再說彥尚、彥和的名字。




2、尹彥德兄弟三人犒勞岳家軍的原因。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譜、民間傳說都沒有提及,值得一說。




岳飛奉命追剿曹成而進駐茶陵,事情發生在紹興二年。《茶陵州志》和民間傳說在敘述這一事件時說,岳飛頭一天晚上從江西經毛竹坳進入今秩堂鄉合戶村,在當地私塾先生幫助下,夤夜起行,第二天早晨到達今火田鎮五門村杉里園,接受尹彥德兄弟的犒勞。其中留下的懸念之一是岳家軍將士的早餐應該是在這裡吃的。據上述資料稱,在岳飛由秩堂移師火田的過程中,先後留下了墨庄、光泉題字,還有過平梅花、與彭可安交往的事迹。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甚至還記載了其中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故事:「岳忠武董師過茶陵之秩糖(應是「堂」字之誤)。向有冬青樹大數尺,橫生梗道,過難之。忠武師至之夕,樹忽直立。」後來,茶陵民間據此將其演化為岳飛一劍劈開穿石門的故事。這些材料給我們留下了另外一個懸念:岳飛並非如上述資料所說的那樣,在不足12個小時的時間裡,急匆匆的在秩堂、火田之間行軍,而有一個因事而宜、亦駐亦行、從容行之的行軍打仗過程。




再看看尹彥德兄弟是怎樣犒勞岳家軍的。據火田《尹氏族譜》記載,尹彥德兄弟此番勞軍的「詳單」是:每人每天一斤牛肉,一壺酒,兩斤大米,另給每人一雙鞋。除此而外,尹彥德還入軍營宣講,對岳家軍將士作了一番「戰前動員」或「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茶陵州志·人物》載,尹氏兄弟的此番義舉「令六師之氣不戰而先奪,其於成功之助蓋多矣。」據有關資料顯示,這一支部隊一共有一萬人(一說八千人)。要讓這一行人吃早餐的時間、地點安排得如此巧合,尹彥德一家要在極短的時間內為這一行人準備早餐,還要一下子拿出這麼多的犒勞物資,絕不是事前毫無準備匆促行之的結果。這其中隱含的懸念就是:尹彥德兄弟與岳家軍之間一定有過事前的接洽和商定。




那麼,尹彥德兄弟為什麼要費這麼大財力、精力來犒勞岳家軍呢?答案只有一個:希望以此獲取朝廷恩榮及政府的保護。這是一個富而社會地位低下的家庭在亂世謀取自保的一種手段和策略。關於這一點,我覺得沒有展開的必要,我下面的敘述可以印證這一點。




3、有必要略作交代的幾個後續故事。




其一,火田尹氏家族的恩榮。據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人物第六》載,當時,岳飛對尹彥德說:「君,長者也。富而無文,當一經教子,後必有顯者。」並且還親筆題寫「一經堂」三字相贈,作為這個宗族的堂號。同時,應尹彥德之請,奏請朝廷選派國子監太學生掌教一經堂,教授宗族子弟。後來,宋高宗又為一經堂題寫匾額。淳熙十六年,尹彥德之子尹士望在一經堂東側籌建明經堂,宋高宗恩賜明經堂為明經書院。這是茶陵最早的書院。楊萬里、楊至、龔用卿、翁溥等人先後為書院題寫名字、匾額並撰記。這些人題寫的匾,撰寫的記後來都散佚不存。一經堂、明經書院為這個家族引來了一股經久不衰的尊師重學風氣和傳統,也它為培養了尹伯正、尹仲正、尹申、尹裦然、尹天球、尹天鳳、尹謙孫、尹轂、尹岳、尹惟日等進士,使其成為茶陵僅次於譚氏家族的第二大科舉名家。明經書院在歷代風雨的熏浴中,幾經拆建改造,最後成為長生觀。1958年,人們又在長生觀上興建火田公社衛生院,現在,又由衛生院改為民房。




其二,岳飛贈送的古硯、詩的下落。尹申、尹明瞻在《尹氏初修族譜序》(南宋時期)、《尹氏續修族譜序》(明永樂十六年春)中介紹了兩者的下落:「因以忠烈詩刻於里之湖亭,後以寇毀」。經過元末明初的戰火之後,「家傳武穆所贈古硯舊落陳氏,今漫不可得」。






沿潞溪逆流而上,穿過李家裡,再往前走,不久就要到冷水井。這是散布在天堂山山間低谷的幾個小山村。其中有一個山村地域狹小,四面高山環護,如深陷地底的水井,人們就把它叫做「冷水井」。而地域區劃意義上的冷水井,指的是包括上大隴、半沖、冷水井、銅鑼坪在內的地方。如果結合歷史遺迹來考察它的地域範圍的話,所謂的冷水井,應該還包括下大壠在內。民國二十四年實行保甲制度,這一帶作為一個地方行政區劃單位命名為里仁保,原因也就在這裡。




冷水井地處深山老林,偏遠閉塞,交通尤為不便。從1992年開始,這裡的人開始陸續外遷。現在,冷水井、銅鑼坪的住戶已全部遷出,山村荒蕪,行將為人遺忘。但在歷史上,這裡曾因為穆和隱居而名聞遐邇。




