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歐洲及時挖坑,英國民主是用來玩的嗎?

歐洲及時挖坑,英國民主是用來玩的嗎?

原標題:歐洲及時挖坑,英國民主是用來玩的嗎?


當特蕾莎.梅首相政治生涯面臨最大風險的時候,歐盟笑呵呵地給她背後捅了一刀,出手時機之精準,角度之刁鑽都堪稱一流。


歐洲法院今天裁定,英國可以單方面取消脫歐程序。這意味著英國在不用經過歐盟成員國同意的情況下就能夠重返歐盟,就當什麼也沒發生過。


這個判決似乎充滿了善意,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高貴冷艷的大不列顛,如果你回心轉意,隨時回來,不會有任何障礙,更不需要重新談判,只要你回來。

但英國內閣早就擺明態度: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


大英帝國一輩子給別人玩陰,這次歐盟玩得更陰,首相如同吃了一隻蒼蠅,你說它干涉英國內政吧,人家只是歐州法院的條款解釋,你說它沒有干涉內政吧,但馬上會影響到脫歐協議投票。



明天,英國議會將對首相和歐盟達成的協議草案進行投票,今天,歐洲法院通過裁定,真是無巧不成書。


對於歐洲政治小白來說,情況複雜到看不明白,更不要說我們。


簡單說一下這件事陰謀和圈套:


10月中旬,英國內閣批准了協議草案,11月25日,特蕾莎.梅終於與歐盟達成協議,並不再進行修改。


26日,特蕾莎.梅向議會宣稱:我迫不及待地希望在12月11日提交議會投票決定,這是一份對英國民眾最有利的協議。


經過五天辯論,明天就是投票日,對特蕾莎.梅來說,情況非常不利,除了自己陣營有一百多名保守黨議員反對外,在野黨更是要決心攔下這份協議。


上午英國外交副大臣鄧肯呼籲大家支持這份協議,否則,英國會陷入混亂,相忍為國,要以大局為重哈。

特蕾莎.梅將自己政治前途押上去賭了一把,她肯定算計過投票結果,覺得可以冒險。


每個人都知道,如果議會否決協議草案,英國只能硬脫歐(無協議),將面臨經濟陣痛,或說至暗時刻。因為沒有退路了,歐盟又不是妓院,想走就走,想進就進。


別無選擇情況下,議員們,你們是希望英國少一些傷痛離開?還是要雪上加霜?


說特蕾莎.梅要挾也好,無奈也罷,畢竟,這份協議能從布魯塞爾帶回來,本來就不易。


歐盟的陰險在於,在投票前一天,跟英國說:有另一個選擇,回來,沒事。


歐盟挺不要臉的,這給明天投票大大增加了反對票,一些原以為沒有退路的議員,會重新考慮。


如果協議通不過,只有兩種選擇:回到歐盟或硬脫歐。


對內閣來說是災難性的,協議通不過,下議院馬上發起對首相不信任提案,導致內閣垮台,特蕾莎.梅只能辭職,工黨的科爾賓很有可能上台,就算首相不辭職,保守黨內部大佬也會逼宮。


剛剛,特蕾莎.梅宣布,臨時推遲議會對脫歐協議的投票,時間待定。


儘管她在之前說過迫不及待地希望進行投票,現在就當沒說過了。首相嘛,有的話別太當真。

既然歐盟出損招,她的推遲投票也是一種策略。


然而,再拖也拖不過明年三月,脫歐變成了英國最大的政治難題。留歐派發動輿論,呼籲重新公投,脫歐派上街遊行支持首相。


特蕾莎.梅早就明確拒絕「二次公投」的可能,9月1日,她還在《每日電訊報》發表署名文章,闡述這一觀點,如果進行「二次公投」將是對民主的嚴重背叛。


民主程序是正義的,是神聖的,許多網文也在讚美公投的「不可逆性」,無論前路是風是雨,英國把民主精神傳遞給了全世界。


2016年6月23日上午7點開始公投,結果是52%VS48%,挺脫歐的獲勝。


民主勝利了,那就按民主結果來做吧。


可是發現脫歐是如此艱難時,有人呼籲「二次公投」,他們不說自己耍無賴,更不說缺乏民主精神,而是要再民主一次。


民主的錯誤用民主來糾正,你打算第三次公投?第N次公投?因為任何結果出來,另一些人就會要求再投。


我是有點同情特蕾莎.梅的,屎盆子不是她端出來,是卡梅倫整的,賭一把,輸了,拍拍屁股走了。


特蕾莎.梅上來就必須面對德國和法國的雙重壓力,上個月從比利時帶回來的協議草案,談得很難難,最大問題是北愛爾蘭,兩種選擇:

