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殷墟新見甲骨文字探賾之三、四:「戈石並立」、「立戈守食」

殷墟新見甲骨文字探賾之三、四:「戈石並立」、「立戈守食」

三、戈石並立

殷墟新見甲骨文字探賾之三、四:「戈石並立」、「立戈守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原甲骨片高17mm,寬18mm,龜腹甲殘片,淺褐色。

甲骨文單字刻作「

殷墟新見甲骨文字探賾之三、四:「戈石並立」、「立戈守食」

」 。從戈(戌?)從石,讀音不詳,字義不明。字形象一戚戉類兵器下豎一石,石上有三點。所會義不明。殘片祗剩此一字。

《說文》:「戈,平頭戟也。從弋,一橫之。象形。」

「戌,滅也。……從戊含一」。

「我,施身自謂也。或說:我,傾頓也。從戈,從

殷墟新見甲骨文字探賾之三、四:「戈石並立」、「立戈守食」

殷墟新見甲骨文字探賾之三、四:「戈石並立」、「立戈守食」

,或說古垂字。一曰:古殺字。」

「硪,石巌也。從石,我聲。」

「戚,戉也。從戉,尗聲。」

「石,山石也。在廠之下;口,象形。」

下圖為與「戈」、「戌」相關的商代「斧」、「鉞」、「戚」等兵器:

殷墟新見甲骨文字探賾之三、四:「戈石並立」、「立戈守食」

殷墟新見甲骨文字探賾之三、四:「戈石並立」、「立戈守食」

這裡僅將與之偏旁部首相似的字羅列幾個,以利比對之用。

殷墟新見甲骨文字探賾之三、四:「戈石並立」、「立戈守食」

四、立戈守食

殷墟新見甲骨文字探賾之三、四:「戈石並立」、「立戈守食」

原甲骨片高20mm,寬19mm,牛肩胛骨殘片,淺土黃色。

甲骨文單字刻作「

殷墟新見甲骨文字探賾之三、四:「戈石並立」、「立戈守食」

」。殘句內容為「……

殷墟新見甲骨文字探賾之三、四:「戈石並立」、「立戈守食」

一……六月」。字從戈從皀(食),音義不明。從字形看,既像單字,又像合體字。該字左部從戈,右部所從之「

殷墟新見甲骨文字探賾之三、四:「戈石並立」、「立戈守食」

」極像甲骨文「皀」。整字象一戈立於皀旁。

《說文》:「戈,平頭戟也。從弋,一橫之。象形。」

殷墟新見甲骨文字探賾之三、四:「戈石並立」、「立戈守食」

《說文》:「皀(jí),穀之馨香也。象嘉穀在裹中之形;匕,所以吸之。或說,皀(bī),一粒也。」

「皀」字的甲骨文寫法如下:

殷墟新見甲骨文字探賾之三、四:「戈石並立」、「立戈守食」

「皀,象豆中有食物之形……」(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典》)。上列幾種寫法雖有相似之處,但並不完全相同。左列兩字不帶小點,右列兩字小點均在字的外上方。該字的「食物」當中卻多出一點,且「豆」字的腹部作「

殷墟新見甲骨文字探賾之三、四:「戈石並立」、「立戈守食」

」呈鼓狀。而「豆」字本字初文即源於當時食具「陶豆」。

殷墟新見甲骨文字探賾之三、四:「戈石並立」、「立戈守食」

關於甲骨文字體中的「小點」,古文字學界意見不一。

李圃(玲璞)先生在《甲骨文文字學》一書中云:「字綴指造字過程中用以別音別義的綴加成分。這種綴加成分是對事物以及事物之間關係的虛擬,而不是象物的實指。……字綴不具備形與音義相統一的特性,更不能單獨構成新字。而只是綴加在字素之上,改變原字素的音義創造新字。」

商承祚先生則在其著《甲骨文字研究》里說:「筆畫增減乃古文字中彣飾之一種,於各體書皆有之;或取其美觀,或以之實空……即以點為美飾者也。是彣飾之風,由來漸矣。」

而劉釗先生在其《古文字構形學》一書中稱「飾筆,亦稱裝飾筆劃、羨劃、贅筆,是指文字在發展演變中,出於對形體進行美化或裝飾的角度添加的與字音字義都無關的筆劃,是文字的羨餘部分。」

總之,大師高論各有千秋,伯仲之間。該字究竟為何字?是單體字抑或合體字?唯盼智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李小山:《當代中國畫之我見》以及讀後感二則
石濤上人《大滌子工細山水冊》8幀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