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洋奶粉」事故頻發,國產奶粉要翻身了?

「洋奶粉」事故頻發,國產奶粉要翻身了?

虎嗅華東報道

作者 | 劉姍姍  頭圖  視覺中國

近日,英國路透社報道稱,雀巢日前宣布在德國召回一批恩敏舒氨基酸嬰兒配方奶粉,原因是「部分產品的礦物質含量過高,可能引起兒童不適。」

雀巢官方表示:「若嬰兒食用此批有問題的罐裝奶粉,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和頭痛等癥狀,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就醫。」

雀巢公司方面還稱,受影響的批次僅針對德國市場,這次事件並不影響德國以外的市場。隨後也有媒體留意到,在天貓國際的雀巢官方海外旗艦店,已經搜不到涉事相關的「400克恩敏舒氨基酸罐裝奶粉」,海囤全球也已經有商家將恩敏舒產品下架,其他海淘電商也採取了同樣的做法。

然而,雀巢奶粉的安全問題在近期已經不止一次的爆出了,今年7月雀巢NAN幼兒奶粉因產品安全問題被智利衛生部全面禁止;去年7月,雀巢有超10噸奶粉「因超範圍使用營養強化劑」被我國質檢部門禁止入境。

此事件一經爆出,也引來了消費者的一陣恐慌,一位媽媽身份的網友評論道,「氨基酸奶粉,是寶寶蛋白過敏唯一的選擇,我家寶寶出生就生病,只能喝氨基酸奶粉,特別貴,之前是普通奶粉的兩倍吧,而且很難喝,可是沒有辦法,治病用的,結果你們說這種奶粉引起兒童不適?寶寶只能選擇這種奶粉已經很痛苦了!喪心病狂的人們!」

也有網友表示,近幾年我國的奶粉市場有所改善,畢竟國產奶粉更適合中國人的體質。

一直以來國產奶粉都深受詬病,頻繁曝出的洋奶粉事件能否成為國產奶粉重拾消費者信任的契機呢?

超標、造假,問題「洋奶粉」爆發

事實上,問題「洋奶粉」事件屢見不鮮,經相關部門檢測,嬰幼兒奶粉不達標現象普遍。

(虎嗅·高街高參據公開資料整理)

今年8月,海外「毒奶粉」事件爆發,有產地來自美國、法國、愛爾蘭的奶粉品牌被爆出疑似感染沙門氏菌,其中,產自愛爾蘭、疑似感染沙門氏菌的奶粉已經出口至德國、荷蘭、挪威、波蘭等多個國家。

雖然受到污染的大部分奶粉品牌沒有通過正常的貿易路徑進入中國市場,但消費者購買奶粉還包括海淘、代購奶粉等方式,這些「毒奶粉」也給這部分消費者帶來安全隱患。

不僅如此,「洋奶粉」造假事件也備受矚目。

在歐洲刑警組織(Europol)官方網站上,在發表的名為《OPSON VI行動》的報告中,列舉了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期間歐洲假冒偽劣食品和飲料的案例。報告披露波蘭截獲了66個托盤(約22噸)的「非法奶粉」(illicit powdered milk),估計約值7萬歐元,報告稱當時調查正在進行中。

今年4月,西班牙查獲8噸被指冒名牌擬運向中國的嬰幼兒配方奶粉,涉案奶粉重達8噸、多達1.3萬盒。

(圖片來源:小食代)

在這些「洋奶粉」事件之中,問題奶粉的爆發範圍之廣,涉案奶粉的體量之大令國內外消費者深感不安,彷彿心中「奶粉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也被擊破。

「三聚氰胺」的十年餘震

國外奶粉市場狀況百出,國內奶粉市場佔比卻沒有很大的改觀。

從目前國內外品牌在的嬰幼兒奶粉的市場佔有率上看,國外品牌依舊佔據主流,在星圖數據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的嬰幼兒奶粉品牌線上銷售TOP10品牌中,上榜的僅有伊利和飛鶴兩個品牌,榜單大部分仍被進口奶粉品牌佔據。

(數據來源:星圖數據)

