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勵志典範,偷了兩樣東西,一個使他名揚四海,一個使他罵名千古

勵志典範,偷了兩樣東西,一個使他名揚四海,一個使他罵名千古

西漢時期有一位大學者,叫匡衡,此人出生貧寒,憑著自己的不懈努力,不但學有所成,而且在仕途上一路飆升,一直做到丞相的高官。匡衡一生兩次做「賊」,第一次「偷竊」使他名聲大噪,成為一位名垂千古的人生勵志典範,第二次做賊讓他丟了官,成為被人恥笑的對象。

匡衡自幼家境貧寒,但他本人喜好讀書。家裡買不起書,他就跑到一位有錢人家做僱工,他提出做僱工不要工錢,就一個條件,可以隨便讀主人家的書。對這樣的一位青年,僱主自然無法拒絕,於是匡衡白天打工,晚上如饑似渴地讀書。可家裡窮啊,買不起燈油,他就當了一次「賊」,把牆打了一個洞,從鄰居家「偷光」夜讀。

就是憑著這股勤奮勁,匡衡的學問突飛猛進,終於成為一個大學問家,尤其是他對《詩經》的解讀,既精深又精彩,史書說:「匡說詩,解人頤。」解頤就是開顏歡笑的樣子,匡衡解說詩經,總是能讓人開懷大笑,現代版的易中天教授,總能把深奧的大道理用精妙的語言說得很透徹。

勵志典範,偷了兩樣東西,一個使他名揚四海,一個使他罵名千古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鑿壁偷光

後來,匡衡參加了射策甲科。射策是漢代的科舉,以經術為考試內容。主考官提前將數個問題寫在「策」上,字面向下覆蓋於案頭,由考生從中任取一題作答,稱為「射」。射策分甲乙丙三科考核,也有說考試不分科,只是根據成績好壞分成甲乙丙。甲科考生一般會被聘為郎中,未來的三公九卿儲備人員;乙科考生一般會被作為太子舍人;丙科充當文學掌故,未來的前途大多只能是耍耍筆杆子了。

匡衡很不幸,射策甲科「不應令」,落榜了(有資料說,匡衡直到第九次射策,才中了丙科)。按匡衡的經術水平,他不應該如此,大概他也是個「上場昏」,不適應考試。因為「不應令」,他被任命為平原郡文學,郡里的管教育的官員。這時發生了一件很玩味的事,很多學者都推薦匡衡應該到京師任官,在地方太埋沒他了,甚至京師的學生們很多跑到平原郡拜師匡衡。這事引起了漢宣帝的重視,他特地讓當朝的兩個大學問家:蕭望之和梁丘賀考察匡衡。回來後,蕭望之如獲至寶,說匡衡精通經學,「有師道」,已經自成體系了。時為太子漢元帝劉奭非常欣賞匡衡,可奇怪的是漢宣帝劉洵很冷漠,讓匡衡回到平原郡繼續「支教」。

勵志典範,偷了兩樣東西,一個使他名揚四海,一個使他罵名千古

劇照:漢宣帝

不是漢宣帝認為匡衡的學問不夠深,實際上就學問來說,漢宣帝給匡衡提鞋的資格都沒有,而是漢宣帝一眼看穿了一個問題:匡衡只是個夸夸其談的學者,於治國,他就是個百無一用的腐儒!皇帝選拔的不是花瓶,是帝國的棟樑,匡衡只能靠邊站。

漢元帝很不贊同父親的說法,他選拔官員的第一準則就是,一定要有足夠深的經術水平,學問不夠深,對不起,靠邊站!

隨著漢元帝的繼位,匡衡很快發達了,在大司馬史高的推薦下,匡衡逐步邁入朝廷中樞。匡衡發揮了他學術水平高的優勢,每當給皇帝提建議,都是引經據典,旁徵博引,非聖賢話不說,非聖賢事不談,把漢元帝搞得只有瞪眼流口水的份,於是一路高升直至做了丞相。

不過,作為丞相的匡衡行政能力實在令人不敢恭維。正如漢宣帝預言,匡衡除了守著道德文章,跟皇帝大談聖人之道外,實際政務能力一無是處,甚至連國家大義輕重都不分。曾經有個官員叫陳湯,他為調動國家一兵一卒,甚至沒花費國家一粒糧食,僅僅調動屯田兵和西域各國武裝,就奔襲幾千里,斬殺了危害大漢十幾年的郅支單于。只是陳湯害怕他的軍事計劃得不到朝廷支持,採取的辦法是「矯詔」,立了大功,但是事先並未請示朝廷。對此,匡衡強烈要求嚴厲懲處陳湯,理由就是陳湯的行為是對朝廷法紀的嚴重藐視。但眾多有識之士的力保下,陳湯被免於處罰,但到手的獎勵也因為匡衡的一再彈劾而丟了。

勵志典範,偷了兩樣東西,一個使他名揚四海,一個使他罵名千古

陳湯

陳湯矯詔行事固然有錯,但他的出發點是好的,重要的是,陳湯斬殺郅支單于的結果是,整個西域震動,把頻臨失控的西域局面不花一文錢就恢復了,如此大的功勞是有漢以來從來沒有過的。當時就有人說:「對立下這種不世之功的人,不應該追究小節上的過失!」,但書獃子匡衡認準了聖人之言,不識時務,不分輕重,三番五次彈劾陳湯,害得陳湯一生凄慘。腐儒空談誤國,在匡衡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漢成帝時期,有位官員曾經上疏要求趕緊修繕黃河,以防水患。匡衡不知所以,錯誤地聽信他人之言,拒絕修繕工作,結果導致黃河泛濫,十幾個縣,幾十萬人受災,令國家和人民飽受傷害。

不光如此,他還投靠宦官石顯,和石顯沆瀣一氣,殘害了朝中正直大臣蕭望之、周堪和張猛等,雖說匡衡投靠石顯有形勢所迫的成分,但匡衡缺乏正義,為私利害公義的奸佞嘴臉還是暴露無遺。當石顯倒台後,匡衡為了洗刷自己的恥辱,第一時間跳出來彈劾石顯,本想表達自己與石顯勢不兩立,但他這種投機的小人行徑為朝中大臣所不齒,當時就有一位叫王尊的大臣彈劾匡衡,嚇得匡衡滿頭大汗,脫帽認罪。

勵志典範,偷了兩樣東西,一個使他名揚四海,一個使他罵名千古

匡衡

幸虧漢成帝很寬容,沒有追究匡衡的責任,甚至還保留了他的丞相之職。但匡衡自己很不爭氣,寫了一輩子道德文章、說了一輩子聖人之言、評了一輩子君子之道的匡衡,再次做賊並被人抓了現行:「專地盜土」。

原來,按照漢朝慣例,匡衡升遷丞相,就會被封侯,就得有封地。匡衡當時被封「樂安侯」,封地在樂安鄉。負責丈量土地的官員,工作出了差錯,給匡衡的封地多出了400傾。匡衡知道後,不但不退還土地,還指使下屬偷偷摸摸地把多出來的土地納為己有。事情敗露後,匡衡被彈劾下台,結束了他的丞相生涯。

西漢末年是一個比較畸形的歷史時期,那個年代的社會價值觀出現了嚴重扭曲,死讀書的儒生成為國家棟樑,而這些儒生又集體掉入道德淪陷的怪圈。因此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因為學問不好得不到重用,「經術水平」成為評價人才的最重要指標。這就是匡衡這樣的人能夠大行其道的原因,也是西漢走向滅亡的內在因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