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代的巡撫、總督執掌一省或數省,可為何說他們不是地方官?

明代的巡撫、總督執掌一省或數省,可為何說他們不是地方官?

清代的巡撫、總督是地方最高長官,職掌一省或數省的軍政事務,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兩字。也就是說,巡撫、總督在清代的性質始終是被定義為「地方官」的,這也是它和明代巡撫、總督最顯著的區別之一。

明代的巡撫、總督執掌一省或數省,可為何說他們不是地方官?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自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後,在地方設立了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行政、司法、軍事。它們三個系統各自獨立,難以形成與中央抗衡的力量,但同時地方的穩定是以犧牲行政效率為代價的。地方上因缺乏一個強有力的權威,遇事各個系統之間難以協調,容易造成互相推諉,拖延不決。這是廢中書省後明代省制的一大缺陷。

為解決這一問題,經過長期的嘗試和發展,逐漸形成了總督、巡撫制度。「巡撫」這一名稱的出現,始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巡撫陝西。但當時主要是派太子巡視陝西,與此後的巡撫並無任何關係。

真正意義上的巡撫是從永樂十九年(1421年)派遣尚書蹇義等二十六個朝廷大臣巡視天下,安撫軍民開始的。這一時期中央不定期地派朝廷大員巡察地方,所派之人有尚書、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巡視完畢後即復命。

明代的巡撫、總督執掌一省或數省,可為何說他們不是地方官?

《明史·宣宗本紀》記載:「洪熙元年(1425年)八月,大理寺卿胡概、參政葉春巡撫南京、浙江。設巡撫自此始。「這裡說的實際上是巡撫久駐地方的開始,不久各省便普遍設置。除了在全國十三個省設置外,在一些軍事要衝或事務繁雜、易生事端的地帶也有設置。

巡撫的職責主要是巡視地方、撫安軍民、考察官吏、提督軍務。早期時提督軍務和贊理軍務職責較重,中期以後巡撫職職權已經十分廣泛,涉及到地方政治的方方面面。巡撫在溝通中央與地方、加強地方行政效能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因此巡撫的制度化進程較快,制度化程度也較高。

總督的形成晚於巡撫,與巡撫制度存在一定聯繫。總督又有「總理」、「總制」等名目。總督的地位高於巡撫,事權更重,與巡撫普遍參與地方各項行政事務不同,總督職能的專指行較強,或專管某一方面事務,或具有濃厚的軍事色彩。其轄區不限於省,根據所任職掌的需要,或專註於一兩個戰略要地,或跨越數省。

明代的巡撫、總督執掌一省或數省,可為何說他們不是地方官?

總督可分為專務總督和地方總督兩類。專務總督出現於宣德年間,有總督稅糧、總督漕運、總督河道等名目,以所轄事務為主,輔以提督軍務。地方總督則軍事色彩強烈,一般設于軍事要衝、邊地或發生動亂之處,以利於調動各方力量協同行動。

地方總督出現於正統六年(1441年),時西南麓川之役,朝廷以兵部尚書王驥總督軍務,此為總督之始設。這時的地方總督尚屬臨時派遣,事畢還朝,還未成為定製。《明史·職官志》中記載有地方總督14處,均設於景泰之後。

嘉靖朝是總督設置制度化的重要時期,一些地方的總督在此期間變成常設差遣。如薊遼、宣大、陝西三邊、兩廣等。天啟、崇禎時,國事艱難,遍地烽火,廣設總督,總督的權力和管轄範圍也越來越大,轄區有的達五省、七省之多,名稱有經略、督師、總理等名目。

明代的巡撫、總督執掌一省或數省,可為何說他們不是地方官?

巡撫設置之初每年有回京議事的之例,中期以後漸漸停止。整體來說,巡撫的地方化程度要比總督要大得多,一是轄區較為固定,且與原有省級行政區基本吻合;其次巡撫已廣泛參與各地方行政事務的管理。總督由於專門化色彩較濃,轄區和設置都缺乏穩定性,因而向地方官轉化需要更長的過程。

明後期,雖然巡撫、總督已具有地方官的某些特徵,但在制度上,他們仍然是中央官,是一種差遣。《明史·職官志》中就將督撫列入中央都察院系統內。在官員考察中,督撫參加的也是京察,而不是大計(地方官考核)。

明代的巡撫、總督執掌一省或數省,可為何說他們不是地方官?

另外,督撫雖然在地方駐守,但卻只有中央官出差的關防,而沒有地方官的印信。督撫的設置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三司體制的不足,在地方分權的情況下,督撫相對集中的權力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和應變能力,同時作為一種差遣官,又便於中央的控制。直到清代,督撫才徹底完成了地方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古代以少勝多的戰例很多,但努爾哈赤更離譜,以4人大敗800精銳
一對夫婦因太窮死後被草草安葬,幾十年後,他們的墳地成了皇陵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