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孔子的故事 | 孔子絕糧(第13期)

孔子的故事 | 孔子絕糧(第13期)

原標題:孔子的故事 | 孔子絕糧(第13期)


李長之(1910—1978),季羨林的同鄉、小學同學、清華大學時期同學,「清華四劍客」之一,中國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系,兩年後轉哲學系,師從張東蓀、金岳霖和馮友蘭。建國後一直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在中國文壇和國際漢學界頗有影響,包括《孔子的故事》在內的諸多著作先後被譯為外文出版。


本文選自李長之


《孔子的故事》第二十一節


孔子去楚國的路上

公元前489年,吳國大舉攻陳,楚國助陳進行反攻,陳國陷於混亂狀態。楚國的軍隊由楚昭王親自率領著,駐紮在陳國東北部的城父(現在安徽亳縣)地方,這樣就阻截住吳軍的進攻。但這時楚昭王病了。


逢巧天上有一簇紅雲,像一群五顏六色的鳥一樣,夾著太陽飄去。楚昭王派人問周的太史(管歷史、天文的官)這是什麼兆頭,周太史說,這預兆對楚昭王是不吉利的;但又說可以移在將相身上。楚昭王的將相便紛紛向神祈禱,希望能代替楚王承受不幸。但楚昭王說:「這不成。將相是我的手足,如何可以代我受禍呢?」他沒有答應。於是又叫卜者卜了一卦,卦象上說楚王的病是由於沒祭河神而惹起的。有些官員便請楚王去祭一祭河神。可是楚昭王也不以為然,他說:「我們祖傳的疆域是在長江漢水一帶。黃河不在我們境內,我是得罪不著河神的。


孔子聽說楚昭王這樣,很佩服楚昭王的開明。孔子想,陳國既然在混亂中,就不如到楚國去。正好楚昭王也希望孔子能到楚國去,並曾派人來迎接。於是孔子決定上楚國去走一趟。


從陳國到楚國,中間要經過一些吳、楚兩國所爭奪著的小國,其中之一是蔡國。蔡國國都原在現在河南東南部的新蔡縣境,但在吳楚爭奪過程中,曾一度因傾向吳國而遷到州來(現在安徽鳳台縣),這時一部分蔡國人民卻又被楚國遷到負函(現在河南信陽縣)。孔子要從陳國到楚國去,就必須經過負函。負函在名義上也算屬於蔡國。


從宛丘到負函這一段路上,正是吳楚交兵的地帶。有一天,孔子被亂兵圍住,帶的糧食也吃光了。跟從的弟子們又餓又累,有些人已經病倒了。


但是孔子還照常給弟子們講學,照常彈琴、唱歌。



孔子的自我安慰


子路首先沉不住氣,撅著嘴,問孔子道:「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也遭難么?」


孔子說:「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並非不遭難,但是能夠遭了難也不動搖。沒有道德沒有學問的人一遇困難卻會變節。」

但是弟子們越來越不安定了,孔子便把子路叫來問道:「古時候的一首詩歌上說:


又不是老虎,


又不是犀牛,


徘徊在曠野,


是什麼因由?


是不是我們講的道理不對了?不然,我們何以會困在這裡呢?」


子路說:「恐怕是我們的仁德不夠,人們才不相信我們;恐怕是我們的智慧不夠,人們才不能實行我們的主張吧。」


孔子叫著子路的名字說:「由呵,假如有仁德就會使人相信,為什麼伯夷叔齊會餓死呢?假如有智慧就可以行得通,為什麼比乾的心會被人家剜掉呢?」


子路退出,子貢進來見孔子。孔子又問道:「古時候的一首詩歌上說:


又不是老虎,

又不是犀牛,


徘徊在曠野,


是什麼因由?


是不是我們講的道理不對了?不然,我們何以會困在這裡呢?」


子貢說:「老師的理想太高了,所以到處不能相容。老師是不是可以把理想降低一些?」


孔子說:「賜呵,一個好的農夫能夠好好地拼種,但是不一定有很好的收成;一個好的工匠能做出很巧妙的東西,但是不一定正趕上人家的需要;一個想有作為的人有他自己的主張,他能夠把主張有條有理地發表出來,但是人家不一定就會接受。你現在不努力充實你自己,卻斤斤計較別人能不能接受,你的志氣未免太小了!」


子貢退出,顏淵進來見孔子。孔子仍舊問道:「古時候的一首詩歌上說:


又不是老虎,


又不是犀牛,


徘徊在曠野,

是什麼因由?


是不是我們講的道理不對了?不然,我們何以會困在這裡呢?」


顏淵說:「老師的理想很高,所以到處不能相容。可是,老師還是可以努力爭取實現這種理想的。人家不能相容,有什麼關係?人家不能相容,才能考驗出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的涵養工夫。拿不出好的主張來,在我們是可恥的;有了好的主張而沒有人實現,這是各國當權者的羞恥。人家不能相容,有什麼關係?人家不能相容,才能考驗出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的涵養工夫。


孔子聽了,很歡喜,笑道:「就是這個話呵。姓顏的小夥子,如果你有了錢,我願意給你管賬吶!」


孔子的話其實是自我陶醉,自己安慰自己,顏淵的話不過是迎合孔子的心理。孔子一面拿顏淵的話來安慰大家,一面派子貢和楚軍交涉好,於是孔子等在楚軍保護下到達了負函。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排版:郭磊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羨林國學講堂 的精彩文章:

孔子的故事 | 孔子六十耳順:離衛,過宋,到陳(第12期)
孔子的故事 | 仍然回到衛國——不偷快的三年(第11期)

TAG:季羨林國學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