《茶陵州志·雜誌》(明嘉靖版)記載:「潞水溪北有冷水井,陳文帝時,處士穆和為太常博士,及北隋繼統,和隱居教學不倦。開皇三年,屢征不起,遂以熔鐵錮其門。……」《湖南省掌故備考錄》記載得稍微詳細:「陳文帝庚辰年,處士穆和為大常博士。隋繼統,和隱居潞水冷水井。隋文帝開皇三年,屢征不起,遂以熔鐵錮其門,歲余猶聞朗讀之聲。唐武德二年,少詹事杜淹為著其事,勒碑誌感。裴寂糾之,遂撲其碑。明初於灰塵蔓草中得之。」兩者可以互為印證。穆和隱居冷水井的原因、經過以及他最後的去向,我們現在無從稽考,但以上述記載為主幹的傳說,卻仍然在潞水民間流傳,它的基本情節與上述記載一致。據考證,穆和隱居教學不僅是潞水地區的私人辦學之始,也是至今為止見諸文字記載的茶陵私人辦學之始。在民間傳說中,穆和隱居冷水井的故事還有一個留證的實物,即潞溪上一座叫里仁橋的小石拱橋,傳說這座橋是他在隱居期間修造的。這座橋在下大壠境內,至今保存完好。這裡曾經是一條交通要道,經冷水井過攸縣,可以北上長沙等地。在民間傳說中,過往官員途經潞水,要「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說的是風水寶地,不可干犯褻瀆。實際上,這應該是文官武將過里仁橋時對穆和表示崇敬和懷念的一種自覺行為。




2009年下半年,我去冷水井一帶與老人閑聊。有人告訴我,穆和隱居的具體地點很可能是銅鑼坪。這是一個因地形酷似銅鑼而命名的山村。直到民國年間,這裡還能看到青磚鋪就的土坪、下馬石、馬廄等遺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在這裡建房子,在地下挖出了不少古舊的青磚。曾經是銅鑼坪的居民則言之鑿鑿的說,穆和在這裡某一個十分隱秘的地方埋了的護庄寶物,銅鑼坪遭難時寶物就會示警顯靈。如此這樣,不一而盡。看來,穆和可能真的隱居在這裡了。


前幾日跟幾位道友品茶論道時,分享了一個我曾聽說的因忤逆不孝死於非命,最後死無葬身之地的故事。其中一位道友頗有感觸,也聊起他拜師入門不久就被雷劈的經過,心中感到非常奇妙也甚為震驚。






胡真人並沒有太多地客套,直言道:「老太爺壽元看來已滿,身體元氣已衰,生死只在旦夕之間,恐怕回天乏力。」




郭老爺一聽,原本充滿希望的臉龐,頓時大失所望,拉住胡真人的手說:「不管怎麼樣,只要老爺子能夠多活幾年,再多的錢我都願意出。」




說完立馬命人將早已準備好的銀票及幾錠金子放在桌上,胡真人皺著眉頭考慮了一會兒說:「好,我替你試一試。」接著讓郭老爺附耳過來,說了好長的一段話,只見郭老爺連連點頭,悉數答應。




胡真人也從懷裡拿出一個小葫蘆,從裡面倒出三粒藥丸,囑咐給郭老太爺每日一丸,連用三天,不可中斷。



































































道教認為,道經是三清天尊——三洞教主為拯救宇宙眾生,使用自然妙氣書寫的先哲聖典。道經藏於「七寶玄台」,神仙通過乩仙降筆等方式將經書傳授給高道名士,再由他們傳播佈道於世間民眾。道教經典卷帙浩繁,包羅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鍊法術、齋醮科儀、傳道弘道與風水推算等各方面內容。










戰國中期的齊國興盛起了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道教,西漢前期的統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武帝後,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黃老道,由政治信仰轉變為宗教團體。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構成宗教倫理道德的主體;墨家尊天明鬼、兼愛互助和科技方術等思想與內容,被道教涵蓋;《易經》是道士的基本經典,易學理論滲透到神學哲學、符籙丹道和齋醮科儀各方面;先秦道士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也為道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2]  兩漢黃老道教的《太平經》宣揚氣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負、樂生好善,以「太平世道」為目標。東漢丹鼎道派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將易學、黃老、火候三者參合,總結髮展了道教的養生煉丹術。


西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陝西咸陽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於句曲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稱為茅山道教祖師。三茅真君得道於茅山,開茅山道派。早於五斗米道的創立近300年。[3]  漢末軍閥張魯偽稱其祖張陵於東漢順帝年間,在蜀地鶴鳴山自稱老君「授以正法,命為天師」,炮製其祖孫三張立教說以惑眾。實際上是由被張魯殺害的張修建立五斗米道(天師道),尊老子為教祖,奉《道德經》為基本經典,[4]  修行符籙咒祝、三官手書。後篡教成功的張魯在漢中建立了地方割據的短暫政權。[4]  靈帝時期,黃老道教徒張角在中原地區創立太平道,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在疾疫流行時用符水咒說為人治病,發展了幾十萬信徒並建立三十六方來管理。張角在184年領導發動了黃巾起義,遭受統治者的鎮壓而失敗,太平道銷聲匿跡。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闕聖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修仙境界經典非修真主要經典,追求修鍊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鍊氣與導引,內丹修鍊,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鍊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尹彥德兄弟犒勞岳家軍,這是茶陵火田尹氏家族引以為榮的事情。《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譜、民間傳說以及張治、李東陽等縣內前賢的詩文都有記載和吟詠。但是,與此有關的一些問題,特別是細節方面的問題,這些材料記載得比較零散,或語焉不詳,或引而不發,對此,很有理清的必要。本文就我所掌握的一些資料來略作說明,以期方家指教。




