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敗退台灣的時候,曾指名道姓的要求派專機將此人接到台灣
來源:薦文史
民國時期,各地軍閥林立,政局混亂不堪,國勢衰微,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亂世」,中國的教育行業開始空前發展,孫中山強調中國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初小、師範和高等師範免收學費)、師資教育經費非常充足、除了讀死書各種社團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出來,在這個時期,誕生了一大批在中國近代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學術大師,比如鄧稼先、董輔礽、賀敬之、魯迅、林語堂、茅盾、曹禺、梁實秋、謝冰心、田漢、巴金、夏衍、柳亞子、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傅抱石、潘天壽、關山月、李可染、豐子愷、梁漱溟、陳寅恪、馮友蘭、朱光潛、胡適......其中有位學術大師,在蔣介石敗退台灣的時候,曾指名道姓的要求派專機將此人接到台灣,不過此人不為所動,那就是陳寅恪。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陳寅恪是江西修水人,他的祖父陳陳寶箴是戊戌變法期間的湖南巡撫,在各地的實力派中只有陳寶箴執行推行了光緒皇帝的維新政策,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陳寅恪的母親是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
出生在這麼一個家庭中,陳寅恪從小就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和文學啟蒙,他是中國現代史最負盛名的集語言學家、古典文學家、歷史學家和詩人身份於一身的天才式人物,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與梁啟超、趙元任、王國維並稱為民國時期清華大學的四大國學導師。
陳寅恪除了在國內享受盛名外,在國外也是大名鼎鼎,他精通十幾種語言,曾在英國牛津大學擔任過教授、法國漢學家伯希也跟隨他學過中國歷史,日本人為了讓陳寅恪為他們創辦「東方文學院」曾開出40萬元的高薪,但陳寅恪絲毫不為所動,果斷拒絕。
1948年12月的時候,戰火燒到了天津和北京,作為千年文化古都的北平危如累卵,如果戰爭雙方不計後果的開戰話,那麼沉澱下來的文化很有可能會付之一炬,蔣介石在敗退前夕,知道自己大勢已去,但他十分重視文化和文人,只有保證文化得以傳承,民族才會始終擁有凝聚力,於是他決定先帶走故宮最珍貴的一些文物。
隨後蔣介石又想把故宮博物院和中央研究院的所有文物搬到台北,雖然戰爭失意,但這「文化戰」他是成功了。在敗退台灣的前夕,蔣介石指名道姓的派專機想把陳寅恪和胡適接送到台灣,但是二人到了南京後就各奔東西了,陳寅恪面對重金許諾,不為所動,堅決不去台灣,胡適跑到了美國然後才去台灣,在北平和平解放後,陳寅恪受邀到廣州嶺南大學任教,並且在這裡他度過了自己人生中最後的日子。
1965年故宮文物在台北正式展覽後,大批的學者前去台灣瞻仰,台灣本是一個小島,因為大批量文化沉澱和文物裝飾,使得這個小島成為了中國又一個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