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美的歷程》是中國美學經典著作,乾貨十足,一書可讀懂中國藝術。

作者:李澤厚,哲學家,1930年6月生於湖南長沙,1954年畢業於北大哲學系。

第一章 龍飛鳳舞

一、遠古圖騰

舊石器時期,距今三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將裝飾品穿孔,並用赤鐵礦染為紅色,說明人類開始有意識的追求美。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距今一萬年前進入新石器時期。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大多是人首蛇身,如女媧、伏羲,是眾多遠古氏族的圖騰符號。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龍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種動物而形成的,蛇身加上馬的毛,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意味著以蛇圖騰為主的西部華夏氏族部落,不斷戰勝融合其他氏族部落,蛇圖騰也不斷合併其他部落的圖騰演變成為龍。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鳳鳥則成為中國東方集團的圖騰,最終,以西(炎黃集團)勝了東(夷人集團)而告結束,圖騰「龍」於是飛起。

龍飛鳳舞的圖騰形象中,沉澱了社會價值和內容,正是審美意識和藝術創作的萌芽。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二、原始歌舞

原始歌舞和巫術禮儀,在遠古是一體的東西。《樂記》中記載「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後樂氣從之」

原始歌舞分化成為詩、歌、舞、樂和神話傳說,圖騰神話由混沌世界進入英雄時代,巫術禮儀和原始圖騰逐漸讓位於政治和歷史。

三、有意味的形式

克乃夫?貝爾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的仰韶半坡彩陶的特點是動物圖案多,尤以魚紋最普遍,後期逐步演化為幾何線條。由動物形象的寫實而逐漸抽象化,符號化,這正是一個由內容到形式的沉澱過程。

鳥紋開始渦旋化,後又演化為大圓圈的擬日紋,鳥的形象演化為代表太陽的金烏,蛙的形象則逐步變為代表月亮的蟾蜍。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線條和色彩是造型藝術的兩大因素。色彩是更原始的審美形式,線條的感受、領會、掌握則要困難得多。原始巫術禮儀中的炙烈情感,已經以獨特的形式凝練沉澱在線條紋飾中。

新石器晚期比早期遠為神秘恐怖,神農氏時期和平安定的生活已經逝去,以殘酷的大規模戰爭、掠奪為基本特徵的黃帝堯舜時代已經來臨。後期的幾何紋飾中,使人清晰感到權威統治力量的加重。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第二章 青銅饕餮

一、獰厲的美

經過堯舜禹的禪讓制到夏代的長子繼承製,早期宗法統治秩序(等級秩序),逐步形成和確立,以祖先祭祀為核心,具有濃厚的宗教性質的巫史文化開始。

殷墟甲骨文卜辭表示,當時每天都要占卜,《易經》實際上也是卜筮之書,巫師掌管國事,是原始社會的精神領袖。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以饕餮為代表的青銅器紋飾,體現了早期宗法制度統治者的威嚴力量和意志。饕餮紋是獸面紋,呈現出一種神秘的威力和獰厲的美。

暴力是文明社會的產婆,殺掉或吃掉非本氏族的敵人,是原始戰爭的史實。殺俘以祭祀本氏族的圖騰和祖先,更是常理,故吃人的饕餮,恰好可以作為這個時代的標準符號。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社會越發展,文明越進步,才越能欣賞和評價這種崇高獰厲的美。

二、線的藝術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與青銅時代同時發達成熟的是漢字,甲骨文已經是成熟的漢字,以「象形」「指示」為本源,商代的金文以毛公鼎、散氏盤為極致,金文之後是小篆,筆畫均勻的曲線長形,結構的美異常突出,再後是漢隸,破圓而方,變連續而斷絕,再變為草、行、楷書。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三、解體和解放

郭沫若指出,商周青銅器可分為四期。

第一期是濫觴期,青銅初興,粗製草創,紋飾簡陋,乏美可賞;

第二期是勃古期,殷商後期至周成康昭穆之世,青銅器的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雷紋中施以饕餮紋、夔龍、夔鳳紋,以三足鼎為代表;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第三期為開放期,是青銅時代的解體期,鑄器日趨簡陋,勒銘亦日趨簡陋;

第四期為新式期,至戰國時期,墮落式沿前期之線路日趨簡陋,多無紋飾,精進式則輕靈而多奇構,紋飾更淺細,如戰國中山王墓的四鹿四龍四風銅方案,其基本特點是對世間現實生活肯定,對傳統宗教束縛的掙脫,是觀念、情感,想像的解放。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第三章 先秦理性精神