1、我的題目是《尹彥德兄弟犒勞岳家軍》,這與上述文字資料一般性的敘述並不一致。這些資料表述為尹彥德犒勞岳家軍。《茶陵州志·義舉》(各種版本的)記載說:「宋岳飛討曹成,道茶陵。彥德謁軍門,以牛酒犒軍三日。」成化八年(1472年),茶陵大學士李東陽回鄉祭祖,應尹彥德的後裔尹漢瓊之請為尹氏族譜作序,序中引用尹漢瓊的敘述,也持這種說法:「岳武穆討曹成時,彥德以牛酒犒師」。但是,尹氏族譜中的彥德小傳卻是另外一種說法。文字如下:




「九世祖彥德  崇罃公子。家巨富,好善樂施。時,岳武穆王奉命討曹成,師次火田,公與弟彥尚、彥和以牛酒詣軍門犒師,武穆稱為長者,贈以詩云:『富民高義重茶城,能犒行營十萬兵。暫寫一經光世業,凱旋飛奏請恩榮。』並贈古硯一方、『一經堂』三字。後楊誠齋先生書以匾,其堂有記載。舊譜中州城旌忠庵鐫岳夫子像,亦鐫『一經堂』三字德公。」




這一段文字清楚的記載犒勞岳家軍的是尹彥德兄弟三人。為什麼在一般性的敘述中只提到尹彥德一個人呢?這可能與古時候所說的父親亡故之後,「長兄如父」,為一家之主的說法有關係,即尹彥德為兄弟三人這個大家的一家之主,稱頌一家之主即是稱頌一家,無需再說彥尚、彥和的名字。




2、尹彥德兄弟三人犒勞岳家軍的原因。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譜、民間傳說都沒有提及,值得一說。




岳飛奉命追剿曹成而進駐茶陵,事情發生在紹興二年。《茶陵州志》和民間傳說在敘述這一事件時說,岳飛頭一天晚上從江西經毛竹坳進入今秩堂鄉合戶村,在當地私塾先生幫助下,夤夜起行,第二天早晨到達今火田鎮五門村杉里園,接受尹彥德兄弟的犒勞。其中留下的懸念之一是岳家軍將士的早餐應該是在這裡吃的。據上述資料稱,在岳飛由秩堂移師火田的過程中,先後留下了墨庄、光泉題字,還有過平梅花、與彭可安交往的事迹。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甚至還記載了其中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故事:「岳忠武董師過茶陵之秩糖(應是「堂」字之誤)。向有冬青樹大數尺,橫生梗道,過難之。忠武師至之夕,樹忽直立。」後來,茶陵民間據此將其演化為岳飛一劍劈開穿石門的故事。這些材料給我們留下了另外一個懸念:岳飛並非如上述資料所說的那樣,在不足12個小時的時間裡,急匆匆的在秩堂、火田之間行軍,而有一個因事而宜、亦駐亦行、從容行之的行軍打仗過程。




再看看尹彥德兄弟是怎樣犒勞岳家軍的。據火田《尹氏族譜》記載,尹彥德兄弟此番勞軍的「詳單」是:每人每天一斤牛肉,一壺酒,兩斤大米,另給每人一雙鞋。除此而外,尹彥德還入軍營宣講,對岳家軍將士作了一番「戰前動員」或「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茶陵州志·人物》載,尹氏兄弟的此番義舉「令六師之氣不戰而先奪,其於成功之助蓋多矣。」據有關資料顯示,這一支部隊一共有一萬人(一說八千人)。要讓這一行人吃早餐的時間、地點安排得如此巧合,尹彥德一家要在極短的時間內為這一行人準備早餐,還要一下子拿出這麼多的犒勞物資,絕不是事前毫無準備匆促行之的結果。這其中隱含的懸念就是:尹彥德兄弟與岳家軍之間一定有過事前的接洽和商定。




那麼,尹彥德兄弟為什麼要費這麼大財力、精力來犒勞岳家軍呢?答案只有一個:希望以此獲取朝廷恩榮及政府的保護。這是一個富而社會地位低下的家庭在亂世謀取自保的一種手段和策略。關於這一點,我覺得沒有展開的必要,我下面的敘述可以印證這一點。




3、有必要略作交代的幾個後續故事。




其一,火田尹氏家族的恩榮。據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人物第六》載,當時,岳飛對尹彥德說:「君,長者也。富而無文,當一經教子,後必有顯者。」並且還親筆題寫「一經堂」三字相贈,作為這個宗族的堂號。同時,應尹彥德之請,奏請朝廷選派國子監太學生掌教一經堂,教授宗族子弟。後來,宋高宗又為一經堂題寫匾額。淳熙十六年,尹彥德之子尹士望在一經堂東側籌建明經堂,宋高宗恩賜明經堂為明經書院。這是茶陵最早的書院。楊萬里、楊至、龔用卿、翁溥等人先後為書院題寫名字、匾額並撰記。這些人題寫的匾,撰寫的記後來都散佚不存。一經堂、明經書院為這個家族引來了一股經久不衰的尊師重學風氣和傳統,也它為培養了尹伯正、尹仲正、尹申、尹裦然、尹天球、尹天鳳、尹謙孫、尹轂、尹岳、尹惟日等進士,使其成為茶陵僅次於譚氏家族的第二大科舉名家。明經書院在歷代風雨的熏浴中,幾經拆建改造,最後成為長生觀。1958年,人們又在長生觀上興建火田公社衛生院,現在,又由衛生院改為民房。




