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穿越歷史看古人如何吃火鍋

穿越歷史看古人如何吃火鍋

原標題:穿越歷史看古人如何吃火鍋


冷空氣持續來臨,火鍋,大概是這個時節消費者最喜歡點的一道菜。從考古中發現來分析,中國人吃火鍋確是有傳統的,早在兩三千年上古商周時期,已開始吃火鍋了。



那麼,古代中國人怎麼吃火鍋,喜歡吃什麼火鍋?


商周時期或吃「小火鍋」

——戰國墓內發現「狗肉火鍋」


如果追究火鍋的源頭,當從商周時期的青銅鼎說起。


鼎是什麼?現在大家都知道是文物,其實它是商周時期人們做飯做菜、祭祀最常用的炊具——即今天的鍋。鼎與鍋的不同之處在於,鼎有三足,不需要另置灶台,可直接置於地面,做飯時將木柴放在腹下燃燒就行,不少鼎出土後發現,腹下有煙熏火燎的痕迹,就是這種原因,而這正是火鍋的加熱特徵。



這種鼎,其實就是一種火鍋,將炊器與盛器結合到了一起。


2010年11月,在陝西西安咸陽機場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出一座距今2400多年的戰國時期秦墓。在墓的壁龕中發現了一件青銅鼎、一件青銅鍾和一件漆器殘件。此鼎高20厘米、腹徑24.5厘米,有蓋,令考古人員驚訝的是,鼎內竟然還有半下子骨頭湯。骨頭經鑒定,被認定是狗骨,證明這是一鍋狗肉湯,被圈內趣稱為「狗肉火鍋」。這說明,狗肉火鍋古今中國人都喜歡吃。此發現經媒體披露後,引起轟動。


吃火鍋,在戰國時期應該已經比較普遍,此時的更形象的叫法——是「溫爐」。1966年4月,在咸陽境內便發現了一件屬於戰國後期的「脩武府」青銅溫爐,此爐分上下兩層,上層盛食物或酒漿,下層放炭火。經鑒定,此爐為魏國器具,可見戰國時不只秦國人吃火鍋,魏國人也吃火鍋



而在更早的西周,甚至再早的商代墓葬考古中,也出土過火鍋。


1974—1975年,在陝西寶雞市茹家莊發掘了兩座西周墓葬,墓主人分別是」弓魚(該字左邊是弓,右邊是魚)伯「和其配偶」井姬「,隨葬器物非常豐富,出土銅器、陶器及各種玉石飾物共1500多件。在60多件銅容器中,便有兩隻火鍋。

其中一隻出土於二號墓中,上面有銘文「白乍井姬鼎」。此鼎造型奇特,只有一隻足,上部是立耳鼓腹圓鼎,底部中央有一圓柱鼎足,立於一個三足盤上。經分析,這不是普通做飯的鼎,而是當時的火鍋,底部盤內可置炭火加熱,方便將火源與菜品一直端到桌上。從其容量來看,盛滿菜也只夠一人食用,進而推測是分餐情況下所用,一人一隻,吃的是「小火鍋」。


漢代人已吃「鴛鴦火鍋」


——染爐將調料加熱後涮蘸


到了漢魏時期,人們吃火鍋更為普遍了。從考古發現來看,此時已有各式各樣的火鍋,火鍋的材質也不局限於青銅一類,出現了鐵火鍋、陶火鍋等;除了吃分餐制形式的「小火鍋」外,那時人們還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湯、燒煮不同口味的鴛鴦火鍋。


1968年發現的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王后竇綰的墓,裡面出土了大量稀世文物。在劉勝的墓中便發現了一隻可以用來吃火鍋的鐵暖爐,2011年我曾程去滿城看了此墓葬及出土文物。此爐系採用鼎結構三足造型,在足腿中部設可以旋置燃料的托盤(爐底)。這種爐子溫酒、熱飯、吃火鍋均很方便。



劉勝墓中出土的暖爐,尚不能直接證明他生前愛吃火鍋,但南京博物院在江蘇盱眙縣境內大雲山西漢墓中考古出土的一件分格鼎,則直接證明墓主、西漢江都王劉非是一位十足的火鍋「吃貨」。而且,不只證明他喜歡吃火鍋,還證明他吃的是「鴛鴦火鍋」


所謂「分格鼎」,就是將鼎分成不同的燒煮空間,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湯串味,其飲食原理就是現代的鴛鴦火鍋,方便有酸、辣、麻、咸等不同飲食習慣的食客。鼎分5格,中間圓格外面再分出4格,可以將豬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這類肉品,放在不同的格內,從而能吃到5種不同風味的火鍋。由此鼎可以想像出,劉非生前吃火鍋時是很熱鬧的,帶著王后寵妃,一家老小圍坐在一起,享受著火鍋帶來的人生樂趣。



劉非很會吃火鍋,在分格鼎旁邊還出土了兩套「染器」。所謂染器,就是吃火鍋時放佐料的盤子。從這些來年的考古發現來看,染器有的是盤狀,有的則呈杯狀,如果有加熱裝置,則稱為「染爐」


