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年科學家王錦清:鑽研射電望遠鏡 伴隨探月工程成長

青年科學家王錦清:鑽研射電望遠鏡 伴隨探月工程成長

如果沒有中國探月工程,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員王錦清的人生可能會是另外一番模樣。

王錦清在辦公室(張亨偉 攝

王錦清是中國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科技人員。1978年,他出生於上海。2001年從華東理工大學畢業後,他便來到上海天文台射電室工作。

王錦清說,剛開始的那幾年,感覺自己挺沒方向的,平日里的主要工作是射電望遠鏡的維護和改進,還參加一些天文觀測,「觀測還是比較簡單的,看數據記錄正常就可以了,技術含量不算高,但要把這件事做得百分之一百準確,還是要花很多精力的。」

那時候沒有那麼多事情,於是王錦清選擇了繼續深造,他報考了中國科學院碩士研究生,學習天文技術與方法。

在王錦清的印象里,那時不太忙,能靜下心來學點東西。他當時學的是很基本的一些電子控制、編程等等,有了這些積累,後來再去讀書做課題,接著應用到射電望遠鏡上,就顯得水到渠成。他常感嘆,儘管學的時候沒想那麼多,但那時所有的積累,到後面都有應用的場合。

2004年,中國探月工程開始了,王錦清也迎來事業上的轉折。

「我們的進步是時代帶起來的,如果沒有(探月工程)這個平台,可能我還在做基本觀測」,王錦清說。在他看來,在這樣一個「大江東去,浪淘盡」的環境里,不進則退,不努力就會被拋棄,環境給予人的,首先是機會。

中國探月工程又稱「嫦娥工程」。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發射升空。

射電望遠鏡成為航天器在太空中的定位儀。王錦清解釋,當時射電望遠鏡在北京有50米的、昆明有40米的、上海和烏魯木齊各有一台25米的,這四個天線組成一個網,可以探測到航天器在太空中的具體位置。這個組網被稱為VLBI網(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甚長基線干涉測量),簡單來說,就是把幾個小的望遠鏡聯合起來,以達到一架大望遠鏡的觀測效果。

當時,王錦清在射電望遠鏡的控制和測量方面做了些研究,主要是指向和面形測量方面,他並把成果運用到VLBI四台站的射電望遠鏡上。「算是做了一點有意義的事,自己也比較有信心了。」他說。

王錦清在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的工作現場

2008年,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開始建設,這當時是中國國內最先進的射電望遠鏡,王錦清經歷了這台射電望遠鏡的整個建設和調試過程,他的主要工作是高精度天線指向和面形測量建模,目標就是把望遠鏡的性能發揮到極致。王錦清說,他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這項工作中,來實踐和驗證自己的方法。

2017年,歷時9年建設,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完成了二期驗收,各項指標均超過了預期。王錦清說,科研人員在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上的努力和積累,為中國建設更多、更大、更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奠定了基礎。

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先後參與了2012年的「嫦娥二號」奔小行星探測、2013年的「嫦娥三號」月球軟著陸、2014年的嫦娥五號飛行試驗器的VLBI測定軌任務,大幅提高了VLBI系統的測量能力,為探月工程測定軌作出了貢獻。

今年,王錦清又有了新任務。2018年5月發射的鵲橋號中繼星,目的是給嫦娥四號月球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王錦清介紹,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著陸,要發信號給中繼星,中繼星再發信號到地面,鵲橋號中繼星上有個口徑4.2米的天線,直接對月怕對不準,所以要先跟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做個「對視」,這個校準測量便是他前段時間一直在忙碌的。

接下來,中國將繼續開展火星探測計劃、小行星探測計劃等系列工程,王錦清相信,在這些航天項目中,都將有射電望遠鏡的一席之地。

來源:中國新聞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抗中子輻照鋼CLAM疲勞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蓋爾曼和威爾遜眼中的費曼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