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原標題: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1523年,發生在寧波的爭貢之役堪稱明朝歷史上最知名的事件之一。由於肇事者的日本屬性與後來的倭寇風暴,讓這場積蓄已久的意外都顯得格外刺眼。然而,僅從事件本身的過程而言,明軍戰鬥力的虛弱同樣暴露無疑。


畸形的勘合貿易


明朝建立之初就設立朝貢體系與一批不征國


雖然明初的特使曾在日本被當做元朝間諜處死,但朱元璋在考慮了國力與現實情況後,還是忍痛將日本列入了不征國名單。受到損失的,主要是明朝與日本幕府之間的貿易。但到了撥亂反正的朱棣時期,以朝貢體系為框架的勘合貿易,還是順利展開。


由於日本在大化革新失敗後,就不再能建成中原式的律令制集權國家,所以各方勢力都有可能同大陸發生貿易聯繫。這就給習慣了控制與簡單化處理的明朝,提出了難題。勘合貿易就是基於這種衝突而量身定製的。明朝將貿易憑證,發放給其認可的日本國王,以此為雙方展開定期官營貿易的許可。無論日本內部紛爭如何,只看憑證而不認持有者本身屬性。每次貿易完成,還會換髮下次的憑證。這樣,即便是有人持有過期執照,也不可能被市舶司接待。



寧波成為了專門接待日本的市舶司駐地


於是,在明朝的毫不在意之中,勘合貿易的團隊組合也在百年內發生了結構性變化。起初,室町幕府的將軍一直在貿易船隊中佔據一席之地。一些需要被籠絡的地方大名,也會不定期的獲得份額。甚至還有勢力較大的寺廟,也以自身名義出人出船。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將軍的船隻開始不見蹤影。原本那些與將軍船隻抱團的大名與寺廟船隻,也慢慢銷聲匿跡。包括市舶司在內的明朝當局,並沒有興趣關心其中緣由。自然也不會注意到這個現象背後的日本內政發展邏輯。


另一方面,本著宣揚權威與壓制民間貿易的需要,明朝官方一直對日本使團施以優惠政策。這樣,日本使團的每次訪問明朝,都可以確保貨物有4-5倍的利潤。加上本身有外交人員身份,在寧波和北京兩地的花銷都不用自掏腰包。長此以往,日本使團的規模也就越來越大。明朝方面也不可能不感到沉重的經濟負擔,經常對下次到訪朝貢的人數做出警示。但終究還是架不住利益使然,讓虧本買賣又持續了數十年時間。



參與勘合貿易 成為了日本大名們的生財之道


當然,勘合貿易的很多細枝末節,也反應了許多當時的社會問題。例如日本使團經常人數超標、貢品規模違制,但靠賄賂管理市舶司的太監,總能矇混過關。僅從這個事情,就能看出明朝官場的腐敗。以及皇室破壞朱元璋祖制,大力扶持和任用太監參政。

其次,寧波當地的民間人士,也經常目無王法與日本使節進行私人交易。甚至還有人因不能定期交貨,而將兒子抵債給日本使團做家奴的情況。這對於熱衷於控制和束縛人口的明朝而言,都是非常嚴重的事情。同樣也反應了明朝封閉制度下,吳越地區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壓抑的現實。渴望大陸貿易的日本,同樣不會因為偶爾幾單大買賣而感到需求被滿足。



考古出土的明朝倭刀


最後,日本使團會給明朝帶來很多貢品。但除了土特產外,還包括馬匹和大量的日本刀。對於一個有大量邊界同草原牧區相接的帝國,居然要從多山的島國進口馬匹,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但考慮到地方更小的琉球,都有為明朝提供馬匹,就不能視之為孤立現象。而數量最多的日本刀,則更加諷刺。明朝本身有規模龐大的官營武器生產線,卻還會問日本大量買刀。普通地方軍還能有機會使用,僅有高級將官和錦衣衛才能獲得分配。足見其性能之好,在明人眼裡已經有了巨大的裝逼資本。