一、儒道互補

儒道互補,是兩千多年中國思想的一條基本線索,孔孟荀創立的儒學的基本特徵是,懷疑論或無神論的世界觀和對生活積極進取的人生觀,重視情理結合,以理節情的平衡。正因為重視的是情感感受,而不是認識模擬,於是與中國哲學思想相一致,中國美學的著眼點更多不是對象實體,而是功能、關係、韻律。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作為儒家的補充和對立面,在塑造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文藝審美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表面看來,儒道是對立的,一個入世,一個出世,一個積極進取,一個消極避退,但實際上相互補充而協調,兼濟天下,獨善其身,身在江湖,心存魏闕,儒家強調藝術的人工製作和外在功利,道家突出的是自然,是美和藝術的獨立。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道家更抓住了藝術、審美和創作的基本特徵——形象大于思想,想像重於概念。儒家對後世藝術的影響主要在主題內容方面,道家則更多在創作規律方面,亦即審美方面,而藝術作為獨特的意識形態,重要的恰恰是其審美規律。

二、賦比興原則

真正可以作為文學作品看待的,首推《詩經》中的國風和先秦諸子的散文。《詩經》奠定了中國詩的基礎,確定了詩以抒情為主的基本美學特徵。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從詩經中後人歸納了賦比興的美學原則,朱熹的解釋是:「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比、興」,都是通過外物、景物,而抒發,寄託,表現,傳達情感和觀念,所謂「不道破一句」一直是中國美學重要標準之一。

賦,指白描式的記事、狀物,抒情表意,先秦散文,體現賦的原則,成為說理的工具。

說理論證的風格氣勢,如孟文的浩蕩、庄文的奇詭、荀文的謹嚴、韓文的峻峭,才更是使其成為審美對象的原因。孟文中排比句的「氣勢」,庄文中誇張想像的「飄逸」,不都正是情感、理解,想像諸因素的不同比例的配合嗎?正是由於充滿了豐富飽滿的情感和想像,而使其說理辯論的文字終於成為散文文學。

三、建築藝術

木建築是中國的特色,對建築審美要求達到真正高峰,則要到春秋戰國時期,以阿房宮為最高點。中國建築最大限度利用了木結構的可能和特點,以空間規模巨大,平面鋪開,相互連接和配合的群體建築為主要特徵。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築亦然,秦漢,唐宋明清,建築藝術基本延續著相當一致的美學風格——中國民族特點的實踐理性精神。

建築平面鋪開的有機群體,實際上已把空間意識轉化為時間過程,在複雜多樣的亭台樓閣間的不斷進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適和環境的和諧。中國的理性精神還表現在建築物嚴格對稱,結構至上,以展現嚴肅方正,井井有條,也就是理性。

隨著後世的發展,對稱性被打破,以模擬和接近自然山林為目標的建築美則出現了,那就是蘇州園林。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第四章 楚漢浪漫主義

一、屈騷傳統

當理性精神在北中國節節勝利時,南中國由於原始氏族社會結構有更多的保留和殘存,便依舊強有力地保持著和發展著絢麗的遠古傳統——以屈原為代表的楚文化。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離騷》是鮮艷又深沉的想像和情感的繽紛世界,《天問》是保留了遠古神話傳統最多又系統的文學篇章,《九歌》是有關巫術禮儀的祭神歌舞和音樂。

漢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漢不可分,蘊藏著原始活力的傳統浪漫乃是楚漢藝術的靈魂。

二、琳琅滿目的世界

儘管儒家和經學在漢代盛行,「厚人倫,美教化」「懲惡揚善」被規定為藝術領域的現實功利職責,但漢代藝術的特點卻恰恰是,它並沒有受這種儒家狹隘的功利信條的束縛,而是通過神話和歷史,現實和神,人與獸同台演出的豐滿形象畫面,極有氣魄的展現了一個五彩繽紛,琳琅滿目的世界。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山東武梁祠、河南南陽、四川成都出土的漢畫像石內容包羅萬象,歷史、神話,生活,只有對世間生活懷有熱情和肯定,並希望這種生活繼續延續和保存,才會對生活中的一切去描繪、欣賞和表現。

漢賦,「不歌而詠謂之賦」,心胸開闊,氣勢雄沉。

由於漢代是工匠集體手工業,不計時間、成本,所以工藝品如漆器、銅鏡、織錦極端精美,如馬王堆出土的不到一兩重的紗衫,河北出土的金縷玉衣。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三、氣勢與古拙

一往無前不可阻擋的氣勢、運動和力量,構成了漢代藝術的美學風格。那種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種整體性的力量和氣勢,是後代藝術難以企及的。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如果說唐代藝術更多表現了中外藝術的交融,從而頗有「胡氣」的話,漢代藝術卻更突出地呈現著中國本土的音調傳統,那由楚文化而來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義,那人征服世界的古拙氣勢美。

