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朱文印對篆刻歷史的朱文印有何貢獻?
文/賀波意
吳昌碩是近代中國馳名中外的藝術巨匠。1957是吳昌碩逝世30周年,中國畫界紛紛舉辦紀念活動,引起了藝術界的轟動,掀起了學習、研究吳昌碩的熱潮。出現了一大批關於吳昌碩以及其藝術的書籍、著作、文章、論文。影響比較大的有:吳東邁著《藝術大師吳昌碩》、聶征夫《一代宗師吳昌碩》、王家誠《吳昌碩傳》、劉江《吳昌碩篆刻藝術》、梅墨生《中國名畫家全集·吳昌碩》、茅子良《吳昌碩印風流派》等。紀念性的文章、研究性的論文更是非常豐富。有趣的是對於吳昌碩研究學習熱潮波及到了國外,日本、韓國也出現了不少研究成果。
面對前人汗牛充棟的著述和研究成果,筆者想從吳昌碩篆刻的朱文印,這一還沒有引起大家足夠關注的小角度,談談吳昌碩朱文印,對整個篆刻歷史長河中的朱文印做出的偉大貢獻,希望對後來學習研究吳昌碩篆刻的學者,有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吳昌碩的平生和學養淵源
吳昌碩(1844-1927)享年84歲,浙江安吉縣人。清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初一生於鄣吳村。民國十六年十一月六日於上海被山西路吉慶里去世。葬於浙江餘杭塘棲超山報慈寺西側山麓松梅亭畔,墓側建「吳昌碩紀念館」,供後人瞻仰。
吳昌碩,原名俊,俊卿,字香朴,中年更字昌碩,亦署倉碩、倉石、昌石,69歲以字行。別號特別多,不同時期別號不同,多於人生境遇有關如:香圃、劍候、缶、缶廬、苦鐵、老缶、苦鐵道人、老缶、缶翁、破荷、破荷亭長、聾、大聾、聾缶、無須子、五湖印丐、石尊等等。齋館、室名也不少,因環境、境遇不同而改變,常用的有:蕪園、齊雲館、削觚廬、禪甓軒、癖斯堂、缶廬、石人子室、去駐隨緣室等。
吳昌碩的平生經歷和學素淵源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家學淵源
吳昌碩出生書香門第,祖上也曾經顯赫一時。其父耕讀為業,喜研金石,「予少好篆刻,與印不一日離」應該就是從這時開始。
(二)歷喪亂,遷蕪園
咸豐十年(1860),吳昌碩十七歲,太平天國逃難,五年後一家九口人只留下了父子兩人,其父娶楊氏,遷吉安桃花渡建「蕪園」。從師友施浴升、潘芷畦學習詩文書法、篆刻小學。
(三)遊學湖州、嘉興、蘇杭、上海
從同治八年(1872)拜俞樾學習文字小學開始,到光緒十三年(1887)上海定居,前後十五年。吳昌碩結識名家宿儒、收藏大家,見識了大量的金石古董、磚刻碑版,大開眼界,特別是在金石大家吳雲假館授餐兩年,博採眾長,融會貫通,此時為其藝術之路奠基的黃金期。
(四)西泠社長,名播海外
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海戰之後吳昌碩漸漸對仕途失去信心,六十歲自訂潤格,專心藝術人生。民國二年(1913)吳昌碩公推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長。吳昌碩的晚年是他藝術的巔峰,將金、詩、書、畫熔於一爐,成為一代藝術宗師,馳名海內外。
二、吳昌碩篆刻藝術的幾個發展階段
吳昌碩弟子王個簃回憶老師時曾說:「余在三十前致力雖勤,而布白分朱,動迕古意,其毋以少作充觀摩也。」看來吳昌碩對自己少時作品不太滿意,讓大家不要觀摩。然在西泠印社出版的《吳昌碩印譜》並沒有刪除,因為要想全面了解吳昌碩學印的過程,看他取徑如何之廣、植根何等之深,又是怎樣轉變到中、晚年獨特的成熟印風,可以為我們尋源探變提供方便。事實上,每個大師都是從幼稚開始的,都是從不成熟到成熟,從平凡到偉大。看看他們的成長軌跡,會給我們帶來啟示,可以鼓舞我們前進。
