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陝西歷史博物館賞青銅器中篇:木一古美術分享

陝西歷史博物館賞青銅器中篇:木一古美術分享

原標題:陝西歷史博物館賞青銅器中篇:木一古美術分享



陝西歷史博物館賞青銅器中篇:木一古美術分享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青銅器頗為豐富。已登錄註冊3900多件。藏品時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漢。種類有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其中最為典型的商周青銅器,許多器物(如多友鼎、師獻鼎等)上鑄有史料價值很高的銘文。造型較為典型的有先周鳳柱斝、西周牛尊、它盉、戰國鳥蓋瓠壺和漢彩繪雁魚燈等。


三秦大地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裡建都。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澱,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陝西歷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陝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赫赫宗周


—— 周(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771年)


先周(當夏商時期,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1世紀)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


西周是中國早期國家的重要發展階段,其政治制度、經濟形態尤其是倫理精神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故孔子由衷推崇並讚歎:「鬱郁乎文哉,吾從周」。陝西是西周的王都與政治中心,豐富的遺迹、遺物代表了璀璨的西周文明。


商代晚期青銅簋


1977年出土於清澗縣解家溝


高14.5厘米,口徑20.1厘米,腹深10.9厘米


圈足,雙獸首耳,口沿外侈,頸微束


饕餮垂葉紋貫耳壺


盛酒器,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綏德縣墕頭村出土





商代晚期人形面具


高16.4厘米,寬15.3厘米 1976年城固縣蘇村出土



獸面具,和人形面具同時出土



西周伯庸父盉


出土於西安市長安區馬王鎮張家坡西周窖藏


通高22.3厘米、口徑17.2厘米


窄折沿,長頸,獸首鋬,龍頭長管流,分襠,三足下部呈圓柱狀,蓋面隆起,一側有小鈕,以蛙型鏈條於盉身相連。蓋沿和器頸裝飾變形獸面紋,流管裝飾三角形雷紋。







柞鍾


這組編鐘共有八件,紋飾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遞減,是現存西周個數最多的一組編鐘。柞為鑄鐘主人的名字。柞鍾前四件各鑄一篇銘文,後四件合鑄一篇銘文,內容相同。大意是說:柞在三年四月甲寅這一天受到周王的冊命和賞賜,感到非常榮幸,因此鑄鐘紀念。編鐘演奏時敲擊中間和轉角兩處,中間敲出的音稱為隧音,轉角兩處稱為鼓部,敲出的為鼓音,兩個音相差大三度或小三度。鐘的內壁鑄有調音槽。古代音律為宮、觴、角、觶、羽,分別是1、2、3、5、6,沒有4和7兩個半音,到了戰國時編鐘的音階就已七音俱全了。這組編鐘的音域已達到了三個八度。



師承鍾


樂器,西周中期(公元前10世紀中葉-前9世紀中葉),扶風縣強家村銅器窖藏出土。




多友鼎

內壁有銘文二百七十多個字,是建國以來陝西地區出土銘文最多的青銅器之一。銘文記載的是西周厲王時期與獫狁的一場戰爭。獫狁入侵危及京畿腹地,厲王命令武公派遣多友率兵迎擊,激戰半個月,打了四次大仗,都取得了勝利。殺掉敵軍三百餘人,俘獲二十多人,繳獲戰車一百二十七輛,奪回了被擄去的人民,將獫狁逐出了周境。



西周中期 散車父壺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通高41厘米,口長11.1厘米,寬14.6厘米


1960年陝西扶風召陳村西周窯藏出土。橢方體,貫耳垂腹,頸和蓋緣飾鳳鳥紋,腹飾垂鱗紋,圈足為波曲紋。口內壁銘文26字,記載散車父為母作器。



西周 幾父銅壺


通高60厘米,口徑16厘米,重16.9公斤


1960年陝西省扶風縣齊家村出土


幾父壺體形較大,壺蓋的子口較長,插入器口內很深,倒置後可作飲酒用的杯盞。頸部有對稱的獸首垂環,環上飾有突起的重環紋。蓋沿及頸中部飾竊曲紋,腹部是粗獷的波狀環帶紋,凹處填以眉紋、龍紋。幾父壺的波狀帶紋很有特色。壺口內有銘文55個字,記述了某年五月庚午這一天,幾父在西宮得到他的上級同仲的賞賜。賞賜品有臣僕、金物等。幾父特作寶壺以紀念。




























圖文由作者提供


南宋雅玩:無極齋分享湖州博物館


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繫後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藝會 的精彩文章:

朱召尤:關於馮熙的停喪時間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