第五章 魏晉風度

一、人的主題

魏晉興起門閥士族地主階級,新思潮反映在文學美學的基本特徵,便是人的覺醒。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古詩十九首》突出的是一種生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悲哀,影響深遠,核心便是懷疑論思潮下對人生的執著。表面看頹廢悲觀,深藏的是對人生、命運,生活強烈的欲求和留戀,正是對外在權威的懷疑和否定,才有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自曹丕確定九品中正制以來,對人的評議正式成為社會政治文化談論的中心,人的內在精神成了最高的標準和原則。

造型藝術中的「氣韻生動,以形寫神」,文學中的「言不盡意」成為美學原則。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二、文的自覺

魏晉新風以曹丕為最早標誌,顯赫一時的皇帝可以湮沒無聞,華麗優美的詩篇卻可以長久傳頌,從此「為藝術而藝術」,確認詩文具有自身的價值意義,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便是自然而然了。

詩經的四言到魏晉發展成五言,葯、酒、姿容、神韻加上文彩詞章,構成了魏晉風度。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康德曾說,線條比色彩更具審美性質。書法是這種把「線的藝術」高度集中化純粹化的藝術,為中國所獨有。在魏晉時代,氣勢雄渾的漢隸,變為草行楷書。

三、阮籍與陶潛

藝術與經濟政治經常不平衡。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朝不保夕,阮籍表面看儘管裝飾得如何輕視世事,洒脫不凡,內心卻更加強烈的執著人生,非常痛苦。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陶潛則採取一種政治性的退避,以內在的人格和不屈己的生活,算是找到了生活快樂和心靈慰藉的現實途徑,兩人一憂憤無端、慷慨任氣,一超然世外,平淡沖和,此二人是魏晉風度的最高優秀代表。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第六章 佛陀世界

一、悲慘世界

宗教是異常複雜的現象,一方面麻痹人們於虛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人們憑藉宗教對現實苦難進行抗議式的逃避。佛教藝術流傳下來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藝術。

從漢末到唐前,整體社會長期處於戰亂饑荒中,現實社會毫無公平合理,於是把希望寄託於輪迴,佛教興盛。石窟壁畫主題以割肉貿鴿,捨身飼虎,500強盜剜目等最為普遍,這種熱烈迷狂的藝術情調構成了北魏壁畫的基本美學特徵。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壁畫是為了襯托雕塑。北魏的雕塑從雲岡早期的高鼻深目,威嚴莊重,發展到龍門、敦煌、麥積山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帶,哪種飄逸自得,無人間煙火氣的風度,形成了中國雕塑理想美的高峰。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二、虛幻頌歌

隋唐一統後,長時間的和平穩定,雕塑到唐代便以健康豐滿的形象出現。在中國宗教是從屬於政治的,儒家思想滲入了佛堂,唐代龍門奉先寺的本尊大佛,以十餘米的高大形象表現出親切動人的美麗神情。壁畫的內容也轉變為各種幻想出來的極樂世界。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若說北魏的壁畫,是對悲慘現實和苦痛犧牲的描繪,以求得心靈的安慰,那麼唐代則是對歡樂幸福的幻想,來謀取心靈的滿足。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三、走向世俗

中國古代社會有三大轉折,為魏晉、中唐、明中葉,社會的轉折也鮮明地表現在藝術領域。

佛教到中唐後,總體變得更加世俗化,歡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壁畫中對生活小景、山水樓台描繪增多,寺院的「俗講」,實際已經是宋人平話和市民文藝的先聲。禪宗盛行,壓倒了其他佛教宗派,「人皆有佛性」「擔水砍柴,莫非妙道」,宗教迷狂在中國逐漸走向衰落,神的形象已完全人世化、世俗化,宋代雕塑充分的體現了這一特徵。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宗教雕塑大體可分為三種,魏以理想勝,宋以現實勝,唐以二者結合勝。作者更推崇魏,因為它比較充分的運用了雕塑藝術的特性,以靜態人體的大體輪廓,表達出高度概括性的令人景仰的對象和理想。

第七章 盛唐之音

一、青春、李白

唐朝時世俗地主階級的勢力在上升。如果說,西漢是宮廷皇室的藝術,以鋪張陳述人的外在活動和對環境的征服為特徵,魏晉六朝是門閥貴族的藝術,以轉向人的內心性格和思辨為特徵,那麼唐則是對有血有肉的人間現實的肯定、憧憬和執著,極具青春活力,即使是享樂、頹喪、憂鬱、悲傷,也仍然閃耀著青春、自由和歡樂,這就是盛唐藝術。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盛唐藝術的精華是唐詩,以李白為代表,莊子的飄逸和屈原的瑰麗,在李白的天才作品中,已合二為一,達到了中國古代浪漫文學的頂峰。