其二,岳飛贈送的古硯、詩的下落。尹申、尹明瞻在《尹氏初修族譜序》(南宋時期)、《尹氏續修族譜序》(明永樂十六年春)中介紹了兩者的下落:「因以忠烈詩刻於里之湖亭,後以寇毀」。經過元末明初的戰火之後,「家傳武穆所贈古硯舊落陳氏,今漫不可得」。






沿潞溪逆流而上,穿過李家裡,再往前走,不久就要到冷水井。這是散布在天堂山山間低谷的幾個小山村。其中有一個山村地域狹小,四面高山環護,如深陷地底的水井,人們就把它叫做「冷水井」。而地域區劃意義上的冷水井,指的是包括上大隴、半沖、冷水井、銅鑼坪在內的地方。如果結合歷史遺迹來考察它的地域範圍的話,所謂的冷水井,應該還包括下大壠在內。民國二十四年實行保甲制度,這一帶作為一個地方行政區劃單位命名為里仁保,原因也就在這裡。




冷水井地處深山老林,偏遠閉塞,交通尤為不便。從1992年開始,這裡的人開始陸續外遷。現在,冷水井、銅鑼坪的住戶已全部遷出,山村荒蕪,行將為人遺忘。但在歷史上,這裡曾因為穆和隱居而名聞遐邇。




《茶陵州志·雜誌》(明嘉靖版)記載:「潞水溪北有冷水井,陳文帝時,處士穆和為太常博士,及北隋繼統,和隱居教學不倦。開皇三年,屢征不起,遂以熔鐵錮其門。……」《湖南省掌故備考錄》記載得稍微詳細:「陳文帝庚辰年,處士穆和為大常博士。隋繼統,和隱居潞水冷水井。隋文帝開皇三年,屢征不起,遂以熔鐵錮其門,歲余猶聞朗讀之聲。唐武德二年,少詹事杜淹為著其事,勒碑誌感。裴寂糾之,遂撲其碑。明初於灰塵蔓草中得之。」兩者可以互為印證。穆和隱居冷水井的原因、經過以及他最後的去向,我們現在無從稽考,但以上述記載為主幹的傳說,卻仍然在潞水民間流傳,它的基本情節與上述記載一致。據考證,穆和隱居教學不僅是潞水地區的私人辦學之始,也是至今為止見諸文字記載的茶陵私人辦學之始。在民間傳說中,穆和隱居冷水井的故事還有一個留證的實物,即潞溪上一座叫里仁橋的小石拱橋,傳說這座橋是他在隱居期間修造的。這座橋在下大壠境內,至今保存完好。這裡曾經是一條交通要道,經冷水井過攸縣,可以北上長沙等地。在民間傳說中,過往官員途經潞水,要「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說的是風水寶地,不可干犯褻瀆。實際上,這應該是文官武將過里仁橋時對穆和表示崇敬和懷念的一種自覺行為。




2009年下半年,我去冷水井一帶與老人閑聊。有人告訴我,穆和隱居的具體地點很可能是銅鑼坪。這是一個因地形酷似銅鑼而命名的山村。直到民國年間,這裡還能看到青磚鋪就的土坪、下馬石、馬廄等遺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在這裡建房子,在地下挖出了不少古舊的青磚。曾經是銅鑼坪的居民則言之鑿鑿的說,穆和在這裡某一個十分隱秘的地方埋了的護庄寶物,銅鑼坪遭難時寶物就會示警顯靈。如此這樣,不一而盡。看來,穆和可能真的隱居在這裡了。


前幾日跟幾位道友品茶論道時,分享了一個我曾聽說的因忤逆不孝死於非命,最後死無葬身之地的故事。其中一位道友頗有感觸,也聊起他拜師入門不久就被雷劈的經過,心中感到非常奇妙也甚為震驚






郭老爺自然也不敢怠慢,每日午時喂老太爺服下,胡真人則讓人在家廟的大殿裡面閉門不出,連飯都不吃,無人知道他在殿內做些什麼,只是看到大殿內燭影搖搖,徹夜不息。




說來也怪,吃了胡真人的丹藥,郭老太爺的身體竟然漸漸好了起來。三天服完,原本在床上已經奄奄一息的郭老太爺竟然可以下床了。


到了黃昏時分,胡真人緊閉的殿門也終於開啟,胡真人一臉的疲憊。




郭老爺親自守候在門口,看見胡真人出來了,立馬迎上去。但是胡真人還只是對著郭老爺搖了搖頭,「元氣已竭,天人束手,我的三粒丹藥,只保得了幾天,時間一到,依舊無濟於事。」




