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戰時追憶

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戰時追憶

原標題: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戰時追憶


  第一次給王義興老人打電話,他一直吼著「大點聲,我聽不太清」,加之他前言不搭後語地回答,一位佝僂、迷糊、步履不穩的老者形象就漸漸浮現在腦海中,以至於見到他精神矍鑠地站在風中時,而不敢確認他就是電話里的老人。今年已86歲高齡的王義興當年參加了抗美援朝,對於這場戰爭,王老記憶猶新。


趴在冰面前行到朝鮮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的序幕。那時,王義興還在第12軍警衛連當警衛。1951年2月,他成為第二批志願軍中的一員奔赴前線。因為道路被封鎖,裝備落後簡陋,幾乎所有志願軍都是在黑夜中前行,一步步走到朝鮮。

據王義興講,那時,由於沒有掌握制空權,敵軍的飛機總在上空盤旋,不時丟下照明彈,將四周照得像白天一樣。2月的鴨綠江已經結冰,走在冰面上,寒氣逼人,可為了不被敵人發現,戰士們不得不披著白色的床單,一動不動地緊貼在冰面上。寒氣肆無忌憚地侵蝕著王義興的每一寸肌膚,被體溫融化的冰一層層地浸濕衣服,但他仍一動不動。等到照明彈完全熄滅後,大家才起身繼續前行,因為長時間趴在冰面上,很多人都凍得全身麻木。


軍功章記載硝煙瀰漫

「打仗的時候沒空想家,只想保衛祖國。」王義興講到,所有志願軍都為了勝利而拚命。一天夜裡,他正奔走在送緊急作戰信件的路上,一架敵機突然轟鳴而來,他立即趴在地面上一動不動,槍彈「噼里啪啦」地落在他身體的兩側。直到敵機飛走,他起身時才發現手、腿、腳都扎入了彈片,為了不耽誤送信,他咬著牙忍痛將彈片拔出,從隨身攜帶的醫藥包中找出繃帶簡單包紮後,又繼續趕往目的地。

平時,王義興就在山頭站崗放哨,一旦發現敵機就對著山下公路上的汽車鳴槍發信號,讓大家立即熄滅車燈,進入戒備。這天,敵機的炮彈炸燃了山腳下的一座茅草屋,他想起茅草屋裡還有兩位老人,就立刻向山下跑去,衝進正在燃燒的茅草屋內,屋裡的熱浪熏得他眼睛無法睜開,他努力眯著眼,想找到兩位老人的身影,卻發現到處是濃煙,什麼也看不見,他只能一點一點地摸索著,最終將兩位老人拖出了火場。出來後,他才看到兩位老人的頭髮全被燒焦,不停地對他講朝鮮語,雖然聽不懂,但能從老人的眼神和緊拽的雙手中感受到他們的感激。事後,朝鮮政府授予王義興「愛國模範」榮譽證書,部隊也授予他三等功。

戰友情慰藉餘生心愿

這場仗打了近4年,直到1954年5月,王義興等人才回到祖國。他們一群人先是到了舟山群島,再各奔東西,王義興經歷了5次轉車,最終回到渠縣老家。在回到家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朝鮮戰場上發生的一切,就像放電影一樣,在他腦海中一遍遍地放映。


「我是通訊員,常常一個人在夜裡給各軍營傳送消息。最怕戰死在半路上沒人發現。」王義興講到,在一次送信途中,他遭遇敵機轟炸,由於炮火離得近,兩隻耳朵的耳膜被炮聲震破。他在醫院住了40餘天,才修補好耳膜,可聽力依然無法恢復到以前,這也讓他失去了報考飛行員的資格,成了一生的遺憾。除了耳朵留下病症,他的眼睛也在戰場上受到了損傷。由於當時只有炒麵和炒米吃,他和很多志願軍戰士一樣得了夜盲症,夜間行軍,他看不見路,只能拉著前面戰友的背包緩慢前行,直到現在,他眼睛也不是很好使。

回想戰場上經歷的一切,王義興有過害怕,也有過感慨,但最多的還是對戰友的思念。由於以前通訊不發達,戰友之間無法聯繫,近幾年,他多次找尋無果。王義興感慨到,他已80多歲,記性正在慢慢變差,不知當年的戰友還有幾人在世,只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與戰友們再團聚一次,一群老兵可以在躺椅上一邊喝著清茶,一邊回憶當年那血與火的經歷。

本報記者 楊蕙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州日報 的精彩文章:

TAG:達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