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這些,你還敢說你是一位黃山迷?
黃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與長江、長城、黃河同為中華壯麗山河和燦爛文化的傑出代表,被世人譽為「人間仙境」、「天下第一奇山」,素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五絕」著稱於世。境內群峰競秀,怪石林立,有千米以上高峰88座,「蓮花」、「光明頂」、「天都」三大主峰,海拔均逾1800米。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兩次登臨黃山,讚歎道:「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後人據此概括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黃山迎客松
得 名 由 來
黃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遙望蒼黛而得名。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採藥煉丹,得道成仙。唐玄宗篤信道教,遂於天寶六年(公元747年)詔改黟山為黃山,黃山之名於是一直沿用至今。千餘年來,黃山積澱了濃郁的黃帝文化,軒轅峰、煉丹峰、容成峰、浮丘峰、丹井、洗葯溪、曬葯台等景名都與黃帝有關。
黃山世界地質公園九大管理區分布圖
地 質 地 貌
黃山集八億年地質史於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遺迹於一體,兼有花崗岩造型石、花崗岩洞室、泉潭溪瀑等豐富而典型的地質景觀。前山岩體節理稀疏,多球狀風化,山體渾厚壯觀;後山岩體節理稠密,多柱狀風化,山體峻峭,形成了「前山雄偉、後山秀麗」的地貌特徵。
1
花崗岩峰林地貌
花崗岩地貌是花崗岩岩體由節理、劈理、斷裂、流水、冰凍及風化等地質作用形成的地質地貌景觀,主要以峰林為主,與其他景觀交相輝映,共同展現著黃山之美,多以穹狀、錐狀、脊狀、柱狀、箱狀等形態出現。
錐狀峰
由垂直的和傾斜的多組節理髮育的花崗岩所構成,峰體高大,海拔1700米以上,底部基座和上部峰錐相連一體。山體頂部呈渾圓狀錐形,坡陡,雄偉峭拔,主要分布在第二次雲谷粗粒黑雲母正長花崗岩及第三次獅子峰斑狀黑雲母正長花崗岩中,以蓮花、天都、蓮蕊、雲門、雲際等大峰為其代表。
穹狀峰
主要由風化作用形成,分布於第一次溫泉細粒黑雲母二長花崗岩中,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下,地勢相對低緩,坡度在30°-50°之間,峰頂多呈圓形,是山外丘陵與中央峰林之間的過渡地帶。如香爐、布水、夫子、磨盤諸峰、黃山尖和芙蓉嶺等。在第四次貢陽山細粒黑雲母正長花崗岩侵入的岩體中,由於其位於複式岩體的中央,形成穹狀的高山中央台地。
柱狀峰
由密集發育的垂直節理經風化、崩塌形成的花崗岩石柱、石筍等,主要分布在第三次侵入的獅子峰斑狀黑雲母正長花崗岩岩體內,如「十八羅漢朝南海」、「蓬萊三島」等。
脊狀峰
由沿一定走向呈脊狀展布的花崗岩峰脊所組成,並常與峰脊下平直的支溝相伴生,主要分布在第二次雲谷粗粒黑雲母正長花崗岩中。如聖泉、硃砂、眉毛、青鸞、紫石、清潭諸峰等,海拔1400-1500米。
箱狀峰
主要分布於第三次獅子峰斑狀黑雲母正長花崗岩中。發育的垂直和水平節理切割花崗岩山體,形成了被節理、裂隙圍限的岩塊,如牌坊峰、書箱峰等。
2
意趣無窮的造型石
黃山的造型石是由億萬年間地質活動的內、外營力作用所形成。由花崗岩的水平與垂直節理、差異分化、崩塌和流水等地質作用形成特殊的地質景觀,大多分布在三級夷平面與四級夷平面之間的800-1500米海拔範圍內。可分為石柱石芽型、風化剝蝕型、滾石型、崩塌型、崩塌堆積型等。