正說話間,胡真人不經意的朝家廟門外一望,臉上卻是一驚,也不顧一旁的郭老爺,一路跑到廟門外,對著遠方的群山望個不停。




郭老爺心中訝異,也緊跟著跑了出來。胡真人看了許久對郭老爺說:「老太爺福澤深厚,有救了。
































































道教認為,道經是三清天尊——三洞教主為拯救宇宙眾生,使用自然妙氣書寫的先哲聖典。道經藏於「七寶玄台」,神仙通過乩仙降筆等方式將經書傳授給高道名士,再由他們傳播佈道於世間民眾。道教經典卷帙浩繁,包羅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鍊法術、齋醮科儀、傳道弘道與風水推算等各方面內容。










戰國中期的齊國興盛起了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道教,西漢前期的統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武帝後,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黃老道,由政治信仰轉變為宗教團體。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構成宗教倫理道德的主體;墨家尊天明鬼、兼愛互助和科技方術等思想與內容,被道教涵蓋;《易經》是道士的基本經典,易學理論滲透到神學哲學、符籙丹道和齋醮科儀各方面;先秦道士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也為道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2]  兩漢黃老道教的《太平經》宣揚氣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負、樂生好善,以「太平世道」為目標。東漢丹鼎道派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將易學、黃老、火候三者參合,總結髮展了道教的養生煉丹術。


西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陝西咸陽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於句曲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稱為茅山道教祖師。三茅真君得道於茅山,開茅山道派。早於五斗米道的創立近300年。[3]  漢末軍閥張魯偽稱其祖張陵於東漢順帝年間,在蜀地鶴鳴山自稱老君「授以正法,命為天師」,炮製其祖孫三張立教說以惑眾。實際上是由被張魯殺害的張修建立五斗米道(天師道),尊老子為教祖,奉《道德經》為基本經典,[4]  修行符籙咒祝、三官手書。後篡教成功的張魯在漢中建立了地方割據的短暫政權。[4]  靈帝時期,黃老道教徒張角在中原地區創立太平道,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在疾疫流行時用符水咒說為人治病,發展了幾十萬信徒並建立三十六方來管理。張角在184年領導發動了黃巾起義,遭受統治者的鎮壓而失敗,太平道銷聲匿跡。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闕聖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修仙境界經典非修真主要經典,追求修鍊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鍊氣與導引,內丹修鍊,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鍊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尹彥德兄弟犒勞岳家軍,這是茶陵火田尹氏家族引以為榮的事情。《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譜、民間傳說以及張治、李東陽等縣內前賢的詩文都有記載和吟詠。但是,與此有關的一些問題,特別是細節方面的問題,這些材料記載得比較零散,或語焉不詳,或引而不發,對此,很有理清的必要。本文就我所掌握的一些資料來略作說明,以期方家指教。




1、我的題目是《尹彥德兄弟犒勞岳家軍》,這與上述文字資料一般性的敘述並不一致。這些資料表述為尹彥德犒勞岳家軍。《茶陵州志·義舉》(各種版本的)記載說:「宋岳飛討曹成,道茶陵。彥德謁軍門,以牛酒犒軍三日。」成化八年(1472年),茶陵大學士李東陽回鄉祭祖,應尹彥德的後裔尹漢瓊之請為尹氏族譜作序,序中引用尹漢瓊的敘述,也持這種說法:「岳武穆討曹成時,彥德以牛酒犒師」。但是,尹氏族譜中的彥德小傳卻是另外一種說法。文字如下:




「九世祖彥德  崇罃公子。家巨富,好善樂施。時,岳武穆王奉命討曹成,師次火田,公與弟彥尚、彥和以牛酒詣軍門犒師,武穆稱為長者,贈以詩云:『富民高義重茶城,能犒行營十萬兵。暫寫一經光世業,凱旋飛奏請恩榮。』並贈古硯一方、『一經堂』三字。後楊誠齋先生書以匾,其堂有記載。舊譜中州城旌忠庵鐫岳夫子像,亦鐫『一經堂』三字德公。」




這一段文字清楚的記載犒勞岳家軍的是尹彥德兄弟三人。為什麼在一般性的敘述中只提到尹彥德一個人呢?這可能與古時候所說的父親亡故之後,「長兄如父」,為一家之主的說法有關係,即尹彥德為兄弟三人這個大家的一家之主,稱頌一家之主即是稱頌一家,無需再說彥尚、彥和的名字。




2、尹彥德兄弟三人犒勞岳家軍的原因。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譜、民間傳說都沒有提及,值得一說。




岳飛奉命追剿曹成而進駐茶陵,事情發生在紹興二年。《茶陵州志》和民間傳說在敘述這一事件時說,岳飛頭一天晚上從江西經毛竹坳進入今秩堂鄉合戶村,在當地私塾先生幫助下,夤夜起行,第二天早晨到達今火田鎮五門村杉里園,接受尹彥德兄弟的犒勞。其中留下的懸念之一是岳家軍將士的早餐應該是在這裡吃的。據上述資料稱,在岳飛由秩堂移師火田的過程中,先後留下了墨庄、光泉題字,還有過平梅花、與彭可安交往的事迹。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甚至還記載了其中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故事:「岳忠武董師過茶陵之秩糖(應是「堂」字之誤)。向有冬青樹大數尺,橫生梗道,過難之。忠武師至之夕,樹忽直立。」後來,茶陵民間據此將其演化為岳飛一劍劈開穿石門的故事。這些材料給我們留下了另外一個懸念:岳飛並非如上述資料所說的那樣,在不足12個小時的時間裡,急匆匆的在秩堂、火田之間行軍,而有一個因事而宜、亦駐亦行、從容行之的行軍打仗過程。