二、音樂性的美

中國所有的藝術門類中,詩歌和書法最為悠久,在唐時達到成熟的高峰。

孫過庭的《書譜》中明確把書法作為抒情達興的藝術手段,張旭、懷素的草書,把悲歡情感痛快淋漓的傾注在筆墨之間。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盛唐也是一個音樂的高峰,各種異國曲調和樂器融入傳統的雅樂,出現了許多新的創造,如霓裳羽衣曲、胡旋舞。絕句和七古樂府,都能入樂譜,為大家傳唱,正是這種音樂性的表現力量,滲透了盛唐的各藝術部類,成為它美的靈魂,故統稱之為盛唐之音。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三、杜詩顏字韓文

李白、張旭代表的是不受任何拘束的天才橫溢,而杜詩、顏字、韓文則恰恰是對新的藝術規範、美學標準的確立,其特徵是講求形式,要求形式和內容的嚴格統一,以樹立可供學習的規範。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蘇軾說:「故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杜顏韓的流行和奉為正宗,其地位確立不移,並不在唐,而是在宋,也反映了士大夫階層從初唐的崛起到宋時的全面統治。

第八章 韻外之致

一、中唐文藝

中唐以兩稅法的國家財政改革為法律標誌,世俗地主日益取代門閥士族,佔據主要地位。中唐是在詩書畫等領域中百花齊放,名家輩出。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魏晉、中唐和明末是中國古代思想領域中三個比較開放和自由的時期,又各有特點。魏晉,以世襲門閥貴族為基礎,帶有更多的哲理思辨色彩,理論創造和思想解放突出;中唐,以世俗地主為基,士大夫文化思想開始全面開拓和成熟,明末以市民文學和浪漫主義思潮,標誌著接近資本主義的近代意識的出現。

二、內在矛盾

中唐時期,一方面「文以載道」,打著孔孟旗號,口口聲聲文藝為封建政治服務,後發展為宋代理學,另一方面則是對現實世俗的沉浸和感嘆,日益成為文藝真正的主題和對象。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晚唐到宋朝,審美走進更為細膩的官能感受和情感彩色的捕捉追求中,愛情詩、山水畫、宋詞和宋瓷成為人們最愛的主題和體裁。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詩境開闊渾厚,詞境婉轉新巧,與日常生活更加親切接近。

戰國秦漢的藝術,表達的是人對世界的征服,魏晉六朝的藝術,突出的是人的風神和思辨,盛唐是人的意氣和功業,宋代呈現的是人的心境和意緖。

司空圖的《詩品》,體現了後期封建社會優秀藝術作品的美學觀,文藝中的韻味、意境、情趣的講究,成了美學的中心。

三、蘇軾的意義

蘇軾詩文書畫無所不能,是異常聰明敏銳的文藝全才,是中國後期封建社會文人們最親切最喜愛的對象。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他的典型意義在於他是士大夫矛盾心態最鮮明的人格化身,雖然他一生身處官場,滿懷抱負,詩文卻在表達人生空幻,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談世事而頗做玄思。美學上蘇軾追求樸質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韻味,傳達禪意玄思的出世意念。

第九章 宋元山水意境

一、緣起

若說雕塑藝術在六朝和唐達到高峰,山水繪畫的高峰則在宋元。

禪宗思想的大興,士大夫階層的崛起,審美情趣由具體的人事、仕女牛馬轉到自然對象、山水花鳥。

中國山水畫的基調便是人與自然的愉悅親切和牧歌式的寧靜。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二、無我之境

整個中國畫的美學特色:不滿足於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擬和形式,要儘力表達出內在風神,這種風神又要求建立在對自然景色、對象真實而又概括的觀察、把握和描繪的基礎之上。首要便是「氣韻生動」。

北宋時期山水畫,客觀而整體地描繪自然,觀賞者「可游可居」,思緒自由而寬泛,是高度發展了的「無我之境」。所謂「無我」,不是說沒有藝術家個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說這種情感思想沒有直接外漏,主要通過純客觀的描繪對象,終於傳達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體思想。代表人物為董源和范寬。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三、細節忠實和詩意追求