(一)三十五歲前的臨摹期
1.一開始吳昌碩受到父親的影響,在父親鼓勵、指導下刻印。後隨施浴升先生學詩書印,廣涉前人印譜,摩挲臨摹,頗有進步。因眼界不高,雅俗各半,《朴巢印存》可以窺其大概。
2.學習丁敬、錢松的浙派切刀,細查吳昌碩相應的作品,刀法運用自如,應該說得浙派之精髓也。
3.學習鄧石如、吳讓之皖派刀法。
4.學習徐三庚、趙之謙。
5.學習秦漢印、取法晉漢磚文。
(二)三十五到四十二歲的蛻變期。
這個時期的吳昌碩遇到了鑒藏大家吳雲、吳大澂等人,飽覽金石文字,大開眼界,印外求印,印風突變。
(三)四十二至六十歲的創新期
光緒九年(1884)八月,楊見山為吳昌碩《缶廬印存》作序:「吳君刓印如刓泥,鈍刀硬入隨意治。文字活活粲朱白,長短肥瘦始則差-------」 這時的吳昌碩將金石文字汲古出新,風格越來越鮮明,自家印風慢慢形成。
(四)六十以後成熟期,化境
吳昌碩成熟期的作品,往往是前人篆刻作品沒有出現過的,就其朱文印我們在下文中進行深入分析。
三、吳昌碩篆刻藝術的時代背景
我們討論一個人的藝術成就,必須把他還原到當時的歷史時代背景當中。人是時代的產物,什麼樣的時代就會出現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時代就會有與之對應的時代藝術。了解一下吳昌碩生活的時代對我們理解吳昌碩他的藝術是非常必要的。
(一)清末民初
清朝文字獄,使得文人們回到了故紙堆。因而乾嘉年間考據之學大興,文字小學、碑派書法也隨之大盛。這一時期出土了大量的金石碑版、古璽秦漢印、瓦當陶刻封泥,對這些新出土的文物研究總結、汲古創新也蔚然成風,成果斐然。這是篆刻藝術空前發展的基石。到了清末民初,新的篆刻理論把篆刻藝術推向了新的高峰,篆刻大家層出不窮,吳昌碩無疑是當時影響最大的篆刻家之一。
(二)吳昌碩生活環境的文化影響
蘇杭、湖州、嘉興以及後來的上海,「絲綢之府、魚米之鄉」。得地利之便,交通發達,物產豐富,歷來是文化素養之地。特別是上海,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當時華夷雜處,官賈雲集,加上避太平天國之亂,名門望族紛紛攜祖藏來到上海,文物書畫市場非常活躍。各地書畫名流接踵而至,一時間,群英匯聚,各領風流。吳昌碩從小耳濡目染,加上他勤於訪師交友,求學問道,這樣的生活環境對他的篆刻藝術無疑有著巨大影響。
(三)印從書出
吳昌碩晚鄧石如百歲,彼時鄧石如的「印從書出」理論已是深入人心,吳昌碩抱石鼓而眠,數十年不輟,其篆刻藝術的成果也是得益於此。吳昌碩曾對學生和請教他刻印的後輩說:「篆刻好,寫字頂要緊。寫字主要是學篆書,篆不好,印怎能刻得好呢?」(諸樂三《吳昌碩的篆刻藝術》)
(四)印外求印
吳昌碩與趙之謙是同時代人,趙之謙提倡的「印外求印」深深的影響了吳昌碩,吳昌碩是這一理論的堅實推行者。金文石鼓文、秦詔版權量、泉范銅鏡、瓦當磚文、漢碑額等等,無不是吳昌碩入印之素材。
四、吳昌碩的朱文印
吳昌碩的篆刻,無論是白文印、朱文印和邊款個人風格都非常鮮明,都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總結。本文只就朱文印這一角度來探討吳昌碩是如何繼承傳統,又勇於開拓創新的。
(一)印從書出
