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揭秘英國成人派對:啤酒肚大漢穿粉裙 喝多女孩躺地上

揭秘英國成人派對:啤酒肚大漢穿粉裙 喝多女孩躺地上

《工作站》,安娜·福克斯,1987。

儘管年齡相差不大,但凱倫·諾爾(Karen Knorr)確是安娜·福克斯(Anna Fox)的導師之一,這使得「英國新攝影」——安娜·福克斯與凱倫·諾爾的雙個展——成了一場亦師亦友的對話。

兩位英國上世紀八十年代最出色的攝影師,於今年9月、12月分別在上海攝影中心(SCOP)、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展示她們不同時期的作品。展覽名為「另一種講述方式」(Another Way of Telling),旨在啟迪觀眾從作品中找出二人特殊的敘事邏輯,這種敘事邏輯既是基於當時英國的傳統紀實攝影,也是基於當時的英國社會。

一種調侃

我們可以看到兩位攝影師早期創作中所表現的對紀實攝影講述可能的嘗試。比如在諾爾的《貝爾格萊維亞》和福克斯的《貝辛斯托克》中,兩人都選擇了在圖像下標註文本,以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創作。

《貝爾格萊維亞》,諾爾,1979-1981。「貝爾格萊維亞」是諾爾父母所居住的一個倫敦國際富人社區,諾爾以一個內部的「批評者」身份,去審視社區中的階級關係,描繪特定時期少數人群的「日常」。在這張照片中,兩位穿著時髦的貴族女士面對鏡頭,一位手裡拿著煙,一位手裡掂著酒杯,屋內裝飾堂皇。下面的文字寫道:「我生活在19世紀/19世紀早期/我著迷於/拿破崙和梅特涅/兩個對手」。電視機中播放著的親昵畫面,配上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對名人的崇拜,看似是對貴族守舊姿態的一種調侃。

《貝辛斯托克》,安娜·福克斯,1986。此系列作品呈現了城市景觀、人物和辦公室生活。福克斯從宣傳材料和報紙中提取文本,置於圖像之中,對80年代後期的貝辛斯托克生活進行批判性的觀察。

儘管諾爾最初的幾個系列都是黑白照片,而福克斯的作品多為彩色,但二者一脈相承的批判性的影像語言,展示了諾爾對福克斯早期作品的影響。

這種對現實的嘲弄與諷刺在照片中十分強烈。比如在安娜·福克斯的《工作站》系列中,福克斯近距離地拍攝了一名正在食用肉製品的男子,閃光燈將食物照得鋥亮,男子面部無神、大口進食的樣子像是一架無意識的機器。

《工作站》,安娜·福克斯,1987。

另一張照片中,一位神色獃滯的男子正在接聽電話,他面前的桌子紋理殘破清晰,佔據著畫面極大部分空間,疊著的文件遮擋住了男子的身體,結構十分古怪。

《工作站》,安娜·福克斯,1987。

福克斯展現了她對撒切爾時期辦公室工作環境中的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興趣,色彩和閃光燈讓照片直接而富有力量,將撒切爾執政時期英國社會的病灶赤裸裸地放在相機前。

這種對現實的嫻熟嘲諷往往被人稱為「攝影里的英式冷嘲熱諷」。與其說這是一種師生間的風格延續,不如說是那個時代的英國攝影師對社會變化作出的自然反應,是特殊歷史環境里,經驗主義與個體文化語言系統所共同生成的產物。

相比之下,諾爾照片中的批判情緒則相對克制、隱晦,她沒有直接去逼視問題,而是將問題埋在畫面的細節里。有時,她會故意在文字細節中用大寫標註一些詞,又在圖像上予以某種聯繫,擴大講述的力度。

《貝爾格萊維亞》,諾爾,1979-1981。畫面中文字大意為:「我知道有一種美好的婚姻/她愛他的錢/他愛她的美麗/他很高興房子里多了一個漂亮的小東西/如果我的婚姻是這樣/我寧可吞槍自盡」。