江蘇徐州黑頭山西漢劉慎墓中曾出土過染爐,由耳杯和爐組成,爐身為長方形,敞口平底,方便放置燃料,以加熱耳杯中的佐料。從染爐的出土來分析,漢代人吃火鍋與現代人的吃法稍有不同,將調料加熱後,再涮蘸著吃。



劉非用的是五格火鍋,考古中還曾發現過東漢晚期的三格鍋。2007年初在南水北調工程、湖北鄖縣境內上寶蓋遺址上發現的一隻陶質火鍋,則與現代鴛鴦火鍋設計完全一樣。鍋分成兩半,一側稍大,另一側稍小。經鑒定,此火鍋系西漢時期炊具,可見當時的鄂西人也吃火鍋了。



類似的陶質火鍋,在重慶雲陽2000年前的一座漢墓中也有發現。這是一件釉陶質釜灶,下面有如灶型的三腳支架,上有鍋狀的釜。釜灶相當於今天的燙火鍋,應該是根據墓主生前生活中的實物,原樣製作出來的隨葬明器。可見,以吃火鍋著稱的重慶人,在2000年前就好這一口了。


唐代「火鍋」是設宴必備


火鍋發展到後來,已成為一種飲食時尚。在唐代,富人設家宴時一般都會備火鍋。詩人白居易《問劉十九》一詩中有這麼一句,「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這裡的「小火爐」就是一種小火鍋,但是用來溫酒的,做菜的應該更大一些。



宋代「火鍋」漸趨平民化

宋代吃火鍋則很平民化。在當年的黃河流域一帶,民間有「暖冬」風俗,每到農曆十月初一,時人便認為入冬了。這一天家家都舉辦「暖爐會」,過節般地圍著火爐 吃肉喝酒,此即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所謂,「十月朔,有司進暖爐炭,民間皆置酒作暖爐會。」暖爐會上,有的是吃燒烤,有的是吃火鍋。



遼代契丹人發明「涮火鍋」


「涮火鍋」何時出現的?至遲在公元10世紀時的遼代已有了。目前可以看到最早的涮火鍋場景,就是在遼代契丹人的壁畫中發現的。1984年,在對內蒙古自治 區昭烏達盟敖漢旗康營子一座遼墓考古發掘中,在甬道東西兩壁上均發現了壁畫。其中一幅壁畫中,三個人圍著一個三足火鍋,席地而坐,中間一個人正在調撥著火 鍋,火鍋旁邊一隻三足容器內盛著滿滿的肉等已清洗乾淨的待用食材,桌上還有兩隻盛放佐料的小碗……一千多年前契丹人涮火鍋的場景栩栩如生。



明太祖朱元璋首創「風羊火鍋」


明代火鍋盛行,且吃火鍋已有現代講究的保健養生的概念。明代宋詡所撰的《竹嶼山房雜部?養生部》(卷三)「生爨牛」條,提供了兩種涮牛肉的方法,其中一種 是將牛肉「視橫理薄切片,用酒、醬、花椒沃片時,投寬猛火湯中速起」。明代洪武元年火鍋比較簡單。建國初期,朱元璋比較節儉,金銀器很少,金銀的使用都有 嚴格的規定,一般百姓是不許可使用金銀製品的,即使皇家用金銀器也很少。這件明早期銀火鍋:火鍋蓋上有大明洪武元年造銘文,火鍋身上左有「子孫滿堂」銘 文,右有「有喜鵲落眉梢」的刻紋。火鍋製作精細,器型少有。傳說:「風羊火鍋」是明太祖朱元璋首創。



清代火鍋風靡全國 乾隆餐餐不落


在所有朝代中,喜歡且最會吃火鍋的當屬清朝人。在清朝,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在清宮中被稱為熱鍋,清宮御膳食譜上有「野味火鍋」,曾被作為國宴。

火鍋在清宮中又稱熱鍋,其質地有陶瓷、純銀、銀鍍金、銅、錫、鐵數種。其基本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組合式,由鍋、爐支架、爐圈、爐盤、酒精碗5部分組成,可 以同時上桌燒煮食物,也可單獨用鍋溫食品。另一種為鍋中帶爐,爐內燒炭火,能把水燒開,生魚、生肉、蔬菜等放入沸水中可以煮熟。



清朝每個皇帝都喜歡吃火鍋,尤其是清乾隆皇帝,幾乎每頓必上火鍋。以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的御膳來說,據記載,共上各類 火鍋23種、66次,有雞鴨火鍋、舒意火鍋、全羊火鍋、黃羊片火鍋,有鹿肉、狗肉、豆腐、各種菜蔬等不同火鍋食材。



在皇家大小宴席中,也總少不了火鍋。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在乾清宮筵宴宗室,一次辦了530桌火鍋。嘉慶帝更有此愛好,在登基大典上,竟舉辦了 1550桌的火鍋宴,應邀品嘗者達5000餘人,十分壯觀。慈禧太后也很喜歡吃火鍋,火鍋是她冬日裡經常享用的美食。


好了,今天的火鍋小知識就講到這裡啦~


小古同學已經開始流口水了 ,火鍋,走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考古 的精彩文章:

沒有秋褲的冬天,古人該怎麼保暖?

TAG:大眾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