鄧石如在清代篆書被推為「當朝第一」,他的篆書有碑額篆的結體,又有古隸的用筆,以之入印筆意盎然,因而鄧石如成為「印從書出」的緣起人。繼之,吳讓之以秀麗婀娜的篆書人印;徐三庚篆書吳帶當風,篆刻風格也是瀟洒倜儻;趙之謙篆刻面貌眾多,但也與其書風一致。吳昌碩在清末「印從書出」的時代氣氛之中,不光是繼承了「印從書出」的傳統,而且勇於開拓,大膽創新,取得了自己獨特的面貌。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試分析:
1. 筆意濃烈、墨氣淋漓
我們來看看吳昌碩成熟時期的篆書石鼓文。首先是筆畫力度雄強,不是纖弱的,是粗壯有力,就像棉裹鐵。吳昌碩入印的篆書是非常講究筆力和筆畫的起承轉合,起筆收筆交待的非常清晰,他追求強烈的書寫筆意。這樣的印,往往給人一種生龍活虎的陽剛之美。其次吳昌碩成熟時期的石鼓文用墨濃稠,下筆往往有洇墨感。反應在印章上也有墨氣淋漓的感覺。趙之謙在《巨鹿魏氏》印款說:「古印有筆尤有墨,今人但求刀與石。」我們在吳昌碩的朱文印中清晰完整的看到了。
2. 粗細對比明顯,膽敢獨造
在吳昌碩之前,基本上朱文印線條都是等粗的,比如:元朱文、細朱文、三晉寬邊細朱文。吳昌碩特別推崇吳讓之,一是讓翁的披削刀法,二就是讓翁朱文印線條有明顯的粗細變化,書寫意味比較強。但吳讓之的篆書筆法起伏不大,所以反應在印面上對比不是特彆強烈,但這一細節被敏銳的吳昌碩看在了眼裡。吳昌碩成熟期的篆書下筆是比較狠的,有草書意趣,可以說是草篆或寫意篆。這樣的篆書反應在印面上,粗細對比強烈,讓人耳目一新。這也是吳昌碩朱文印的獨到之處。
3. 粗朱文禁區,方顯英雄本色
上面提到的元朱文、細朱文、三晉寬邊細朱文,它們都是細朱文。為什麼歷來朱文印作品,鮮有粗朱文呢?不是吳昌碩以前的篆刻家們不會刻,是朱文印線條一粗就容易死板,難有理想的效果,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把粗朱文列入了禁區。吳昌碩也不是一開始就刻粗朱文的,是隨著他的印風逐步成熟,他的粗朱文印才慢慢多了起來,尤其是六十五歲以後。
吳昌碩為了刻好別人視為禁區的粗朱文,練就了那些金剛手段呢?我們還是來看看吳昌碩成熟時期的石鼓文吧。原來吳昌碩石鼓文線條雖然粗,但整體效果不是死氣沉沉,而是很靈動的。第一點是線條並不是像油漆一樣的烏光黑,他實線條有虛筆畫,實中有虛,陽中有陰,所以透氣。第二是作品中有大量的章法留白,黑白對比氣韻生動,因而不死板。看看印章中的線條,也有這樣的效果,章法中也不乏透氣的留白。原來這粗朱文是真正的「印從書出」。
當然僅僅是這樣遠遠不夠的。下文我們會從其他方面再來分析。
4. 結字隨心所欲
前面說過,吳昌碩對學生說:篆刻好,字寫頂重要。我們看吳昌碩晚年的印,用字真的是隨意生髮,大小高矮、穿插避讓無不自然。這是吳昌碩篆書功力的集中體現。同樣的內容以不同的面貌出現,字與字之間的關係和諧統一,渾然天成。由此可見吳昌碩的篆書駕馭能力多麼驚人。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反對的大小篆混用,字體要純一。在吳昌碩這不是問題,他超強的整合能力,什麼字體都可以和諧相處而不顯突兀。
(二)印內、印外求印,融會貫通
吳昌碩詩文說:「天下幾人學秦漢,但索形似成疲癃。」「不知何者為正變,自我作古空群雄。」「詩文書畫有真意,貴能深造求其通。」吳昌碩沒有總結性的印論流傳,但我們可以從他的論印詩和印章的邊款中,探索到他的印理和變法來源。王光烈《印學今義》:「現世吳昌碩俊卿,作印一空依傍,撝叔之後,洵為當代一人。導源漢人,參以獵碣、秦篆,旁通古璽、碑碣、金陶、泥封文字,古拙樸茂,無與倫比。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信今世這大宗者也。」下面我們以吳昌碩朱文印為例,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他的獨創性。
