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界說古」——楚漢木漆器的發掘修復與「華美再現」
中國古代統治者生活用器。商周時期重青銅器,兩漢代之以金、銀飾漆器,唐宋以降、瓷器繼領風騷。與青銅、瓷器是以礦物冶鑄、燒造成型的無機結晶體不同,漆器的主要成分為有機物,主要以木材,紵布製成胎體,再用漆樹提取之漆液髹飾,固化後成器,長久保存不易。對於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歷經水浸、降解與微生物危害的戰國、秦漢木漆器來說,出土後的脫水保護曾為困擾考古與文物保護界的重大難題。
漢代·銀扣金銀箔貼飾雲氣鳥獸紋漆奩
2005年,國家文物局依託湖北省文物保護技術力量及首創的乙二醛法等技術專利,在湖北設立了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2013年,在國家文物局的關心和促成下,地下埋藏漢代木漆器的重鎮揚州,與基地依託單位之一的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建立了技術合作關係,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揚州工作站掛牌成立。
歷史上的荊州曾是楚國的首都郢城所在地,而揚州的廣陵故稱,則源自楚懷王十年(公元前319年)在吳王夫差的邗城廢址附近構建的新城。西漢初,經過吳王劉濞悉心經營,廣陵城成為諸侯王國吳、江都、廣陵的都邑,以富庶名於天下。
西漢·玳瑁貼飾漆樽
兩千年以後,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帶來考古成果的大量湧現。文物保護的歷史重任使相距千里的兩座歷史文化名城再度攜手,在技術合作五周年之際,協力舉辦階段性成果彙報展,祈望通過兩地出土漢代木漆器及保護成果的同場展示,使參觀者對漢承楚風的浪漫主義美學發展之歷史狀態,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西漢·素麵虎頭枕
楚國,又稱作荊、荊楚,是西周時期的一個子爵小國。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到春秋時期,從原本方圓數十里的小國變成了沃野千里的大國,佔據了半壁江山。楚國疆域擴張最廣時,東臨大海,西抵巴蜀,南達兩廣,北至陝南,擁有今川、鄂、湘、贛、皖、蘇、浙、豫、陝、魯等省的全部或部分。
周慎靚王二年(公元前319年),「楚懷王槐城廣陵」,在邗城舊址重築新城,三年後在這裡設置「廣陵邑」,從此揚州又多了「廣陵」之稱。歷史上的荊州是楚都郢城所在地,而揚州則是漢廣陵國都。荊州與揚州作為戰國及兩漢時期楚地的重要城市,雖然相隔千里,但在歷史、文化、經濟等方面卻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
木漆器是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載體之一,在西漢早期,漆器胎體多為木胎,紋飾則多以變形鳥紋與雲氣紋為主題,表現手法抽象變形、寫實題材較少,具有較多的戰國晚期楚文化的特徵;西漢中後期,夾紵(zhù)胎漆器日益增多,繪畫風格則以寫實題材為主,裝飾手法更加豐富,廣陵漆器的地方特色日益分化。
西漢·素麵銅柿蒂飾漆面罩
氣韻靈動——中國古代漆器工藝
《髹(xiū)飾錄》(明﹒黃成)——該書是我國現存唯一的古代漆工專著。「髹飾」一詞,初見於《周禮》。「髹」指拿刷子蘸漆髹塗器物;「飾」即裝飾。也就是說,古人以「髹飾」代指以漆髹塗器物而裝飾。黃成在書中把前人和自己的漆工經驗加以總結,較全面地敘述了有關漆器的品種和髹飾的各種工藝。分乾、坤兩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條。
在坤集的「質法第十七」記錄了漆器的基本製造過程:一為棬榡(制胎),二為合縫(拼合粘接),三為捎當(填縫),四為布漆(加固胎體),五為垸(huán)漆(刮灰),六為糙漆(刷底漆和面漆)。
漆器的底胎一般以木胎為主,兼有竹胎、陶胎、夾紵(zhù)胎等。
楚漢時期,美觀實用的漆木器已取代青銅器,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各種新的裝飾技法相繼出現,漆器藝術的發展達到一個頂峰。
漆器表面的裝飾手法一般有彩繪、錐畫(針刻)、金屬扣、金銀貼飾、鑲嵌等。
漢代漆器藝術是我國漆藝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是我國工藝美術寶庫和源遠流長文化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文化之林中的不可多的的奇珍。
重見天日——楚漢木漆器的考古發現
木漆器只有在其特殊的埋藏環境才能留存下來,根據出土文物的區域特性,依據絕對含水率指標,基本有以下幾種類型: 飽水(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以及河南南部)、 亞飽水(河北、陝西、甘肅等)、乾燥(新疆)。
荊州、揚州所處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溫潤,雨量充沛,楚文化地域施行以木棺槨作葬具的土坑木槨埋葬制度,由於棺槨具有的良好密封性能以及埋藏較深、填土夯實等原因,使得墓葬能穩定的保存於地下水位以下,從而十分有利於隨葬木漆器的保存。
漆器考古發掘現場
考古工地
木漆器長期埋在地下墓室中,基本上是處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環境中。出土之後,整個環境包括溫度、濕度、氣體的成份、光線等,都發生了變化,這種突變對出土後的木漆器影響很大。如出土的飽水木漆器在空氣中放置30~60分鐘之後,即會收縮、起翹。有些出土彩繪木俑在陽光的照射下,十幾分鐘之內其表面彩繪就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因此,在出土現場對木漆器進行臨時性加固與保護,使出土文物及相關遺存實現由考古現場到博物館或實驗室的平穩過渡,是文物保護的首要環節,日益得到考古界和文物保護領域的重視。
考古發掘現場
考古現場的文物保護技術,主要是圍繞影響文物保護的溫濕度、光照、空氣污染物以及微生物等環境因素,立足於現場各因素的研究與控制,所進行的調查、分析、清理、加固、提取、包裝及運輸等各項工作。
妙手回春——楚漢木漆器的保護修復
由於竹木漆器屬於有機質類文物,極易受埋藏環境中各類有害物質的腐蝕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使得器物胎體中的纖維素與半纖維素產生嚴重的降解而導致胎體糟朽,喪失機械強度。在這個過程中,漆器表面的漆膜、彩繪也會因為環境腐蝕和胎體的變化而發生病害。
因此對於出土漆器的科學修復就極為重要。
出土飽水木漆器類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流程對木漆器文物的材質、工藝以及病害等進行分析與檢測,不僅是文物價值研究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為文物保護、修復、保存等技術的研究、應用、評價提供科學的依據。因此在每次修復前,都需要進行科學檢測。
在出土漆器脫水後,需對變形的文物進行整形,才能繼續進行下一步修復。整形的方法一般有:捆綁法、頂撐法、夾板法、翻模法等。
漆器修復前
漆器修復後
在漆器整形完成後,再進行胎體修復、漆膜修復、彩繪修復等多種針對性修復讓出土的漆器「華美再現」。
涅槃重生——保護成果永續傳承
西漢·彩繪鶴紋漆匜
修復文物也是在修心!我們修復的是歷史的遺存,展示的是古人的智慧,傳承的更是中華之文明!
西漢·環帶紋漆樽
西漢·彩繪柿蒂瑞獸紋漆笥蓋
※知識貼:金絲楠木傢具的收藏及鑒別
※日本最牛植物獵人,走世界收集超3000珍稀植物!為什麼?值得思考
TAG:九品木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