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希特勒的上台,全憑「忽悠」嗎?

希特勒的上台,全憑「忽悠」嗎?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閑談新知

」,已獲授權。

歡迎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訪問關注。



文 | 李維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為什麼當時那麼多人支持阿道夫·希特勒?這裡涉及到一條重要的歷史發展線索——德意志民族的統一問題。




 ●在理解德國歷史時,有必要去「妖魔化」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為什麼希特勒受到當時德國社會的擁護」。開啟這個題目之前,我想先回應一下前面兩位老師的演講,他們演講中的一些關鍵詞非常有意思。




中國人在看待德國歷史,評價德國歷史時,都有一個角度和立場問題。1978年以前,我們受蘇聯史學的影響,認為德國法西斯是大金融資產階級代表。改革開放以後,我們主要是用西方的觀點來評價德國歷史,對德國近代以來的專制和現代的極權,從自由民主的角度上給予了批判。按照這種評判標準,1945年之前的德國就不是一個西方國家。有意思的是,在不少中國人的觀念里,德國是西方的一部分。這種想法也沒錯。因為從1945年到1990年兩德統一前,聯邦德國的確是一個西方國家。在我們的頭腦中,德國和西方之間的這種密切關係,主要是通過戰後西歐一體化建立起來的。也就是說,二戰以後的德國被佔領、分治,西德喪失了東部的地緣空間,作為一個小國,只能完全轉向西方,在政治、軍事上依附美國和北約,在經濟上與西歐國家融為一體。但這一段的時間不算長。




的確,從歷史的長河來看,德國從來都不是西方國家,而且德國未來是不是也很難說。我舉個例子,隨著歐盟的東擴,西方社會不斷發出警告:「歷史上德國東部的地緣政治空間正在打開。」在過去,德意志一向是背靠東方廣袤的地緣空間,與西方世界進行對抗的。這其中就包括與俄國的結盟,至少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眼中,這種威脅是明顯存在的。否則他就不會批評德國使用了太多的俄羅斯天然氣!

有一個關鍵詞可以準確概括德國的地緣政治特點,叫Mitteleuropa,英文叫Central Europe,就是「中歐」——二戰前德國從來不屬於西歐,也不屬於西方,所以它的文化是獨特的。你很難用西方或者東方的觀點立場來理解這個國家。


 



圖:1949年德國的分界



作為歷史工作者,我們首要的任務不是評判。而是認定史實,是理解。首先來看看它是什麼,然後再探討它為什麼會這樣?




在解決了第一個問題——澄清了德國不是西方國家後,我想談談第二個問題,即德國的特殊道路問題。歷史上的德國人認為,他們走的是Sonderweg,即特殊道路,但他們是從積極和自豪的意義上來理解、使用這個辭彙的:每個國家走的都是自己的道路,每個國家的道路都是特殊的。針對當下西方對這個詞的負面理解,不少德國學者反問到:那麼什麼是普遍道路呢,它的積極意義又在哪裡呢?說白了、說穿了,普遍道路不就是西方的道路嗎,具體來講,不就是19世紀的英國和20世紀的美國嗎?除此之外,也沒有太多其他的意思了。

大部分德國學者認為,每個國家發展的道路都是獨特的,是不能被複制的。




西方語境中的德意志特殊道路,與二戰後西方對德國歷史的政治批判密切相關。我們在講德國歷史時,不能簡單地從這些政治評價出發,而要通過發掘史實來進一步認識這個國家。




對於為什麼德國走這樣的道路,學界基本有兩種解釋。一是因為在地緣政治上,德國處於中歐;二是因為它是一個後起的國家。

我們今天意義上講的德意志民族國家,是到19世紀下半葉才建立起來的。在此之前的16、17世紀,西歐的法國在波旁王朝統治下,英國在都鐸王朝主宰下,早已經成為強大的民族國家,而那時的德意志還是一片散沙。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絕對不是我們想像的那種中央集權帝國,它的皇帝是由地方實力派選出來的,越弱越好。歐洲列強之間的戰火,如七年戰爭、三十年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都燒向了德意志的土地,所以說,在1871年以前,這一地區飽受了災難和壓迫。