1. 殘破——審美的升華
明清之際印人對殘破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一是盲目照搬。沈野《印談》:「文國博刻石章完,必置之櫝中,令童子盡日搖之。」另一種是堅決否定。甘暘《印章集說》:「古之印,未必不欲齊整,而豈故作破碎?」同時代篆刻大家黃牧甫在《季度長年》邊款:「漢印剝蝕,年深使然,西子之顰,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
吳昌碩偉大之處就在於不隨波逐流,根據自己的長期實踐,在古璽秦漢、封泥磚瓦、陶石碑版、青銅銘文中不斷探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殘破審美。不是所有的殘破都是美的,殘破的有趣有味才美。殘破是有度的,殘破到什麼程度最美。殘破是有方向、有規律的,怎麼樣殘、在什麼地方殘才美。吳昌碩用他的篆刻作品為我們一一做了解答。現在我們看來,殘破並不神秘,它其實就是虛實陰陽,調和陰陽就是殘破的終極目的。這也是粗朱文印的秘密之一。
2. 做印法——刀法的大融合
殘破的審美,對刀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單純的切刀、沖刀或者披削肯定不夠了。如何才能達到幾千年的時間大手撫摸印面,產生不可思議、渾樸瑰麗地神奇效果呢?那就要無所不用其極了,敲磨刮擦,刀尖、刀桿,釘子、榔頭,砂紙、鞋幫。只要到達效果,工具、手段都可以忽略不計。我們給這樣刻印的方法統稱——做印法。趙明老師的《做印技法百講》有詳細講述,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找來閱讀,在此我就不贅述了。
3. 邊框界格,調節虛實出神采
篆刻作品的邊、格古已有之,如秦朱文、三晉寬邊細朱文,但因為使用的原因,秦漢印還是以白文印為絕大部分。學習秦漢印,刻好朱文必須學習秦漢封泥。但封泥畢竟不是印章,如何學習封泥需要辯證能力。
吳昌碩邊、格的印理,主要來源於秦漢封泥,還包括陶刻、磚瓦文、秦詔版權量泉等等作為補充。吳昌碩的邊、格獨創之處在於以下幾方面:首先,不像前人一樣把邊格同印章文字分開看待,而是以審美的角度,把它們看成統一整體。以唯美的眼光審視,如同美人:增加一分則胖,減少一分則瘦。第二是注意主次關係。文字氣息強邊格襯之,文字氣勢弱邊格補之。使得全印重點突出氣韻團結,虛實得當、陰陽和諧。第三吳昌碩的界格匠心獨運,往往不是簡單的「日字格」、「田字格」,而是他文字線條的重要補充,有畫龍點睛之妙。這亦是吳昌碩粗朱文金剛手段之一。
(三)書畫同源,畫理入印
詩是無形的畫,畫是凝固的詩。每一方美妙的篆刻作品,亦可載詩載畫。吳昌碩詩書畫印四絕,以畫入印情理之中。我不懂畫,以我的外行理解應該是:「留白」。這也是粗朱文之要素吧。
結語
學習吳昌碩的篆刻作品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膽敢獨造。也許是時代的選擇,選擇了吳昌碩來集大成,讓吳昌碩在前人印理的基礎上,集百家之長,獨立高峰,讓無數後來者頂禮膜拜。放眼現在,我們處在比吳昌碩更加知識爆炸的時代,誰會是集眾家之長、膽敢獨造、獨立高峰的下一個吳昌碩呢?吳昌碩藝術精神不死,必有後來人。
※趙孟頫章草臨皇象《急就章卷》剛柔相濟!
※山房讀畫|王清平書法欣賞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