分析完以上這些細節,你就不會對之後發生在寧波的事情,感到多麼意外。因為衝突各方的表現,早在之前的百年里就完成了醞釀。只等某個突發事件,來將火藥桶引爆。



日本的政局與力量變化 將影響雙方的舊交流方式


世道變了



1523年 大部分明朝官吏還不知道日本在何處

1523年,也就是嘉靖皇帝繼位的第二年,明朝上下依然在按部就班的遠轉帝國。然而,外部世界的變化還是不可避免的滲透入朝廷苦心維繫的「隔離牆」。


僅在前兩年,設置在廣州的市舶司便遭到了西方做派的葡萄牙人挑戰。在驅逐了屯門島上的武裝商團,並在西草灣伏擊了馬六甲方面的外交船隊後,明朝暫時擋住了來自南洋地區的蝴蝶效應。然而,來自日本的新一批使團,又帶來了遠在東側的政治風暴。



此前兩年 明朝接連同西來的葡萄牙人發生衝突


同為大名的大內家與細川家,分別有3艘船和1艘船抵達寧波。前者是新面孔,卻有上次朝貢結束時辦法的許可證。後者是老熟人,卻只有一份過期的貿易憑證,以及擔任翻譯的明朝人宋素卿。


原來,在1467年的應仁之亂後,原本的享有日本國王之稱的室町幕府已徹底權威掃地。隨著將軍權力的每況愈下,對明朝貿易的權力便被西南靠海的大名所壟斷。控制著名港口博多的細川家,就在這個階段里脫穎而出。但如此誘人的買賣,還是引來了同樣靠海的大內家覬覦。結果,前次返回的細川家船隻,在半島上被豢養海盜的大內家截獲。嶄新的貿易憑證,作為重要戰利品被收繳。等到朝貢時節來臨的1523年,後者派出了300人的使團乘3艘船去往寧波。


不甘心就此喪失大買賣的細川家,雖然也派出了1艘船的使團,尾隨大內家的船隊抵達。儘管他們來的更晚,手續也存在問題,卻有熟悉明朝官場規矩的宋素卿。他在被父親抵債給日本使團後,靠著對家鄉的熟悉而獲得重用。在他的打點下,掌管市舶司的太監決定向驗收細川家的貢品。類似的事情,在兩年前的珠江口也發生多次,並成為葡萄牙人與明朝官方交惡的導火索之一。只能說在當時,金錢的收買已經比官方憑證更為有效。



應仁之亂 讓室町幕府徹底失去了控制權威


感到備受屈辱的大內使團成員,隨後又在歡迎晚宴上被安排到了次於細川家的位置。這種明目張胆的歧視,讓他們覺得怒不可遏。殺死細川家使節,並嚴懲宋素卿就成了他們的唯一選擇。這種野蠻作風,顯然只能來自早期封建集團林立的日本,而在明朝顯得不合時宜。但考慮到大內家此前幾乎沒有涉外經驗,這樣的鬧劇還是在寧波城內上演。

按照當時的規定,使團成員不能攜帶武器朝貢,所有人的防身武器便被暫時存放在固定庫房內。但赤手空拳的大內家成員,還是在市舶司設宴款待使臣的當天動手。他們強行沖入倉庫,拿回了自己的防身武器。接著,一行人直衝宴會所在嘉賓堂,將細川家使節殺害。宋素卿隨即成為第二個重要目標,在市舶司守衛的保護下才得以出逃。而眾多大內家的武夫們,在他身後緊追不捨。



控制日本本島西南的大內家


一發不可收拾



寧波雖然不靠海 但依然是防倭重地


雖然寧波本地有明朝建立的大批防倭部隊,但顯然這場騷動並沒有立刻引起他的反應。於是,大內家的成員又衝出設防的城門,到船隻的泊地尋找罪魁禍首宋素卿。來不及上船的後者,只得在少數人保護下放棄水路,向西北的內陸逃竄。


大內使團的成員,索性將細川家的貿易船燒毀。隨後,除了部分人留下守自己的3艘船外,其餘人繼續追殺那罪大惡極的宋素卿。後者在千鈞一髮之際,經過餘姚躲入了紹興。已經得到通報的紹興,顯然做了防備。大內家的使團成員,知道自己奈何不了城牆,便選擇原路折返。但更大的場面卻剛剛開始。