從最早期的記載開始, 德意志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反抗史。塔西佗的《日爾曼尼亞志》講到,那些住在羅馬帝國邊界上的、被稱作野蠻人的日爾曼人,從黑暗的森林、沼澤地里衝出來,殲滅了羅馬的瓦盧斯軍團。16世紀宗教改革時,路德對抗不可一世的羅馬天主教廷。到19世紀初葉,德國人之所以要強調自己的文化,就是因為西方的文明意味著侵略,它們是隨著拿破崙的騎兵一起進來的。如果德意志接受了這些所謂的西方文明,也就等於接受了侵略。儘管客觀上這些文明對國家的發展有所幫助,但還是要對其進行批判,進行拋棄。因為對方的本意不是來幫助自己,而是來侵略自己的。所以正是在拿破崙侵略的時期,德意志誕生了「魏瑪神話」,德國人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於其它民族的文化綱領。





圖:路德(中右)在沃木斯議會受審




在政治價值觀方面,德國也有自己的不同認識。

法國大革命中講自由、平等、博愛,而且認為具有普世意義。彷彿誰拒絕這些原則,誰就是大逆不道。但德國認為自由有那麼好嗎?自由多了就是混亂,因此德國人首先講的是秩序,而不是自由。德國也不標榜平等。平等多了就好嗎?完全意義上的平等會導致什麼樣的社會,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德國講權威,不講平等。對於平等向來都有的不同認識,有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來說明。對於軍隊是否應該有軍銜制,就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取消軍銜、大家都是同志加兄弟,就能打勝仗;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軍隊里必須得有軍銜。有了等級,才有上下,上了戰場才能服從上級,聽命令。德國也不認為博愛是什麼好事,相反,德國文化強調的是紀律。



德國對自己的這套東西是非常自豪和驕傲的,而且曾經發展的非常好。就像今天慕尼黑的足球一樣,它一度變成了歐洲、甚至是世界性的,這就像我們老說的「民族就是世界的」一樣。德國也秉承這種觀念,而且德國的文化也確實是有世界性的影響。從音樂上講,北大西門外面賣烤白薯的人,他的手機鈴聲都是約翰·施特勞斯的曲子。當然你可以說施特勞斯是奧地利的,但那是德語區,在文化上與德國同屬一個地區。如果什麼時候柏林洪堡大學外面賣烤腸的小販,手機一響是梅蘭芳的京劇,那麼說明中國文化真走出去了,真的是深入人心了。從這個細枝末節,就可以看出德國文化的廣泛影響。




在1871年以前,西方對德意志的評價,例如英國的對德評價是很積極的。1871年之後,隨著德國的不斷發展,一直到1914年之前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當時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構成嚴重挑戰。這個時期,英國對德國的評價一天不如一天,到最後德國就變成了一個妖魔的形象。因此並不是說德國從歷史上就是一個不好的民族,西方人也曾經覺得德意志好。隨著它的發展壯大,並開始挑戰世界霸權時,這個民族的形象就徹底地變壞了。二戰結束後,在政治上要清算納粹,矯枉必須過正,就要把它批倒批臭,還要對其歷史妖魔化。這是我結合兩位老師的演講,談自己的一點感想。




 

●希特勒為什麼能夠在當時的德國崛起?


