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她24歲嫁給37歲的他,他沉迷看戲,她一頓棒喝喚醒他繪畫事業

她24歲嫁給37歲的他,他沉迷看戲,她一頓棒喝喚醒他繪畫事業

1943年春末的一天,陽光格外好,重慶國立藝專學生鄒佩珠正在離學校不遠的路邊寫生,這時,一位又高又瘦的男子走過問路,他就是鄒佩珠舍友的二哥、受邀到國立藝專教授的李可染。就這樣,在舍友的介紹下,鄒佩珠和李可染正式認識了。

從舍友口中,鄒佩珠得知李可染從小熱愛畫畫,但因為家貧,他就用破碗片在地上畫戲劇人物,常常惹得鄰人圍觀;還得知他曾是西湖藝術院的學生,並深得該校校長的喜愛;知道他曾在郭沫若主持的文化三廳工作,畫了很多有關抗日的宣傳畫……漸漸地,鄒佩珠對這個「李老師」有了一種別樣的關懷,她覺得他既熟悉又親切,看著他瘦弱的身體,知道他在戰爭中失去妻子、長期被失眠症折磨時,憐惜之餘,她聯想到了自己的經歷。

鄒佩珠是杭州人,本來家境不錯,可是戰爭改變了一切。日本人打杭州的前一天,她和父母一路逃難,路上母親就不幸染病去世。守孝49天後,她輾轉到了重慶姐姐家,進入國立藝專學習雕塑。

戰爭拉近了他們的距離,失去親人的痛苦也讓他們彼此同病相憐。在學校,舍友常邀鄒佩珠去李可染的小茅屋談論藝術、請教畫畫。有一天,李可染在拉胡琴,聽得陶醉的鄒佩珠脫口而出:「你拉的是《柳青娘》!」

她居然懂京劇!李可染既吃驚又激動,從這個清秀又才情出眾的江南姑娘身上,他看到了髮妻的影子。更令他驚喜的是,鄒佩珠不僅喜愛京劇,還能唱整折的老生戲,作為學生會主席,她常常上台演出。在李可染給學生們排演的一部戲曲里,鄒佩珠飾演主角之一,她的表演贏得了師生們的熱烈掌聲。

共同的志趣讓他們越走越近,他拉胡琴時,她就在旁邊唱戲,美妙的樂聲、清亮的嗓音就這樣回蕩在簡陋的小茅屋裡。

漸漸地二人相戀了。小茅屋的地上冒出青翠的竹子時,李可染心有所感,他想起晉人「不可一日無此君」的詩句,稱小屋為「有君堂」,又取「佩珠」的諧音,將這叢綠竹取名「陪竹」,愛戀之情不言而喻。

一天天相處下來,在戰爭中見慣了生死的李可染、鄒佩珠非常珍惜對方,1944年,他們結婚了。那年,他37歲,而她24歲。

婚後,望著「瘦得只有一層皮,肋骨看得清清楚楚」的他,她心痛難忍,說:「你放心,我一定要把你的身體調理好。」善良能幹的鄒佩珠開始養羊養雞,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李可染身上。

但愛是引領,不是縱容。有一次,李可染出去辦事,遇到好聽的戲居然連聽三天,全然忘記了家中焦急等待的妻子和出生不久的孩子。回家後,從不發脾氣的鄒佩珠氣得責問他:「李可染,你要是這樣只迷戲,你的畫還能成嗎?」這當頭一棒頓時打醒了李可染,他從此心無旁騖,一心鑽研畫畫—這也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對他發火。

後來,在她的支持和鼓勵下,李可染的畫作受到徐悲鴻的青睞,他本人也經徐悲鴻引薦,幸運地成為齊白石晚年最得意的弟子。齊白石欣賞他的才華,曾如此稱讚:「昔司馬相如文章橫行天下,今可染弟之書畫可橫行矣。」

1949年,李可染又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事業也上了一個新的台階:針對當時有人認為國畫是封建文人畫的現象,他產生了革新山水畫的想法。

要想「精讀大自然」,出去寫生成為必然,而這也是鄒佩珠最為擔心和害怕的。因為李可染的腳底不平突出一塊,一走路就痛,他的鞋子都是她特殊加工過的,每一雙鞋,她都得在鞋底挖一個洞,剛好合他的腳形,然後再加上一層鞋底。所以,這樣一雙腳平時走路尚不方便,更何況要去跋山涉水,她怎麼能夠放心呢?

