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敢借錢是拉動經濟增長,還是帶來金融風險?
「養兒防老」是一種「跨期投資」,只要一個人借錢花沒有超出一輩子的收入預期,就並沒違反「量入為出」原則。
芝加哥大學一位教授的研究表明:允許高利貸存在的社區,其犯罪率更低,包括搶劫、偷竊,甚至夫妻吵架發生率等等都要少。
美國的消費金融始於19世紀後期,是工業革命的一家縫紉機公司「發明」的。
今天的中國,跟當時的美國社會類似,產能出現過剩,經濟面臨轉型,社會增長結構需要調整。中國經濟需要轉向以服務業為主,以消費帶動,讓服務和消費在經濟增長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就當然需要發展消費金融。
如果一萬筆貸款里,才有幾個甚至幾十個出問題,那很正常,人性使然,難以杜絕。消費金融的主體是年輕人才符合經濟學規律。
擁有技術、願意賺『辛苦錢』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他們從傳統大銀行借過來批量資金,然後去細心耐心地做一筆筆的小額貸款給那些年輕人,我覺得這個模式應該繼續的,而且符合消費金融市場特徵。
「這屆中國年輕人真敢花,尤其敢借錢花」,相信不少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嘆。
隨著越來越多的90後步入職場,年輕人習慣採用這種「先消費後付款」的生活方式。2018年1月清華大學發布《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研究》顯示,29歲以下年輕人成為中國消費信貸主體,其中絕大部分人月收入5000元以下;11月商務部的統計數字顯示,剛剛過去的「雙十一」當天全國網路零售成交額突破3000億元,其中80後、90後年輕消費群體佔比超過70%,成為消費主力軍。
年輕人該不該花未來的錢?反對者和支持者都很多。年輕人敢借錢是拉動經濟增長,還是帶來金融風險?對照消費金融超發達的美國,金融創新與風險監管的平衡術究竟應該如何拿捏?
金融和市場經濟是個人實現自由和解放的必經之路。引導年輕人正確消費、適度使用金融產品,不僅推動了個人價值增長,還將促進社會繁榮和國家經濟增長。
「借錢消費」也可做到「量入為出」
金融的意義不僅是幫助華爾街賺錢,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讓更多人,尤其是窮人和年輕人得到解放,獲得更多的自由。有兩個故事可以說明。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中國傳統社會當中的「養兒防老」,這背後就蘊含著現代金融中的「跨期投資」理念。生老病死是人類自古以來就面臨的問題,過去沒有金融市場、當然也沒有相應的金融產品和工具能夠來做保障,那麼古人的解決辦法就是多生孩子,把孩子作為跨期投資的工具。所以中國古話說「父母在,不遠遊」,就是用孝道來約束孩子,以確保自己對孩子的投資能夠在年老的時候得到回報。
那麼今天,估計沒有父母會死守著「養兒防老」的理念強迫孩子留在自己身邊,那是因為我們有了金融市場,可以在自己壯年時就購買保險產品、進行金融投資,來保證自己老年的生活質量。這樣就讓孩子們獲得了自己,他們可以去追求自己的事業,而不用為了父母犧牲自己。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高利貸。大家聽到「高利貸」這個詞,肯定馬上覺得非常負面,但是芝加哥大學一位教授的研究結果卻表明,允許高利貸存在的社區犯罪率更低,包括搶劫、偷竊,甚至是夫妻吵架頻率等等都更低。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允許高利貸存在的社區,能夠在人們遇到危機或困難的時候,提供跨期貸款等金融工具,幫助人們度過難關。雖然代價高,也就是利息高,但是可以幫你度過難關,使你不至於去違法,沒必要靠搶劫或者偷盜來得到救命錢,這樣當然就會降低犯罪率,夫妻也會更和睦。
這裡有個概念需要搞清楚,所謂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就是幫助你把「現在的需求」和「未來的錢」之間的矛盾調和好,讓你能跨期搬移收入,更好地實現資源的跨期配置。人的一生中,最缺錢的時候就是年輕的時候,但這時候人力資本投資的必要性最高(讀書上學、積累經驗等),消費慾望也最強,最需要花錢;而年老之後,雖然積累了一輩子財富,收入也最高,但是消費需要最低,消費能力和慾望都下降了,花錢的邊際效用當然也遞減。