一,歐盟要求北愛繼續保持歐盟共同關稅框架,它與愛爾蘭不能有「硬邊境」。


但北愛是英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份,英國脫歐,肯定要恢復邊境檢查和設立海關,這是主權,怎麼談判?所以無解。


二,如果歐盟一定要北愛不能存在「硬邊境」,那麼英國提出讓整個英國留在同盟關稅之內。


歐盟不可能同意,英國太雞賊,你只要好處,不承擔義務?再加國內脫歐派也不允許這樣不明不白的脫歐。


因此,布魯塞爾談判時,特蕾莎.梅希望「擱置爭議」,拿掉北愛問題,歐盟同意,這才有了協議草案。



協議草案帶回國內,卻成了政治鬥爭的工具,有的在野黨屁股是坐在歐盟一邊的,否則,歐州法院這一刀怎麼插得如此精準?


從歷史看,英國加入歐盟(歐共體)就是個問題,也是公投通過。


根據傳統政治理念,丘吉爾他們認為大英帝國與歐洲大陸及美國,亞洲是一個平等體系,日不落帝國加入歐共體,要喪失一部份主權。歐洲多大?帝國多大?


1957年,保守黨勝利後,麥克米倫出任首相,他被稱為「小粉紅」,有點社會主義思想,雖然他不是工黨的。

麥克米倫把解決國內諸多難題的辦法寄希望於加入歐盟,他認為就是洗個冷水澡,起初會失去利益(給歐洲農業補貼),但英國會更健康。


法國在歐洲大陸最拉風,德國(西德)只是半個,戴高樂將軍認為英國申請加入歐盟是惡意滿滿,跟特洛伊木馬一樣,它進來,除了挑撥離間,不會有什麼好事。


1963年戴高樂一票否決了英國入歐申請,麥克米倫歐洲夢徹底破滅。



6月陸軍大臣普羅富莫緋聞爆發,他的小情人是蘇聯間諜控制的,10月麥克米倫下台,但保守黨大佬希思和麥克勞德還是支持麥克米倫的入歐計劃的。


麥克米倫被戴高樂反感真正的原因是他過於親美,1962年底他跟肯尼迪達成《拿騷協議》,同意美國向英國潛艇提供核導彈,所以,只要戴高樂在位,英國別想進入歐盟。


說點題外話, 麥克米倫在那個年代能上台,因為他的老婆身世顯赫,她老爸是第9代德文郡公爵,加拿大總督卡文迪什。


麥克米倫1919年時是總督的副官,總督看他忠厚老實,家世清白,就讓女兒桃樂絲下嫁於他。



桃樂絲(也稱多蘿西)可是皇親國戚,金枝玉葉,情人起碼有一個加強連。那領導讓他娶,對他來說,也是飛黃騰達的機會,所以選擇原諒咯。

問題是桃樂絲婚姻依然放浪,情人有政界的,商界的,文藝界的,英國人相信他們家的老四(小女兒)的父親不是麥克米倫,但兩口子還是走完了一輩子。


麥克米倫在一片大草原中,終於走上了英國首相的寶座。


1970年,保守黨捲土重來,希思成為了首相,1975年加入了歐盟,公投支持率是67%。這對英國來說利弊皆有,最大傷害是政壇上永遠分成了兩派:反歐和融歐。


英國脫歐真正動機:


一,主權喪失不少(連財政預算都要被審核),政治迴旋餘地越來越小,德國崛起太快。


二,1975年時機不對,正是石油危機時刻,英國幫歐洲買了不少單,農業大國法國等國佔了便宜,英國本身沒得到多少實惠。


三,中國等新興經濟體興起後,再跟著歐洲後面跟中國交易,無法發揮英國自己的工業和金融優勢。


是否留在歐盟?應當由經驗豐富的政治人物和專業人士去決定。


所謂公投這種「民主」方式,其實是在推卸責任。


說個最現實的問題,等待議會投票的協議草案有五百多頁,而且是農林水產等專業問題。

哪個英國老百姓會有興趣看完這些條款?有幾個懂全部專業?現在又想將決定權交給民眾。


上次公投結束,脫歐成功,大家就是憑感覺,甚至憑投票當天的心情來決定的。第二天才出來問:感覺很酷,但歐盟是什麼?


特蕾莎.梅這份協議,在脫歐派眼中讓步過大,在留歐派眼中是脫歐手段。


想兩頭討好,結果兩頭得罪。


拖,就意味著政治交易,誰也不知道最終會怎麼樣?



二次公投,其實是反民主的行為,但又能如何?體制問題。

玩弄民主的人,最終會被民主玩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後沙月光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卡達退群,一個古怪的組織正在慢慢死去
發生了什麼?烏克蘭對俄羅斯全面備戰

TAG:後沙月光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