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子滄桑巨變!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 60 周年慶典南寧舉行
編輯:向光
迎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 南寧發展日新月異。圖片拍於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圖片來自中新社 彭寰攝)
今年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12月1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在南寧舉行。
作為中國外交部舉辦的第二場省區市全球推介活動,早在2016年5月27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就曾向各國駐華使節和媒體記者大力推介廣西壯族自治區。
王毅表示,廣西自古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今天仍然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憑藉中國—東盟博覽會這一平台,廣西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已成為中國西南邊陲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丨紅色熱土,滄桑巨變
靖西市安德鎮中心小學壯族學生在排練節目(11月28日攝)。近年來,廣西靖西市安德鎮中心小學積極開展壯族山歌進校園活動,組建小學生山歌隊,傳承壯族傳統文化遺產。(圖片來自新華社)
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群等中國老一輩革命家領導百色起義,宣告紅七軍誕生;
1949年12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將紅旗插上鎮南關,廣西全境解放;
60年前,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翻開了廣西歷史發展新篇章,為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再添生動實踐。
上圖是十年前那坡縣邊境零公里線上甲柳村上保屯苗族群眾的茅草房(2008年11月4日攝)。下圖是無人機拍攝的那坡縣邊境零公里線上甲柳村上保屯苗族群眾的樓房(2018年6月7日攝)。(圖片來自新華社)
廣西集「老、少、邊、山、庫」於一身,從一窮二白到百業興旺,從封閉落後到開放前沿……經過60年奮鬥,廣西形成了經濟跨越發展,進入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2017年,廣西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958年的832倍。
丨北侖河跨國大橋:見證廣西「絲路」新樞紐
中越陸地邊境線上最繁忙的口岸——連接中國東興與越南芒街的北侖河友誼大橋。(圖片來自中新社 翟李強攝)
廣西東興市與越南芒街市僅一河之隔,是中國唯一與東盟國家海陸相連的邊境口岸城市。
廣西東興市口岸辦秘書股股長陳曉是位老東興,她在口岸辦工作多年,見證了東興這個中國南大門對外開放的變遷。陳曉介紹,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同年,國務院批准東興口岸對外開放,其對應口岸是越南芒街口岸,連接中越兩國口岸的北侖河大橋成為架通廣西開放之路重要通道之一。
「北侖河是中越兩國的界河。」陳曉說,「一直以來,北侖河大橋是兩地人員與物資運輸的主要通道。」
11月15日,橫跨在中越界河——北侖河河面上的中越友誼大橋上人流如織,一派繁忙。(圖片來自中新社 翟李強攝)
近年來,隨著防城港邊境旅遊試驗區、東興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的加快建立,東興口岸的區位優勢越發凸顯,出入境旅客流量持續快速攀升。截至11月6日,廣西公安邊防總隊東興邊檢站2018年檢查出入境人員突破100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比去年同期增長23.32%。
廣西邊防總隊東興邊檢官兵驗放旅客。(圖片來自中新社 張鵬攝)
廣西東興市武姓邊民稱,以前口岸面積比較小,自助通道也不是很多,很多人出入境需要排隊,出入境最快也要花10分鐘左右,現在他們拿邊民證直接走自助通道,10秒左右就可以出境,非常方便快捷。
繁忙的東興互市貿易區碼頭。(圖片來自中新社 翟李強攝)
東興貿易歷史長達400多年,是中國唯一兼有陸路、水路、海路與東南亞通商的口岸。原是路網末稍的廣西,現如今海陸空全方位與東盟國家對接,對外開放的立體交通網路逐漸形成。2017年11月28日,首趟中歐班列(中國南寧—越南河內)跨境集裝箱班列開行。該班列是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的重點發展項目之一。
2017年11月28日,中歐班列(中國南寧—越南河內)跨境集裝箱直通運輸班列在廣西南寧首發。(圖片來自中新社 莫育傑攝)
動車行駛在廣西南寧市賓陽縣的田野上(8月2日無人機拍攝)。(圖片來自新華社)
