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廣西:投1132億實施「雙千計劃」 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提標擴面」

廣西:投1132億實施「雙千計劃」 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提標擴面」

投1132億實施「雙千計劃」 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提標擴面」


廣西:民族地區教育提速提質

廣西:投1132億實施「雙千計劃」 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提標擴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琅琅書聲從嶄新的教學樓傳出,教室里多媒體設備一應俱全,孩子們在塑膠運動場上快樂奔跑,學校里還建起了鄉村學校少年宮。日前,記者來到廣西田東縣祥周鎮布兵小學。「以前的布兵小學,學生在破舊瓦房裡上課,一根粉筆一塊黑板就是全部教具。」說起學校的變化,校長農益國心底有說不出的高興。

那文小學的變化,是近年來廣西各級各類教育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一個縮影。

從木閣樓、泥瓦房到嶄新的教學樓,鄉村教師留得住、教得好,越來越多壯山瑤鄉的孩子,通過讀書改變命運。自治區成立6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堅持把發展教育作為推動富民興桂的重要先手棋,補齊發展短板,強化質量特色,推動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提速提質。

廣西是我國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擁有壯、漢、瑤、侗等12個世居民族,民族文化豐富多樣。作為經濟欠發達省份,廣西教育的家底與經濟基礎一樣,底子薄、起點低。國家啟動「兩基」攻堅計劃後,各地學校硬體條件得到改善,「有學上」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上好學」問題依然突出。

千等萬等,教育發展不能等!自治區黨委、政府主動作為,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優先保障教育財政支出。2014年廣西實施「雙千計劃」,投入資金1132億元,新建學校1205所,改擴建學校超萬所。啟動實施廣西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將投入730億元實施教育提升「八大工程」,自治區本級財政拿出近100億元對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學校和教師隊伍建設進行獎補。

「教育的事優先辦、重點辦」。為補短板強弱項、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廣西著力在擴資源、提質量上下功夫:

——在學前教育階段,實施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工程,加大公辦幼兒園建設力度,增加普惠性幼兒園佔比,重點支持民族鄉、貧困鄉鎮和人口大鎮新建公辦園,實現鄉鎮公辦中心園全覆蓋;

——在義務教育階段,實施義務教育萬校標準化建設,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加快教育信息化,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保障開齊開足開好課程,保證每個孩子就近接受有質量的教育;

——在高中教育階段,開展普通高中百校建設大會戰,新建一批民族高中,支持民族自治縣示範性普通高中建設,統籌普通高中和中職教育協調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發揮國家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作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示範性職業教育集團建設,辦好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職業教育基地,建設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高水平職業院校;

——統籌全區高校設置和布局,優化學科專業設置,提升「雙一流」建設水平,重點建設50個左右全國一流學科和150個左右本科優質特色專業,為民族地區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

廣西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與2013年相比,2017年全區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82.7%,增長16.7個百分點;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增長4個百分點,實現了預定目標;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88.5%,增長10.5個百分點,實現了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目標;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5.9%,增長10.9個百分點。

好教育需要好教師。近年來,廣西著力深化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深入實施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和壯漢雙語教師定向培養計劃,切實落實「特崗教師」計劃,優先補足配齊民族地區鄉村學校教師和緊缺學科教師;建立縣域內義務教育教師定期交流機制,完善城鎮優質師資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制度,引導更多城鎮中小學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加快構建自治區、市、縣、學校四級培訓體系,大力推進鄉村教師5年360學時全員培訓;規範教師編製管理,盤活事業編製存量,將其他系統改革調整出來的編製優先保障教育發展需要。

與此同時,廣西積極推動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提標擴面」:增核教師獎勵性績效工資,落實艱苦邊遠地區津貼、鄉鎮工作補貼等政策,加快推進鄉村教師周轉宿舍和教師小區建設,職稱評定和各類培訓向偏遠學校傾斜,為鄉村教師每兩年安排一次健康體檢……這些舉措,有力提升了廣大鄉村教師的獲得感、幸福感。

「以前,老師們想方設法往縣城學校調,現在則是想方設法往農村學校調。」平果縣果化鎮中心學校校長唐劍笑著告訴記者,現在鄉村教師的收入比城裡教師一年要多一兩萬元,他自己一年收入有10多萬元。

在大山深處,貧困曾是許多孩子求學路上最大的「攔路虎」。廣西堅持教育精準扶貧,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堅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鎖定貧困縣、貧困村和貧困人口,深入實施教育幫扶計劃,統籌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邊境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傾斜,建好山村學校、國門學校、民族學校,切實改變當地教育薄弱狀況。

同時,自治區建立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程覆蓋、無縫銜接」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實施貧困地區定向招生計劃,組建普通高中和職業教育圓夢班,為貧困學生接受優質教育開闢綠色通道。深入實施貧困學生就業創業計劃,實現中職、高校貧困畢業生就業創業幫扶全覆蓋。這些舉措,有力保障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上學、上好學、能就業」。

與東盟10國陸海相鄰,是廣西獨特的區位優勢。近年來,自治區堅持擴大開放,打造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平台,辦好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展暨論壇,建好中國—東盟教育培訓和研究智庫基地,舉辦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年等活動,促進文化融通、民心相通。辦好「留學廣西」國際教育展,大力實施職業教育「協同企業走出去計劃」,擴大廣西教育國際影響力。本報記者 張晨 劉亦凡 歐金昌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11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家園校捆綁 為科學銜接搭橋
在遊戲中給幼兒音樂啟蒙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