從北宋至南宋,「無我之境」逐漸向「有我之境」推移。

對細節真實的追求成了宮廷畫院的重要審美標準,工筆花鳥成為獨步一時的藝壇冠冕,另一審美情趣則是對詩意的極力提倡,畫面的詩意追求,開始成為中國山水畫的自覺的重要要求。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以「剩水殘山」的馬遠、夏圭為代表,北宋時渾厚整體全景的山水變成南宋精巧詩意特寫的山水,逐步進入「有我之境」。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四、有我之境

元四家中的倪雲林是「有我之境」的代表,元朝時「文人畫」正式確立。

「文人畫」的基本特徵,首先是文學趣味的異常突出,其次在文人畫家看來,繪畫的美不僅在描繪自然,更在於描畫本身的線條色彩,即所謂筆墨本身,筆墨本身的審美意義是自然界所不具有的。畫上題字,作詩,也由元畫大興,水墨畫壓倒青綠山水,居於畫壇統治地位。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有我之境」的重點不在客觀對象的忠實再現,而在精鍊深永的筆墨意趣,只在如何藉助某些自然景物景色,以筆墨意趣來傳達藝術家的主觀心緒觀念。

唐詩宋詞元曲,詩境深厚寬大,詞境精工細巧,但兩者均重含而不漏,神余言外,使人一唱三嘆,玩味無窮,曲則不然,它以酣暢淋漓,直率痛快為能事。詩多「無我之境」,詞多「有我之境」,曲則大多是非常突出的「有我之境」。

雕塑的三類型,詩詞曲的三境界,山水畫的三意境,有某種近似相通的普遍規律。

第十章 明清文藝風潮

一、市民文藝

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緖。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述的,卻是世俗人情。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小說、戲曲、版畫,構成了明代中葉以來的文藝基礎。

二、浪漫洪流

明代中葉以來,社會醞釀著重大的變化,反映在文藝上是一種反抗思潮。

李贄是這一浪漫思潮的中心人物,他自覺的創造性的發展了王陽明的心學,不服孔孟,宣講童心,大倡異端,揭發道學,提倡講真心話,反對一切虛偽矯飾,主張言私言利,成為由下層市民文藝到上層浪漫文藝的重要中介。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公安派」的三袁兄弟的作品中,清新樸素,平易近人的特點十分鮮明。唐伯虎、歸有光、《西遊記》、《牡丹亭》等作品中,反映了近代解放氣息的浪漫主義思潮。

三、從感傷文學到《紅樓夢》

清初資本主義因素被全面打壓,康雍乾時期,鞏固小農經濟,壓抑商品生產,全面閉關自守的儒家正統理論,成了國家的指導思想。作為明代新文藝思潮基礎的市民文藝不但沒有再發展,而且還突然萎縮,上層浪漫主義則一變而為感傷文學,《桃花扇》、《長生殿》和《聊齋志異》,則是這一變易的重要傑作,這種人生空幻的時代感傷,甚至也出現在納蘭詞里。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浪漫主義、感傷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是明清文藝思潮的三個不同階段,在文藝領域,真正作為這個封建末世總結的,要算中國文學上的無上珍寶《紅樓夢》了,極摹人情世態之歧,備寫悲歡離合之致。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四、繪畫與工藝

明中葉,仇英的院體青綠山水和吳派沈周、唐寅、文徵明等,接近世俗生活,採用日常題材,筆法風流瀟洒,相當於文學中的市民文藝和浪漫主義;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明末清初的朱耷、石濤,直接抒寫強烈的悲痛憤恨,相當於文學中的感傷文學階段;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清中期,揚州八怪的花鳥繪畫,進一步發展感傷主義,講求鋒芒、遒勁、古拙,通過異常簡略的形象,表達出異常強烈的個性感受,筆墨情趣成了繪畫的核心。也可說是相當於文學思潮的第三階段——批判現實主義的個性反抗。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建築在明清發展不大,雕塑則高峰早過,音樂舞蹈已融化在戲曲中,唯有工藝尚可提高,瓷器一直是中國工藝的代表,在明清發展到了頂峰。

結語

藝術仍有其客觀發展規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時,與物質直接相關的如建築、工藝、等便昌盛發達。社會動亂,生活困難時期,某些藝術部類如文學繪畫,卻可相對繁榮,因為它們少依賴於物質,而可以作為與黑暗現實對抗的工具,哲學思辨也更為發達,因為時代需要探索前景。

藝術是永恆的,一方面,每個時代都應有自己時代的新作,從而多姿多彩,另一方面,人的心理結構具有繼承性、統一性,所以今人仍然會與古典作品產生共鳴。

美作為感性和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與人性一樣,是人類歷史的偉大成果。

俱往矣,美的歷程指向未來。


一小時讀懂中國藝術——《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