長輩們不要把借貸消費都看成是「浪費」。人們之所以對消費金融有負面看法,還是因為中國的教育體系中金融通識教育遠遠不夠,這就導致很多人一聽到消費金融、借貸消費就很害怕,因為好像借錢花是糟糕的,是把今天手中的錢花掉還不夠,還要借未來的錢花,違反了我們以往熟悉的量入為出、勤儉節約的財務原則。
可是,有了金融市場之後,只要一個人借錢花沒有超出一輩子的收入預期的話,那就照樣沒有違反「量入為出」的原則,只不過是通過金融工具的幫助,把自己的部分未來收入變成今天可以花的錢。也就是說,只要年輕人借的錢沒有超出以後的收入貼現總值,那麼還是符合「量入為出」原則的,只不過是把這個「收入」做了一個延伸,不只包括過去的收入和今天的收入,更包括未來的收入預期。這在金融領域是一個基本常識,比如很多科技公司負債很多,但是卻不影響投資人對它們的高估值,這是因為大家都看到它們未來很賺錢,今天之所以借錢或者投資它們,是知道在未來有回報。
我們多思考一下,多學習一些金融知識,就會知道,只要不過度負債,借錢並不是一件壞事情。過去中國的金融市場不發達,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很多人年輕時沒有享受到金融服務,而今天的年輕人很幸運,有不同的金融產品可以選擇,來改善生活、投資自己。
所以,我們要改變觀念,要按照自己「一輩子的收入」來優化自己人生不同階段的消費,而不是只按照現在的收入來安排消費和投資。有很多中國人,尤其是做父母的,總覺得年輕人借錢消費不靠譜,好像這會腐蝕年輕人。美國的經歷證明,這種擔憂是沒必要的。
分期付款解決了美國製造業的產能過剩
美國的消費金融開始於工業革命中期,是一家縫紉機公司「發明」的。當時,縫紉機成為了美國家庭趨之若鶩的「大件」,每個家庭都想擁有,但是價格太高了。怎麼辦呢?一家名叫I.M. Singer的縫紉機公司的市場總監Edward Clark,想到了一個營銷點子:為什麼我們不讓美國家庭先用上縫紉機,然後『分期付款』呢?於是,這家公司開創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單消費金融服務:為那些無法一次性支付縫紉機的家庭提供分期付款服務,首付5美元,然後每月支付3美元,用16個月付清機器款和貸款利息。
就是這個在今天看來稀疏平常的辦法,創造了一個商業記錄:這家縫紉機公司到1876年,售出了26萬多台縫紉機,超過所有其他縫紉機公司銷量的總和。其他行業的商家看到這個模式的好處,也紛紛效仿。比如鋼琴廠也提供分期付款的服務,讓原本只有富人家庭才能買得起的奢侈品進入到了更多中等收入家庭。消費金融不僅讓企業獲得了盈利,而且縮小了不同階層的差距,有利於社會和諧。
消費金融的發展也推動了美國社會的經濟增長。到20世紀初,工業革命已使美國的製造業產能不斷增強,但是民眾的消費能力並沒有跟上,所以出現了產能過剩,尤其是汽車行業。汽車產業的產能過程。在這個情況下,為了刺激消費,消費金融出現大發展,以發揮消費者的潛能,使美國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
其實,中國經濟也已經在很多方面受益於消費金融,尤其是對家庭大項消費行業的拉動作用。首先是房地產行業,我們都看到了住房按揭貸款的好處;第二是汽車行業,除了房子以外,汽車是第二大消費品。那麼接下來,就是手機、電腦、甚至是服裝行業等等,所以個人消費在很多地方被認為是個人投資。
以美國的經驗看,借貸消費並沒有把美國人毀掉。與此相反的是,研究表明,更多年輕人和家庭因為借貸月供而培養越來越好的財務紀律,理財文化也是在月供的壓力下形成的。所以,對於很多人來說,月供壓力不一定是個壞事,它也可以讓年輕人變得更有出息,更會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今天的中國,跟當時的美國有不少相似之處,經濟面臨轉型,社會增長結構需要調整,需要轉向以服務業為主、讓消費在經濟中扮演更重要角色,消費金融當然不可缺。
中國居民槓桿率還有10-20%的上漲空間,消費金融還有潛力
不過,年輕人過度消費,靠借貸度日究竟好不好?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來看:
首先,從全局看,借貸消費帶來個人崩潰的現象,究竟屬於普遍現象,還是個案?這個我們要搞清楚。如果一萬筆貸款里,才有幾個甚至幾十個出問題,那很正常,人性使然,難以杜絕。而且出了一些問題才有警示作用,才能讓大家吃一塹長一智。
