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民改行在運河上跑船,船艙奢華似皇宮,稱運河改善了生活
這是一條全世界挖鑿時間最早,工程量最大的人工河。濟寧是中國京杭大運河的核心地段,悠久的運河文明,在這裡留下了很多值得紀念的東西,在與時光的碰撞中,它又有著怎樣的傳承?
鐵炮是古代戰爭中統治者們攻城掠地的利器,但在濟寧的歷史上,他肩負了另一個使命,他的發現打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1985年,濟寧市博物館剛剛落成,時任館長的朱承山為了尋訪文物,養成了定期去廢品收購站的習慣,這一天他又到這裡來尋寶,走到一看廢品收購站,大體上有十個鐵炮,我們一看很驚訝,經過詢問朱承山得知,這十門鐵炮以生鐵的價格收來,本打算拉到煉鐵廠去煉鐵,但因為個頭太大,對方遲遲沒來拉,經過仔細查看,朱承山在一門鐵炮上發現了更大的驚喜,上面直接寫著河道衙門鑄造,朱承山說以前看到一些文獻記載,管理運河的衙門設到這裡,所以我們一看是河道總衙門鑄造的鐵炮,我們更感興趣。
朱成山立刻意識到這門鐵炮將成為運河總督衙門就在濟寧的鐵證。隨著鐵炮的發現更多的謎團隨之而來,作為管理運河的總督衙門,為什麼會有軍事設置,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機構呢?朱承山說到它的一把手叫河道總督,同時呢,也分管軍事,明代清代,根據查到的資料,隊伍還相當龐大。光北方地段就有五千多人,由於它的級別比較高,好多著名人物都在這裡任過職。西高東低的地理特點決定了中國自西向東的河流脈絡。為了實現政治上的統一,中國的帝王們決定打通一條貫通南北的水道,春秋時代,吳王夫差開鑿了溝通長江和淮河的邗溝,成為中國大運河的發端,公元六世紀末隋煬帝又開通了全長2700千米的隋唐運河,但當元世祖忽必烈將都城確定在北京的時候,卻遇到了新的難題。他當了皇帝之後呢就想把首都從南京遷都到現在的背景,當時叫大都,這樣呢就離他的根據地近了,但是呢離糧倉卻遠了,這個首都一百多萬人的人口糧食怎麼吃,就通過運河運去的糧食,老百姓把這條河也叫運糧河。公元13世紀末,元朝在隋唐運河的基礎上裁彎取直,在山東濟寧和臨清之間開鑿會通河,奠定了今天京杭大運河從南向北走向的格局,河道總督衙門成為這條河道上的最高指揮官,作為管理運河事務的最高行政機構,明清時期全國最優秀的政治精英們在這裡手握大印,簽發政令軍政齊心治理運河,由此,濟寧便有了運河之都的美譽。咸香濃郁的北方煮肉,浸潤軟糯的江南白米,濟寧與運河的最早交集就是體驗在這一碗香氣四溢的甏肉乾飯里,直到今天,依舊是濟寧的特色名吃。
濟寧的森達美港,如今是京杭大運河通航的最北港口,全國二十八大港口之一,每年有近千萬噸的煤炭從這裡發出,上午十一點,王春強和妻子給滿載的煤炭蓋上蓬布,這次的目的地是江西南昌,這艘單機船裝載量高達兩千噸,三十九年前,王春強走出世代打漁的微山湖,置辦了第一艘貨船,王春強說到,那時候最大的一百噸的船已經很大了,走到哪個地方都到處擱淺,現在國家投資了錢,整個的把山東這段運河調整的很好。
多年過去,南四湖二級壩樞紐工程,韓庄樞紐工程,在濟寧段運河上相繼落成,王春強的跑船之路越發通暢,王春強說,到南昌能弄到一萬塊錢左右吧,過兩天回來的時候,再帶點回頭貨,這個回頭貨在弄了兩萬多塊錢,沒有這個運河我們還是逮魚,從有了這個運河,讓我們這個生活條件才慢慢變好一點。
寬敞溫馨的船室,設備齊全的指揮艙,見證了辛苦跑船的日與夜,王春強的生活得以改變,北方的煤炭得以順利輸送到南方城市,運河得以從南至北全線貫通,這一切來自六百多年前的一項偉大工程,每逢春秋兩季,汶上縣南旺鎮白張村的村民,都會聚集於此祭拜他們的祖先白英,他被史書簡單的稱為汶上老人白英,但他的功績卻遠非幾筆能總結,元代開通途經濟寧的會通河後,儘管使航線縮短,但經由運河的漕運量遠不能滿足南梁北運的需要,原因是槽船總會在一個地方擱淺,淺阻之處叫做南旺,這個北比臨清高,難比江蘇沽頭高一百一十六尺,那麼這樣的地貌,水往低處流的問題怎麼解決,這就成了當時在治理運河當中最大的難題。為了解決會通河的水源問題,元政府就創建了濟寧水利樞紐,但是濟寧樞紐的建立並沒有選擇在最高點上,濟寧通則全河通,濟寧塞則全河停。
明永樂九年黃河決口匯通和淤塞這個難題擺在了奉命重修運河的工部尚書宋禮面前,白英成為攻克難題的關鍵人物,他以前就是在這個運河上屬於船工,經常跑運河,來回的坐時間長了,知道哪個地方高哪個地方低,這個走嚮應該怎麼走,白英老人的出現如獲至寶,在白英的指點下,宋禮下令在汶水之上建成牢固堅實的戴村壩,在直線距離三十八千米的戴村壩與南旺之間左盤右旋,挖出一條長達70餘千米的小汶河,滔滔汶河水被結結實實地推轉,在蜿蜒迂迴的河道里緩緩來到南旺,在這裡,有一道石岸等待著他,藉助這一形狀汶水實現南北分流,南旺分水工程使京杭大運河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南北貫通,也被濟寧打開了開放交流的大門,從運河開通前默默無聞的荒落小城一躍成為明清時期全國著名的工商業大城市之一。濟寧的運河岸邊百貨聚處客商往來,南北通透,不分晝夜,南北文化在這裡碰撞交融,沉澱出獨特的濟寧運河文化。山東農村的農民,都掛在嘴上唱道,走江北,闖江南,運河文化世代傳。那些商人做買賣的傳統,討價還價,斤斤計較啊受儒家文化思想影響,這些商人都說買賣不成仁義在,為什麼他喜歡跟濟寧人做買賣啊,就是因為你在做做買賣的同時,還有儒家文化思想的鋪墊。
如今運河的舊日繁華以新的方式重獲生機,濟州古城項目開發總經理周嘯晨,儘管從事古城設計工作已經15年,但承接這個項目時還是讓他感受到了與眾不同,我們花了將近半年多的時間做論文。我們在濟寧這裡挖掘發現,這裡文化太深厚了,太多了。那一開始我們就做減法,減到最後我們認為運河文化是最能代表我們濟寧的一個主題文化。從此處運河之都的美名從此鐫刻在濟寧的城市名片上,時光砥礪,一方南來北往的大碼頭煉成海納百川的文化熔爐,一座古老的運河之都褪變為現代的文化之城,濟寧,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也是傳統文化的發展之處,他是儒家文化的敦厚氣象,又鼓動著開放自由的強勁動脈,伴著滾滾的河水奔流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