再看看尹彥德兄弟是怎樣犒勞岳家軍的。據火田《尹氏族譜》記載,尹彥德兄弟此番勞軍的「詳單」是:每人每天一斤牛肉,一壺酒,兩斤大米,另給每人一雙鞋。除此而外,尹彥德還入軍營宣講,對岳家軍將士作了一番「戰前動員」或「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茶陵州志·人物》載,尹氏兄弟的此番義舉「令六師之氣不戰而先奪,其於成功之助蓋多矣。」據有關資料顯示,這一支部隊一共有一萬人(一說八千人)。要讓這一行人吃早餐的時間、地點安排得如此巧合,尹彥德一家要在極短的時間內為這一行人準備早餐,還要一下子拿出這麼多的犒勞物資,絕不是事前毫無準備匆促行之的結果。這其中隱含的懸念就是:尹彥德兄弟與岳家軍之間一定有過事前的接洽和商定。




那麼,尹彥德兄弟為什麼要費這麼大財力、精力來犒勞岳家軍呢?答案只有一個:希望以此獲取朝廷恩榮及政府的保護。這是一個富而社會地位低下的家庭在亂世謀取自保的一種手段和策略。關於這一點,我覺得沒有展開的必要,我下面的敘述可以印證這一點。




3、有必要略作交代的幾個後續故事。




其一,火田尹氏家族的恩榮。據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人物第六》載,當時,岳飛對尹彥德說:「君,長者也。富而無文,當一經教子,後必有顯者。」並且還親筆題寫「一經堂」三字相贈,作為這個宗族的堂號。同時,應尹彥德之請,奏請朝廷選派國子監太學生掌教一經堂,教授宗族子弟。後來,宋高宗又為一經堂題寫匾額。淳熙十六年,尹彥德之子尹士望在一經堂東側籌建明經堂,宋高宗恩賜明經堂為明經書院。這是茶陵最早的書院。楊萬里、楊至、龔用卿、翁溥等人先後為書院題寫名字、匾額並撰記。這些人題寫的匾,撰寫的記後來都散佚不存。一經堂、明經書院為這個家族引來了一股經久不衰的尊師重學風氣和傳統,也它為培養了尹伯正、尹仲正、尹申、尹裦然、尹天球、尹天鳳、尹謙孫、尹轂、尹岳、尹惟日等進士,使其成為茶陵僅次於譚氏家族的第二大科舉名家。明經書院在歷代風雨的熏浴中,幾經拆建改造,最後成為長生觀。1958年,人們又在長生觀上興建火田公社衛生院,現在,又由衛生院改為民房。




其二,岳飛贈送的古硯、詩的下落。尹申、尹明瞻在《尹氏初修族譜序》(南宋時期)、《尹氏續修族譜序》(明永樂十六年春)中介紹了兩者的下落:「因以忠烈詩刻於里之湖亭,後以寇毀」。經過元末明初的戰火之後,「家傳武穆所贈古硯舊落陳氏,今漫不可得」。






沿潞溪逆流而上,穿過李家裡,再往前走,不久就要到冷水井。這是散布在天堂山山間低谷的幾個小山村。其中有一個山村地域狹小,四面高山環護,如深陷地底的水井,人們就把它叫做「冷水井」。而地域區劃意義上的冷水井,指的是包括上大隴、半沖、冷水井、銅鑼坪在內的地方。如果結合歷史遺迹來考察它的地域範圍的話,所謂的冷水井,應該還包括下大壠在內。民國二十四年實行保甲制度,這一帶作為一個地方行政區劃單位命名為里仁保,原因也就在這裡。




冷水井地處深山老林,偏遠閉塞,交通尤為不便。從1992年開始,這裡的人開始陸續外遷。現在,冷水井、銅鑼坪的住戶已全部遷出,山村荒蕪,行將為人遺忘。但在歷史上,這裡曾因為穆和隱居而名聞遐邇。




《茶陵州志·雜誌》(明嘉靖版)記載:「潞水溪北有冷水井,陳文帝時,處士穆和為太常博士,及北隋繼統,和隱居教學不倦。開皇三年,屢征不起,遂以熔鐵錮其門。……」《湖南省掌故備考錄》記載得稍微詳細:「陳文帝庚辰年,處士穆和為大常博士。隋繼統,和隱居潞水冷水井。隋文帝開皇三年,屢征不起,遂以熔鐵錮其門,歲余猶聞朗讀之聲。唐武德二年,少詹事杜淹為著其事,勒碑誌感。裴寂糾之,遂撲其碑。明初於灰塵蔓草中得之。」兩者可以互為印證。穆和隱居冷水井的原因、經過以及他最後的去向,我們現在無從稽考,但以上述記載為主幹的傳說,卻仍然在潞水民間流傳,它的基本情節與上述記載一致。據考證,穆和隱居教學不僅是潞水地區的私人辦學之始,也是至今為止見諸文字記載的茶陵私人辦學之始。在民間傳說中,穆和隱居冷水井的故事還有一個留證的實物,即潞溪上一座叫里仁橋的小石拱橋,傳說這座橋是他在隱居期間修造的。這座橋在下大壠境內,至今保存完好。這裡曾經是一條交通要道,經冷水井過攸縣,可以北上長沙等地。在民間傳說中,過往官員途經潞水,要「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說的是風水寶地,不可干犯褻瀆。實際上,這應該是文官武將過里仁橋時對穆和表示崇敬和懷念的一種自覺行為。