所以,媒體在報道的時候不要過分渲染個案,而是應該看到,如果消費金融的大多數交易都沒有問題,都解決了人們的需求,尤其是年輕人的需求,幫助他們解決教育和其它人力資本投資的需要,那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包括媒體、監管者,千萬要避免把非常少數的個案誇大,甚至以此去禁止消費金融,因為那對整個社會是幫倒忙,會使真正需要金融支持的群體得不到幫助。
其次, 應該理解,消費金融的使用主體是年輕人,這才符合經濟學規律。對於老年人甚至很多中年人來說,消費金融的意義不是太大,他們不需要這些金融工具的支持,而年輕人有很強烈的消費需要,用一些金融工具很正常。老年人是不需要消費金融支持的,因為他們一輩子的收入潛力都已經實現得差不多了。年輕人未來的收入潛力巨大,所以,消費金融在相當程度上是針對年輕人的。
近些年,私人部門槓桿率不斷增長的現象的確令人關注。但就家庭和個人而言,居民債務佔GDP大約為50%,而美國是100%還多一點。因為美國金融市場比中國發達得多,能夠容忍的居民槓桿率自然也比中國高一些,但中國還有10%到20%的上升空間,消費金融還有潛力。
而且,隨著大數據徵信系統的完善,金融科技的進步和金融產品的完善,金融服務的效率會大大提高,而成本會降低,讓很多過去享受不到普惠金融的人群,在未來可以獲得金融服務和支持。比如,『鳳姐』羅玉鳳一到美國就收到很多信用卡公司的開卡邀請,但她之前在中國申請信用卡是被拒的,這是因為在中國,她並不是傳統金融機構服務的對象。
在金融科技普及之前,傳統金融機構在沒有大數據和技術的幫助之下,第一是成本高、第二是風控難度大,所以它們傾向於服務那些高凈值、有資產的人群,這些人有抵押品,符合銀行的風控要求,像鳳姐這樣的人就被排除在外。但是這並不表示鳳姐沒有消費金融的需求,只是傳統銀行滿足不了。
而互聯網金融則填補了這個空白,它們用技術的方式降低了金融服務的成本、用大數據的方式改進風控。於是,居民的總體槓桿率還可以上升一些。
民間金融參與者都需要邊走邊學
消費金融值得大力發展,現金貸也不是洪水猛獸,它的出現也是順應了市場需要。
過去幾十年,民間金融需求一直被抑制,有借貸需求的個人只能藉助於地下錢莊。當然,那些地下錢莊更多是為了滿足私營企業經營生產,而不是個人消費。所以,今天中國因為互聯網開放了民間金融,很多原本在地下的交易搬到了互聯網上。這當中出現一些問題並不奇怪,方方面面的參與者都需要邊走邊學。如果因為1%的少數個案,就否定放貸公司為滿足99%消費者需求所做的貢獻,這是不對的。
事實上,除了部分放貸公司居心不良,其它平台還是希望作為正規商業公司發展壯大,而不是去騙錢或者敲詐。
禁止現金貸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讓這些交易轉入灰色地帶或者地下,所帶來的危害可能更大。所以,應該一方面加強民眾的金融常識教育,擁有良好的財富管理習慣,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風控等技術,建立社會信用信息體系,降低貸款公司的風控成本,這樣它們就有更大的動力,以更低的利率來服務有需求的消費者。儘管監管機構和輿論一直在要求傳統金融機構改革,要為普通民眾提供服務,但是它們更願意做利潤豐厚的企業客戶或高凈值人群客戶,而不願意去做一些利潤薄、風險高的個人消費金融業務,這無可厚非。
所以,那些擁有技術、願意賺『辛苦錢』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他們從這些傳統的大銀行里借過來批量資金,然後去細心耐心地做一筆筆的小額貸款,這個模式應該繼續,而且也符合消費金融市場的特徵。
今天,包括央行、一些金融科技公司等都在建立各自的信用體系、徵信服務系統,這對於整個社會是一件好事。但是,這些工作不能只由一家來做,因為一旦徵信服務體系和資料庫都被壟斷了,以後就不會有創新,就不會有激勵做得更好。這個行業必須保持充分的競爭。
還有人擔心,消費金融的資產證券化(ABS)在中國的蓬勃發展是美國次貸危機的翻版,這種擔心沒必要。
資產證券化首先是一種金融創新,值得鼓勵,因為信貸公司沒有無限的可貸資金,如果要讓更多年輕人借到錢,就需要包括ABS在內的金融創新,來放大資金來源,增加融資渠道。現在消費金融總量還很小,儘管有些風險,但還是在可控範圍。在中國,金融創新並不是過頭了,而是遠遠不夠。
版權聲明:本平台除發布原創文章以外,亦致力於優秀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有區塊鏈&物聯網項目及相關消息請與我們聯繫!
健康薦讀
女人最希望被吻哪裡?
※周天勇:振救經濟需快速提高居民收入,舍此再無其他路可走
※金立猝死之謎:董事長劉立榮賭博輸了超100億!
TAG:物聯網區塊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