在火繩槍傳入前 日本水戰主要靠弓箭+接舷

由於地處海岸與內陸的交界處,明朝在寧波設立的寧波衛由多個需要隨時保持戰備的衛所組成。除了寧波城本身的駐防部隊,還有臨山、觀海 、定海和昌國四個衛所,總計兵力達5600人左右。四個衛所分由4個千戶負責,每人統兵1120人。當大內家的暴力使團開始後撤,附近衛所的駐軍便趕來剿滅。但讓人咋舌的是,這些常年以防備倭寇為職責的明朝官軍,竟然被缺乏武裝的使團打的一敗塗地。


雖然日本在中世紀素有武士傳統,但作為使團成員往往不會全副武裝。作為跟班的眾多家奴和海盜,自然也以布衣和最低限度的武裝來保護自己。根據前後不同年代的情況分析,大內家的300人連弓箭都沒有多少,大部分人只是使用簡單的佩刀作為武器。而且弓箭手往往容易被留下來保護船隻,所以負責追擊的主力就是一群缺乏護具的布衣暴徒。但就是這麼一群武裝流氓,竟然數次擊敗趕來收拾他們的明軍。



使團與後來的倭寇一樣 大都是布衣


明朝在沿海地區的部隊中,大力培育弓箭手,以便同時應付陸戰和水戰需要。負責近戰的部隊,也有使用長槍和刀盾的兩種。理論上可以獨立出戰,也能配合使用。軍官因為是世襲武夫,所以有過騎射基礎,可以騎馬作戰。可這樣的合理組合,還是沒能擊敗一群暴走的布衣。


儘管爭貢之役的戰鬥規模都不算大,但明軍軍官的折損率卻高的驚人。作為百戶的胡源戰死,另一名百戶劉思則戰敗被俘。連衛所的指揮袁班,也因為戰鬥不利而被一同抓走。他們全都被作為人質被挾持到了寧波城內。大內使團的成員們就此順利登船,沿著江岸突破沿海的定海衛防禦。明軍再次出動千人規模的官軍趕來圍追堵截,結果在一系列陸上與水上的混戰中,明軍再次吃癟。備倭都指揮劉錦與千戶張捏作為軍官帶頭,雙雙戰死。



明軍不僅反應遲緩 而且戰鬥力極低


最終,已經損失慘重的明軍則根本無力再追,坐看一行人遠去。堪稱鬧劇的爭貢之役,便在明軍的慘敗中結束。大內使團的最大損失,是在回程途中遭遇風暴。其中的1艘船被吹到了朝鮮海岸失事,讓20名倖存者在後來被交給明朝處決。至於逃入紹興的宋素卿,也在稍後被判處死刑。


過去,大部分人回顧這段歷史,都在感嘆明朝與日本的貿易因此中斷,為日後的倭寇大爆發埋下伏筆。但日本與吳越地區的海上貿易,實際上並為受到太大損失。因為就在不遠的舟山雙嶼島,已經成是雙方定期進行走私的交易場所。


有了爭貢之役 才有後來雙嶼島的輝煌


在明朝出於憤怒,直接取消了寧波市舶司後,雙嶼島反而因此更加紅火。大量來自吳越、福建、日本、琉球甚至馬六甲的東西方商人,在這裡創造了盛極一時的遠東自由港。至於倭寇的集中爆發,則是該島被明朝軍隊摧毀後才發生的事情。


此外,很少有人注意到,明朝官軍在爭貢之役中的災難性表現。作為重點布防的一個涉外地區,5000多人的駐軍竟然奈何不了300人的武裝流氓。不僅在事件爆發之初就反應遲緩,在之後的各種遭遇中又屢次折戟沉沙。帶隊軍官不是被俘就是被殺,毫無正規軍對武裝流氓所應有的優勢。



明朝軍隊的戰鬥力 在類似的衝突中屢屢曝光

事已至此,足以說明朱元璋當年建立的衛所制度,已經徹底失去了作用。明朝在之戰的各類戰爭中,被迫全部使用額外的募兵部隊作戰。在永遠感覺兵力不足之餘,也烙下了財政方面的更大負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炮歷史 的精彩文章:

入關前的猶豫:皇太極和平之夢的破碎
卡利尼庫姆之戰:拜占庭名將貝利薩留的慘敗

TAG:冷炮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