2009年下半年,我去冷水井一帶與老人閑聊。有人告訴我,穆和隱居的具體地點很可能是銅鑼坪。這是一個因地形酷似銅鑼而命名的山村。直到民國年間,這裡還能看到青磚鋪就的土坪、下馬石、馬廄等遺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在這裡建房子,在地下挖出了不少古舊的青磚。曾經是銅鑼坪的居民則言之鑿鑿的說,穆和在這裡某一個十分隱秘的地方埋了的護庄寶物,銅鑼坪遭難時寶物就會示警顯靈。如此這樣,不一而盡。看來,穆和可能真的隱居在這裡了。


前幾日跟幾位道友品茶論道時,分享了一個我曾聽說的因忤逆不孝死於非命,最後死無葬身之地的故事。其中一位道友頗有感觸,也聊起他拜師入門不久就被雷劈的經過,心中感到非常奇妙也甚為震驚。








我看這對面的群山之中,有寶氣若隱若現,必有神葯,如果能找到,或許能夠讓老太爺延壽一紀。」




郭老爺聽了原本喪失的希望,又重新點燃了起來。對郭真人說:「這裡所有的山,只要你看的上的,都沒問題。縣太爺和我家熟識,要封山都沒問題。




只不過從小就聽我們這裡當地人說,那山裡有精靈鬼魅,讓我們不要靠近,所以我自己也從來沒進去過。」




胡真人臉上微微一笑,只是交代郭老爺備好一些物件,第二天上山要用。







等到天一亮,胡真人帶著郭老爺及一些家丁帶著工具,就朝山裡進發。所謂望山跑死馬,幾座山看著不遠,等到真的到了山腳下已經是正午時分。


 


山谷里此時飄出一陣霧氣,四周頓時顯得模模糊糊的,在霧氣中依稀可以看到山谷之中有一間石屋,大家大著膽子慢慢的靠近石屋,才發現原來這是一座山神廟。




小小的一間石頭搭成的屋子中央,放著一塊石頭,前面香爐、燭台俱全,看起來應該還是時不時有人過來祭拜的樣子。




一行人從山神廟出來繼續往裡走,胡真人一邊四處打量,一邊往山的深處進發。突然走到一個地方,胡真人停了下來,讓從人拿出羅盤上下四周一一勘定方位,每到一點,就讓隨從用綁著鋼釘的紅線打入地中。




如此連續打了十幾枚鋼釘,把很大一片區域給圍了起來。胡真人在圈子裡放下香案,讓眾人退下,自己一個人在圈內喃喃念咒。隨著他的咒聲,四周的天一下子暗了下來,原先籠罩著的迷霧也被風吹得四散。




此時人們才看見,原來胡真人圍住的這片地方周圍散落著不少巨石,唯獨裡面平坦如境,柔綠的草地上星星點點還開著一些小花。胡真人手中變換法訣,一會兒指東,一會兒指西,擺弄了好一會兒。




突然聽到地底下像一聲悶雷般炸響,胡真人背後地面的一處小洞里,開始有一股煙冒出。胡真人立馬從香案上拿出銀針,對著洞里紮下去,這一紮,四周又恢復了平靜。




胡真人趕忙讓郭老爺派人過來小心的挖,幾個家丁小心翼翼地拿著工具,慢慢地刨著土。




漸漸地可以看到土地廟裡有一支細細長長人蔘模樣的植物躺在洞里,身上就插著胡真人紮下的銀針,找到了這寶貝神葯,胡真人立刻讓其他人動手,生怕一不小心就弄壞了,自己親自準備要把他捧出來。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中年漢子從山上跑了出來,獵戶打扮,走的飛快,大家還沒反應過來,他已經走到了圈子裡,在走進來的時候,腳一不小心踢飛了一根打下的鋼釘,一邊的紅繩散了。




紅繩一散,地下就向有一股氣似的沖了上來,胡真人和周圍幾個家丁都被這突如其來的一股氣掀翻在地,等到爬起來再看這洞里的寶貝時,早已不見了蹤影。







寶貝不見了,胡真人大發雷霆,此時天色也將暗,就讓郭老爺把這獵戶抓起來,帶回去好好審問,究竟是何人指使,來壞他的好事。


回家後,獵戶倒也不隱瞞,只說自己是山後的獵戶,以打獵為生,常年在這山裡行走。




三年前,自己的老母親生病,聽別人說這座山的山神十分靈驗,於是就來求山神保佑,連著在山神爺廟前跪了一天一夜,終於支持不住,倒了下去。




迷迷糊糊之中,似乎看到一個白鬍子老頭帶著一個小娃娃,來到他面前,小娃娃手裡拿給他三片葉子,之後他就醒了過來。




醒來之後,獵戶就走著山路往家趕,也是來到這裡同樣的地方,就看見土洞裡面有一點紅色,枝幹上還長著幾片葉子。


獵戶常年在山裡,認得這是人蔘花,下面必定有人蔘,但是想到之前做的夢,也許就是神仙特地來幫自己找葯的吧。




既然夢裡給了我三片葉子,我就取三片葉子就好。於是獵戶動手摺下三片綠葉,走了幾步,轉身一看,剛才小紅花竟不見了,果然是神仙相助啊!獵戶對著那個地方又磕了幾個頭,才匆匆離去。