石柱石芽型
風化剝蝕型
滾石型
崩塌型
崩塌堆積型
3
水體景觀
瀑
我國的花崗岩地貌大多出現在雨水充沛的東部地區,山高水潺,因此在花崗岩峰林地貌發育或較為發育的山嶽地區,一般都有瀑布出現。黃山是錢塘江和長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水資源十分豐富,形成的著名瀑布有「人字瀑」、「百丈泉」和「九龍瀑」。
九龍瀑
泉
「自古名山多聚泉」,泉是黃山的重要旅遊景觀。地下水沿斷裂、節理、裂隙由高向低、由淺部向深部徑流,在適宜的地段排出地表,排泄方式有溢水或儲藏水,形成具有醫療價值溫泉和飲用價值的礦泉水。黃山溫泉,水溫常年保持在42℃左右,含有很多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為黃山「五絕」之一,不僅是重要的旅遊資源,也是寶貴的水資源。1979年,鄧小平視察黃山時,為黃山溫泉題名「天下名泉」。另外,在北大門松谷庵附近,還有一處溫泉,即松谷溫泉,水溫在28℃左右。
鄧小平為黃山溫泉題詞
溪
黃山水體景觀中有很多著名的溪,如逍遙溪、松谷溪、白雲溪、九龍溪、桃花溪等。
潭
譚也是黃山水體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有桃花潭、青龍譚、老龍譚、翡翠池等。
4
冰川遺迹
冰川被稱為大自然的「雕塑家」,在新生代以來的地質歷史上,全球發生過多次的寒冷事件,形成了全球性的冰期。黃山地質公園也留下了它的痕迹,這一現象在溫帶花崗岩地區是不多見的。經中國卓越的地質學家李四光於1933-1936年間研究發現,黃山花崗岩地區也發育有第四紀更新世時期冰川遺迹,並發表了《安徽黃山之第四紀冰川現象》著名論文,引起國際地學界的廣泛重視。
研究表明,在第四紀更新世時期,黃山曾先後三次出現冰期和冰川活動,冰川的刨蝕、侵蝕和搬運作用,留下了很多冰川遺迹,造就了多種冰蝕地貌。
冰斗
冰斗是冰川在雪線附近塑造的橢圓形基岩窪地,是雪蝕與冰川剝蝕的結果。冰期之初,在山坡上的天然窪地內開始形成永久性積雪,窪地邊緣及底部的岩石因頻繁的寒凍風化作用而破碎,同時冰川沿冰床發生旋轉滑動,對冰床進行侵蝕,並將侵蝕下來的破碎岩塊從凹地中搬走,凹地底部不斷加深,使原來比較淺的凹地變成深邃的、三面陡峭、一面開口的圍椅狀地形,稱冰斗。天都峰的南、北兩側各有一個冰斗。
冰斗
刃脊
在相鄰2個冰斗或冰川穀的發育過程中,斗(谷)壁不斷後退,結果使相鄰2個冰斗或冰川穀之間的分水嶺越來越窄,最後形成像魚鰭、刀背一樣的山脊,稱為刃脊。如天都峰上的「鯽魚背」。
刃脊(鯽魚背)
角峰
兩個以上冰斗所圍成的山峰因冰斗後壁不斷後退發展而成的尖銳山峰稱為角峰。如天都峰的角峰。
「U」型谷
在山地區域,當冰川佔據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後,由於冰川對谷底和谷壁不斷進行剝蝕和磨蝕,同時兩岸山坡岩石經寒凍風化作用不斷破碎,並崩落後退,原來的谷地被改造成橫剖面呈拋物線形狀。這種形狀的谷地稱「U」型谷(但不是所有的「U」型谷都是冰川成因)或冰槽谷。如青鸞峰與硃砂峰之間的溝谷為「U」型谷。
慈光閣「U」型谷
冰川擦痕
冰川在向下運移過程中,冰體中的塊體相互或與基岩摩擦,在岩塊表面留下刻劃的痕迹,稱為冰川擦痕。在慈光寺之上,立馬橋下,海拔960米處的東谷壁下部陡峭的粗粒似斑狀花崗岩岩壁上,保存了清晰的冰蝕面和七條平行排列的巨大冰川擦痕,長7-12米,寬0.4-0.5米,深5厘米左右,向谷口方向微微傾斜。
冰川漂礫
冰川流動過程中釋放出的從基岩中切削並隨冰川遷移的巨大岩塊。發育在逍遙溪和雲谷寺冰川峽谷中。
冰川漂礫
※額爾齊斯河流域有哪些地質景觀?
※看過這些模型才知道!地質學原來可以這麼簡單!
TAG:地理知識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