其實,消費者對於國內奶粉的態度更像是「風聲鶴唳」,尤其是經歷了2008年的中國毒奶製品事故,事件起因於很多食用三鹿集團生產奶粉的嬰兒發現患有腎結石,隨後在其奶粉中發現化工原料「三聚氰胺」。隨後,事件不斷惡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聖元及雅士利在內的多個廠家奶粉都檢測出三聚氰胺。

今年恰逢中國毒奶製品事故發生十年,一些媒體也對當時食用三鹿奶粉的嬰兒的狀況做出了反饋。這些孩子除了腦袋變大導致畸形之外,還有的在十年的生長過程中,變得性格怪癖,智商比同齡人略低低,抵抗力低下容易生病,而且反應遲鈍,記憶力低下。毫不誇張地說,「毒奶粉」可以說毀了孩子們的一生。

這也直接導致了十年過後中國的奶粉市場生意依舊冷淡,而且近年來中國人「國外搶奶粉事件」頻發,中國內地消費者通過各種途徑搶購港澳和海外零售市場的嬰兒奶粉,造成當地奶粉市場出現供應緊缺。

(圖片來源:第一財經)

因此,德國、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已推行嬰兒奶粉限購。即便是香港,也在2013年實施了「奶粉限購」,在沒有申報的情況下,離開香港的16歲以上人士每人每天不得攜帶總凈重超過1.8公斤的嬰兒配方奶粉,違例者一經定罪,最高可被罰款50萬港元及監禁兩年。

在雀巢問題奶粉召回事件爆出後,有網友表示,「現在人喜歡買進口產品,我覺得不是就覺得國外東西好!而是所有進口產品入關時都需要經過嚴格的海關檢測,不像國內很多產品質檢糊弄過去。」

也因此,中國消費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對於國產奶粉依舊保持著較高的警惕性。

不過,近年來不斷優化的國內市場和頻發的國外奶粉品牌安全事故,也意味著消費者對於國內外品牌奶粉購買的「雙重標準」即將失靈。在這樣的背景下,國產奶粉能否藉此翻身?

國產奶粉將「驅外」翻身?

實際上,歷經了「毒奶製品事故」後,我國奶源自給率持續下降,奶製品市場也經歷了大洗牌。

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等多部門發布《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政府2015年出台了懲罰力度更大的新《食品安全法》,奶粉行業的抽檢制度也更嚴格。所以,近年來我國的奶粉行業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安全水平。

今年8月,由中國奶業協會等相關機構發布的《中國奶業質量報告(2018)》顯示,2017年我國生鮮乳抽檢合格率99.8%,三聚氰胺等重點監控違禁添加物抽檢合格率連續9年保持100%。

(虎嗅·高街高參據公開資料整理)

今年年初,被稱為史上最嚴的「奶粉新政」全面執行,一個生產許可證只能生產3個配方9個段位(每個配方各1、2、3段),市場上1500多品牌面臨被清洗。

政策不斷調整,國內奶粉品牌也在根據中國奶粉市場特點不斷優化產品定位。

伊利把重點放到了研發上,致力於更接近中國母乳的嬰幼兒奶粉,去年還為「金領冠睿護嬰幼兒配方奶粉」的配方進行升級;飛鶴是黑龍江的乳業企業,佔據著黃金奶源帶的優勢,打造自主可控、全程可追溯的產業鏈,據說牛奶從牧場到奶粉加工廠只需要兩個小時;而君樂寶則是塑造品牌口碑,挖掘自身的價格優勢,舍掉經銷渠道從電商和電話直銷做起。

明顯的,國內奶粉企業都在奶粉產品的品質、產業鏈、供銷方面做著突破,而且這些品牌的市場份額增長也逐漸明顯。去年,伊利旗下嬰幼兒配方奶粉增速達到20%,飛鶴業績增長率達到60%,君樂寶的奶粉業務貢獻收入在25億元左右。

相比於「洋奶粉」問題頻發,國內奶粉市場不但有相關部門嚴格的市場把控,奶粉企業的自主競爭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只是本土奶粉品牌想要在國內奶粉市場奪回「主權」,還要依靠品質撫平中國消費者的「傷疤」,想要做到這些,國產奶粉品牌還任重而道遠。

資料參考:每日經濟新聞、搜狐健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樂視有毒
碧桂園:楊惠妍調任聯席主席,楊國強仍為董事會主席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