 


接下來,我用幾分鐘的時間來談一談希特勒的問題。對希特勒,我們首先要做到政治正確,對他進行政治上的批判。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希特勒有很多主張,比如民族社會主義,講民族統一,談民族自由,很有煽動性。現在德國任何一個公共場合,如果有人行納粹禮,馬上就會被抓起來,那是要下大獄的。直到今天,德國都非常懼怕那些東西捲土重來,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




希特勒於競選期間發表演說




對納粹歷史的解釋,僅僅歸罪於希特勒個人,並且把他妖魔化,我認為這不僅是無益的,而且是有害的。很多人對此有疑問,為什麼德國這樣一個歐洲的大國

(就第三帝國時期而言,他們就擁有八千萬人口)

會抬出像希特勒這樣的人?希特勒13歲沒了父親,18歲沒了母親,青年時在維也納流浪,睡過公園的長椅。為什麼德意志民族會追隨這樣一個來自社會底層的人?難道德國人都是些沒有理性的人?都是受他一時的矇騙?顯然,欺騙說是不能夠讓人信服的。二戰以後還有一種觀點,想把希特勒推出去,說希特勒是奧地利人、外國人,不是德意志人。這種說法會讓人笑掉大牙,原因何在?希特勒的家就在德奧邊境,與德國隔河相望,兩地在人種、文化上,屬於同一個地區。




現在回到剛才提到的話題上,為什麼當時那麼多人支持阿道夫·希特勒?我們接觸到的比較多的說法是,這源於一戰以後《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打壓。但是很少有人談到

另一條重要的歷史發展線索——德意志民族的統一問題。



1871年俾斯麥統一德國時,建立的是小德意志,沒有把奧地利包含進來。因為當時的奧地利德意志人對統治東方更感興趣,也就是說,他們和幾千萬斯拉夫民族建立了奧匈帝國,他們並不願意加入德意志帝國。

所以德意志民族的統一問題,在1871年的時候並未得到完全的解決。

19世紀下半葉,奧匈帝國內部民族主義情緒不斷高漲,這不僅包括被統治的斯拉夫各民族,也包括相當一批德意志人,特別是新興的市民階層。新興市民階層嚮往獨立,希望加入俾斯麥帝國,建立大德意志帝國。事實上,「納粹」這個詞,即民族的社會主義,並不是從德國來的,它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的蘇台德地區。蘇台德地區在奧匈帝國時期,就是帝國內部德意志人的居住區。一戰以後為了肢解奧地利,把這個德意志人地區劃給了捷克,所以後來才有了德國納粹吞併蘇台德、侵佔捷克。





圖:德國統一的三大功臣:俾斯麥、羅恩、毛奇




希特勒繼承了這種思想。一戰以後,他加入了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宣傳民族社會主義思想。納粹黨黨綱的第一條就是要建立大德意志帝國,要把奧地利並進來,實現德意志民族的統一。1918年11月,一戰結束後,奧地利的德意志國民議會做出決定,加入德意志帝國。但由於法國的堅決反對作罷。1938年3月,希特勒入侵奧地利。曾激動地表示,命運讓他來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統一的歷史使命。所以說他做的一些事情,是有歷史背景的。說他光靠欺騙就忽悠住了那麼多人,是不靠譜的。




一戰以後,《凡爾賽條約》對當時的小德意志帝國進行了部分肢解,把阿爾薩斯-洛林給了法國,開了波蘭走廊。總的來講,德國喪失了西部邊界地區和東部大片土地。《凡爾賽條約》告訴德意志人不能和奧地利進行合併,這是《凡爾賽條約》的核心條款之一。另外,與奧地利簽了《聖日耳曼條約》,又告訴奧地利人不能合併到德意志帝國里去。當時的德國人就覺得,為什麼歐洲領土上,除了俄羅斯以外的最大、人口最多的民族——德意志民族,就不能夠實現自決、不能夠實現民族統一的願望?為什麼美國總統威爾遜主張的民族自覺原則,只適用於東歐、東南歐,不適用於德意志地區,為什麼西方推行雙重標準?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所以對一戰後的德國人來說,國際上並沒有什麼公平,也不存在民族自決的普世原則。那種西方大國推行的民族獨立不過是肢解大國的政治伎倆和手段,即通過扶植大國周邊的小國獨立,來完成對大國的肢解。大部分德國人感到不平、氣憤、激動,在完成大德意志帝國統一的夢想上,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這是阿道夫·希特勒及納粹黨崛起的重要政治土壤。