然而他決心已定,她唯有支持,並堅信丈夫一定能達成所願:「這輩子我做了多少雙這樣的鞋真記不清了,鞋壞了之後的路程對可染來說異常痛苦,但他還是會堅持走完。」這期間,李可染為了寫生走遍大江南北,風餐露宿,付出了艱苦的代價。回報同樣是可喜的,他為國畫的發展開闢出了一條充滿生機的新路:從「對景寫生」發展到「對景創作」,兩次「寫生畫展」的舉辦也確立了他在中國山水畫壇的地位。

這成就當中的功勞自然有她的一半。他出去寫生,少則兩個月,多則半年以上,最久的一次長達八個月。這期間,她不僅要承受相思之苦,還要一人擔起照顧全家人的重任。

為了讓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畫畫的創作中,曾參加過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創作的鄒佩珠放棄了自己鍾愛的雕塑,承擔起家庭的重擔。幾個孩子要撫養,老母親要贍養,他的哥哥、妹妹有困難也需要幫助,支撐一家人的吃穿,她一刻都不能停,於是她白天去好幾個學校兼課,晚上則批改作業直到深夜,一天只能睡四個小時。

因為愛情,責任變得甘之如飴。

「我很慶幸自己能咬牙熬過來,更慶幸可染在這個過程中取得了他的突破。」為了他心中的藝術理想,她無怨無悔。

可惜後來發生的事情給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1966年,李可染被剝奪了畫畫的權利,甚至一度罹患失語症。鄒佩珠便日日夜夜守在他身邊,給他講開心的事,使他漸漸對人生不再那麼悲觀。

終於,風雨塵埃落定。李可染重新煥發出了藝術生命,他的山水畫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筆墨意境獨樹一幟,聲譽遠達海內外。

好的愛情,是互相成就。此後,他們一起定下目標,共同努力。在他的影響下,她的書法和丹青也有了很深的造詣,書法作品充滿古韻而又不失現代氣息,被他由衷地稱讚比他本人畫得還好。

山水看遍後,晚年的李可染的藝術創作進入更理想的境界,「胸中丘壑,筆底煙霞」,每一幅畫都不是簡單的風景,而是凝聚著他對祖國的深情。藝術創作又上高峰之後,他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惜上蒼沒有給他更多的時間,1989年冬天,因心臟病突發,一代大師猝然離世。

初相識時,他只是一個渾身是病的教書匠,正是因為有了她的精心陪伴和照料,李可染才有了更寬裕的創作環境和堅持藝術之路的決心。他走了,愛還在繼續,她以八九十歲的高齡不知疲倦地主持出版了李可染的幾十種畫集和書刊,又籌建藝術基金會,並把李可染兩百多幅價格不菲的作品捐贈給了國家。他去世後,她依然住在他們的舊屋裡,嘴裡仍舊「可染、可染」地喊著,彷彿一切都沒有改變。在一聲聲的呼喚中,愛就這樣一直繼續著。

2015年5月,鄒佩珠去世,隨著對李可染的愛一起去了,留給世人無限懷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007 的精彩文章:

官員將僕婦視為救命恩人,可當他看到一匹馬後大呼:我差點被騙了
前涼皇帝勞民傷財,大臣用此方法勸諫,嚇得皇帝毛骨悚然

TAG:淘歷史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