據統計,中越跨境班列開行一年來,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集裝箱公司等共組織開行班列58列,其中出境23列,入境35列,基本實現每周1列的常態化開行。
丨螺螄粉從路邊攤到「闖」歐美,廣西小食品演繹變革「傳奇」
「兩張木凳上,架起一塊木板,加上一口煤爐,最初的螺螄粉攤簡陋無比,但人們圍著矮凳矮桌卻可以大快朵頤。」60歲的柳州市螺狀元食品有限公司(簡稱「螺狀元」)董事長賈德法說,自己吃了大半輩子螺螄粉,沒想到臨到要退休的年紀辦起工廠,如今螺螄粉實現工業化生產,幾十年間發生巨大改變。
11月11日,廣西柳州螺螄粉產業園裡的工人在包裝螺螄粉。(圖片來自中新社 朱柳融/攝)
技術的突破催生了預包裝(袋裝)螺螄粉的市場。加上「互聯網+」的推動,螺螄粉迅速成為阿里巴巴米粉特產類銷售量排名第一的「網紅」小吃。2018年中國「雙十一」購物狂歡節,袋裝螺螄粉銷量單日達2000萬袋,是平日的20倍。
11月11日,在廣西柳州市的一個袋裝螺螄粉企業的工廠內,一名工人正在為堆成小山的螺螄粉包裹貼上快遞單。該公司在「雙十一」第一個小時銷量達10萬單。(圖片來自中新社 王以照攝)
看到商機,螺狀元等不少企業投入到生產袋裝螺螄粉中。2015年6月螺狀元正式投產,不到兩年,便成為柳州市首家螺螄粉自營出口企業。2017年1月,5萬包袋裝螺螄粉拿到「護照」,進入美國市場。
11月11日,廣西柳州螺螄粉產業園裡的工人在包裝螺螄粉。(圖片來自中新社記者 朱柳融攝)
賈德法介紹,該公司2017年出口至美國的螺螄粉達35萬袋,2018年1至10月,出口螺螄粉超20萬袋,美國、德國佔比60%。去年,公司還在紐約開了兩家螺螄粉實體店。
不只是螺螄粉,桂林米粉也正在向產業化的方向邁進。2018年9月,2.68噸的桂林米粉出口加拿大,實現首次出口。
丨昔日歸僑安置地,今成中國—東盟合作新名片
廣西是中國華僑農林場面積最大的省份,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曾先後設置22個華僑農場,共安置來自印尼、越南、泰國等10多個國家的歸僑20萬多人。
武鳴華僑農場,為國內最大的華僑農場,也是廣西安置東南亞歸僑數量最多的華僑農場。2004年,廣西以中國—東盟博覽會落戶南寧為契機,農場成功轉型為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
「僑場這些年發生的變化真是翻天覆地,到處高樓林立,現代化工廠密布,父老鄉親們安居祥和,一派欣欣向榮景象,一點過去農村的影子都看不見了!」離開廣西武鳴華僑農場近50年後,印尼歸僑李錦開再次回到曾經揮灑青春熱血的僑場,巨大變化令他驚嘆。
「以前這一片都是泥房子、泥路,用電還經常斷,現在變化太大了,沒想到馬路修得這麼寬闊,樓房蓋得這麼漂亮,還有這麼多現代化的工業企業在這投資興業。」印尼歸僑勞華強回到曾經奮鬥了25年的僑場。
「當年的武僑人怎麼也不會想到,曾經的僑場會變成如今的都市,成為現代化的工業基地,歸僑僑眷們都可以住上氣派的樓房。」李錦開說,僑場的發展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增強了海外遊子在外奮鬥的信心。
近20年來,僑場已從原來偏僻落後的農村,一躍成為國家級開發區,以驚人的速度快速崛起,吸引了包括印尼金光、泰國正大、美國波爾等世界500強巨頭在內的270多家公司落戶,逐漸形成特色鮮明的食品加工、生物醫藥、機械製造三大優勢產業發展格局,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面向東盟開放開發的現代化工業基地」。
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即武鳴華僑農場)的僑眷磨玉華開設的印尼糕點店內,工人正在製作印尼糕點。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提供的信息顯示,在該經濟區,印尼糕點已逐漸演變成食品產業,目前經濟區內已有10個歸僑家庭製作印尼糕點對外銷售。(圖片來自中新社 蔣雪林攝)
在長達數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武鳴僑場的歸僑們沒有丟掉自己原先生活的本色,保留了異域的飲食文化,這些文化至今已成為僑場最具特色的招牌。印尼千層糕、越南雞肉粉和春卷,隨著人氣的增長,骨子裡就有市場經濟意識的歸僑僑眷們紛紛發揮專長,開店營業,增收致富。
參考資料:
中新社,2018年12月5日,《東南亞美食模具見證廣西歸僑生活變遷》
中新社,2018年12月3日,《廣西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重要交匯點作用凸顯》
中新社,2018年11月20日,《螺螄粉從路邊攤到「闖」歐美 廣西小食品演繹變革「傳奇」》
中新社,2018年11月13日,《北侖河跨國大橋:見證廣西「絲路」新樞紐》
中新社,2018年11月6日,《中越邊境廣西東興口岸出入境人數突破1000萬人次》
中新社,2016年11月27日,《昔日歸僑安置地今成中國—東盟合作新名片》
中新社,2016年5月27日,《中國外交部向全球推介廣西》
中新社,2014年7月8日,《廣西武鳴僑場變「面向東盟工業基地」》
中新社,2014年2月1日,《廣西華僑農場「變形記」:從農耕到工業化》
※對中國人在菲務工問題,杜特爾特總統發話!
※周漢民:一帶一路的未來是「眾樂樂」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