希特勒崛起的契機是1923年11月的啤酒館政變。啤酒館政變發生在德意志民族危亡的時候,當時德國無力償還《凡爾賽條約》規定的賠款,法軍和比利時軍隊進駐魯爾區,德國國內左派鬧革命,右派盼望皇帝復辟,巴伐利亞州還有人要獨立,魏瑪政府穩不住局面。這個時候希特勒站出來,說民族革命開始了,革命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打碎《凡爾賽條約》的桎梏,解決統一問題,所以他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希特勒上台以後,在1938年3月,他就把奧地利拿過來,完成了統一大德意志帝國的夢想。在這一點上,他超過了俾斯麥。俾斯麥建立了帝國,是不包括奧地利的小德意志,而他完成了大德意志帝國的夢想。1938年10月,他又將蘇台德併入帝國。1939年9月,通過侵略波蘭,拿下但澤走廊,和東普魯士連成了一體,把波蘭這個國家從地圖上抹掉。希特勒與斯大林當時有秘密條款,根據條款,德國和蘇聯共同瓜分了波蘭。1940年5月,希特勒發動閃電戰,大規模地進攻西歐,綿延一百多公里的德國部隊穿過阿登森林,僅用十天時間就把英法聯軍40萬人趕下大海。這個利索勁兒,讓一戰中的德國總參謀部都望塵莫及。一戰中德國陷入陣地戰,打了四年。但是希特勒用了不到六周的時間就徹底打垮了法國。





圖:希特勒自傳《我的奮鬥》



那時德國的很多社會精英,特別是魯爾區的大工業家,都認為希特勒比俾斯麥還要偉大。原因就在於,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實現了大德意志帝國的夢想,同時用極短的,不到六周的時間就把法國徹底打敗。

很多人認為,如果希特勒那個時候收手,那麼在歷史地位、歷史功績上,他一定會比俾斯麥還要高、還要大。但是歷史就是這樣,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沒有政治家能在自己的道路上走回頭路。希特勒後來進入蘇聯以後,隨著戰爭的擴大,又加上屠殺猶太人的問題,使得第三帝國走向了的覆滅。




我講這些,絕不是要為納粹張目,在政治上我們堅決地批判納粹。希特勒的思想,對今天的極右翼還有魔力,一些人聽後還會熱血沸騰。但正像德國總理默克爾說的,希特勒不是建設了德國,而是摧毀了德國。二戰前的柏林、德累斯頓、法蘭克福、慕尼黑、紐倫堡等,這些童話般漂亮的城市,在二戰中大部分被摧毀了,整個國家飽受戰爭的摧殘。二戰結束後,德國又長時期經歷了分裂,至今背負著沉重的道德十字架。這些都是納粹帶來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希特勒是個徹底失敗的政治家。


(本文為李維教授在閑談系列

「德意志的現代文明之路」

活動上的發言,經嘉賓本人修訂,編輯:未雪梨,標題為編者所加。)





嘉賓介紹:


李維,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德國現代史、歐洲一體化史。代表作: Li Wei:  Deutsche Pl?ne zur europ?ischen wirtschaftlichen Neuordnung 1939-1945, Hamburg: Verlag Dr. Kovac, 2007. (李維:《納粹德國有關「歐洲經濟新秩序」的規劃1939-1945》,漢堡:科瓦克博士出版社,2007年。)本書受到德國一流史學期刊、軍事學期刊的好評,被收入《德國現代史研究》叢書(第61集)出版發行,並獲我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張學良的「口述艷史」不可輕信 | 音頻
中國學術界「奇葩論文」大回顧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