回到家後,就用那三片綠葉煮水給母親喝,喝了三碗,身體就慢慢好了起來。至此之後,為了感念山神的大恩,每逢初一十五他都一個人去廟裡燒香點燭,風雨無阻。




就在昨天晚上,獵戶又做了一個夢,夢見當年給他葉子的小孩子又來到了他的面前,對他說明天某個時間還要去當年采葉子的地方一次。


夢醒之後,他心知必定有什麼事情發生,就按照夢中所說的時間上山,快到老地方的時候,突然看到有個小孩在前面跑,於是他在後面追,追的時候什麼都沒注意,一不小心就踏了進來,這才有了前面所發生的事情。




胡真人聽完連連嘆說「天意天意」,我不該逆天而行啊,郭老爺這事已不可為,也不要勉強了。當天晚上胡真人就離開了家廟,返回京城,據說回京之後,自己也大病一場,調養了一年多才好。




郭老太爺沒過幾天也不治歸天。郭老爺料理完喪事,回京之後,許閣老失去聖寵,解職回鄉,郭老爺也受其牽連,被罷了官,回到家鄉,再也未能官復原職。







世間萬物,稟氣而生,各有各的秉性,各有各的用處,散佈於天地之中,才有這多姿多彩的世界。




造化所忌者機巧也,若用自己一己之私心,而妄奪他人之造化,最終也會因為因果承負而承擔後果。




所能感應者,誠也,故事中的獵戶,一秉誠心,自然能感格仙真賜葯,豈不比妄用機巧,強上百倍!




(原創:解人頤 騰訊道學)




結緣奉請

點擊下方

藍色

文字進入


?  免費結緣《

道德真經

》抄經本,抄經有十大功德!不可錯過!(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  

精心收集400首玄門道樂

【如意u盤結緣 贈千篇道學資料】



?  免費結緣《

太上感應篇

》抄經本!《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桃木牌!



?  

恭請道長親筆手繪結煞靈符

,恭請符神大將軍親臨護佑!



道教天下


微信公眾號平台



長按二維碼關注


漫慢弘道路,君與同行否




青山道長


個人微信號



長按二維碼添加


茫茫人海,相識便是善緣




  關注查看  


溫馨提示:

查看以下內容需先關注微信公眾平台


圍觀


回復"0":道德經全文及注釋


丨更多


熱文


回復"1":道教知識及特徵


丨更多



熱文


回復"2":道教的起源、道術、典籍


丨更多



熱文


回復"3":道教神像供養禮儀


丨更多



熱文


回復"4":道教常識一百八十問


丨更多



熱文


回復"5":道教長壽之法十訣大公開


丨更多



熱文


回復"6":道德真經全文


丨更多



熱文


回復"7":道家「三魂七魄」說


丨更多



熱文


回復"8":在家之人能修道嗎


丨更多



熱文


回復"9":當今世界道教流派


丨更多



熱文


回復"10":什麼是道與德


丨更多



熱文


回復"11":道教的五行相生相剋關係


丨更多



熱文


回復"12":參觀道教宮觀禮儀有哪些


丨更多



熱文


回復"13":道士可以結婚嗎


丨更多



熱文


回復"14":道教神仙譜系是怎樣的


丨更多



熱文


回復"15":什麼是戊不朝真


丨更多



熱文


回復"16":關聖帝君的事迹如何


丨更多



熱文


回復"17":城隍爺是何神靈


丨更多



熱文


回復"18":土地公與財神爺是何神


丨更多



熱文


回復"19":純陽祖師聖跡如何


丨更多


熱文


回復"20":道教八仙何仙姑是何出處


丨更多



熱文


回復"21":道教里對龍怎麼解釋


丨更多



熱文


回復"22":道教部分經典語錄


丨更多



熱文


回復"23":七種情況千萬不能殺生


丨更多



熱文


回復"24":

傳說中幾種有靈性的動物,不可食


丨更多



熱文


回復"25":

姜子牙所推算的萬年之中國很准很震驚


丨更多



熱文


回復"26":

這是一場百年大騙局,請急轉給親朋


丨更多



熱文


回復"27":

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善惡自有記功坊)


丨更多



熱文


回復"28":

天安門前有玄機,國人不知的驚天秘密


丨更多



熱文


回復"29":

精美財神像(見者得財,轉發有福)


丨更多



熱文


回復"30":

每當時代無可救藥 總是道家撥亂反正!


丨更多



熱文


回復"31":

震驚中國的四大風水事件,你不動我,我不動你


丨更多



熱文


回復"32":

通靈者,淫蕩好色之人沒有好命


丨更多



熱文


回復"33":

你還記得老祖宗是怎麼過年嗎


丨更多



熱文


回復"34":

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丨更多



熱文


回復"35":

你手上有幾個簸箕幾個斗,你是富貴命嗎


丨更多



熱文


回復"36":

鬼壓床,你信科學還是信道士?


丨更多



熱文


回復"37":

鬼上身的九種靈異癥狀


丨更多


推薦關注「道教天下」公眾平台,從這裡遇見你的信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天下 的精彩文章:

想知道宇宙是怎麼生成的?不妨來看看道教的解答!
萬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難與命爭衡

TAG:道教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