展場里兩位創作者悄然行著一次次精彩的對話,作品的意義經由圖像和文本在空間中顯露,在觀眾研究文本與觀照的過程中被塑造,創造了一個可由觀眾主導的「第三意義」。

安娜·福克斯與凱倫·諾爾在展覽現場。

一種回應

安娜·福克斯的《度假勝地I》與《度假勝地II》被並排展出,兩個系列拍攝的均是始建於上世紀30年代,為工薪階層提供休閑服務的度假村布特林(Butlin)。兩個系列採用了不同的尺幅,一個側重場景,一個側重肖像,分別關注布特林的家庭度假與成年人的休閑娛樂。

《度假勝地I》,安娜·福克斯,2010-2011。

《度假勝地I》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安娜·福克斯對於前人約翰·欣德(John Hinde)七十年代所拍攝的布特林的精美照片的回應。欣德在當時受布特林的創始人比利·布特林(Billy Butlin)所託,拍攝用於宣傳度假地的照片。他拍下了度假村的繁榮,迎合了市場的口味,而福克斯的照片則顯得不那麼妥協。儘管它的色彩依舊如欣德那般艷麗,卻隱藏著不安的成分。

《布特林明信片》,約翰·欣德。

這種感覺在《度假村II》中更為明顯,甚至瘋狂,福克斯專門拍攝了度假村的成人派對。這裡,男人可以化裝成仙女,女人可以身著校服,盡情狂歡。布特林為成年人們提供了一個烏托邦式的舞台,讓人逃離現實,沉迷其中。福克斯向我們展示了今日的布特林和英國中產階級的休閑文化。

《度假勝地II》,安娜·福克斯,2009-2011。


一個隱喻

展廳中,福克斯最新的系列《一模一樣》與諾爾的《印度之歌》共同展示。

在超過三十年的攝影生涯中,福克斯持續關注英國人的公共與私人生活。福克斯拍攝了曾在電視節目中大受歡迎的前保守黨政客木偶,這些照片在展廳里被放得十分巨大,令木偶的細節如畸形的面孔、磨損破爛的痕迹顯得異常突出。福克斯對過去時代那褪色記憶的態度清晰可見。

《一模一樣》,安娜·福克斯,2015。

諾爾的《印度之歌》是她《寓言》系列的延續,動物是其中的主角。諾爾運用隱喻、象徵的手法,以後期合成的圖像,講述了歐洲和印度文化、權力與自然的關係。

在《寓言》里,動物標本或是活物「進入」到人類的領地;在《印度之歌》里,踏入神聖宮殿的動物則是諾爾對印度上層種姓文化及其與「他者」關係的思考。

《寓言》,凱倫·諾爾,2003-2008。

《印度之歌》,凱倫·諾爾,2008-2017。

對兩位攝影師而言,攝影是她們講故事的方式,更是她們參與社會議題的渠道。就像我們所熟知的《動物莊園》《美麗新世界》等著名的英國文學那樣,她們的攝影作品有著相似的社會批判的內核。

在這個層面上,「另一種講述方式」就不僅僅限於紀實攝影手段上的嘗試,更進一步,是一個各界共同構築的,多元藝術表現形式下的對現實的回應。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積極投身現實、具備獨特手段和鮮明立場的創作,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紀實攝影的魅力所在。


關於安娜·福克斯和凱倫·諾爾

安娜·福克斯(圖左)1961年生於英國奧爾頓,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開始攝影師職業生涯。福克斯對英國人生活中的荒誕和日常進行了非凡的解讀,創造出的作品是社會觀察和私人日誌的結合體。

凱倫·諾爾(圖右)1954年出生於德國,七十年代起長居英國。她用攝影探索文化傳承和其意識形態根基。她的攝影創作長期關注後殖民主義,善於用視覺和文字的手段去處理她拍攝的對象,並借這些手段與「紀實攝影」產生一種幽默而批判的對話。

12月17-20日,安娜·福克斯與凱倫·諾爾將來到北京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展開為期4天的工作坊,主題為《如何通過攝影講故事》,她們的展覽亦於12月8日開幕。

(本文圖片由撰稿人及展覽機構SCOP、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授權使用,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本文由騰訊新聞出品。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撰文 |吳棟 編輯 | 郭禕 迦沐梓

運營 | 郭禕 校對 | 阿犁 統籌 | 迦沐梓

圖片鳴謝 | SCOP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穀雨計劃 的精彩文章:

DG辱華風波後 她說:中國人不需西方人去表達自己

TAG:穀雨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