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常村鎮逝去的那些年:露天電影院

常村鎮逝去的那些年:露天電影院

通常露天電影院是在夏季放映。

每到放映露天電影的時候,

周邊村民就開始慌慌忙忙地聚集。

有親朋的找親朋拿板凳,

沒親朋的先跑去佔個好位置,

實在找不到指望的就上草垛、爬牆頭,

至於一些精靈鬼怪的大孩子,

則猴上樹杈

得意地晃蕩自己的兩條小腿……

電影剛開始,

人們一下子就安靜下來,

屏聲息氣,全神貫注

盯著銀幕望著舞台。

偶爾全場爆響一陣忘乎所以的笑聲,

或發出一陣情不自禁的唏噓。

露天電影時間,

孩子們永遠是第一大群體。

稍微大一點兒的,

比如7、8歲或者11、12歲的,

能三五成群的坐下來把電影看完,

男孩和男孩們坐在一起,

女孩和女孩坐在一起。

再小的一點兒的孩子,

就任由他們在銀幕和前排的觀眾間

穿梭游弋的玩耍了。

孩子就是喜歡這種熱鬧的氛圍。

媽媽們永遠是把露天電影的時間

當成了彼此間交流八卦最好的社交平台。

露天電影上放的片子,都不是新片

對於每一個觀眾來說,

都是看過了幾遍的電影,

但依然每次放映,

人們都樂此不疲。

看電影給那時物質文化匱乏的年代的人們

一個利用看露天電影而彼此相聚的機會。

露天電影就是在室外放的電影。我們這裡一般在曬穀場、學校操場進行,採用7.5----16MM放影機、活動影布。在我國七十年代開始流行,其費用由單位或個人承擔,觀看者不需要買票,可以隨意進場觀看。露天電影剛出現在我們這裡時,聽到有放影的消息,人們往往成群結隊趕赴幾公里,甚至十多公里以外觀看。

那時候趕著驢車的電影放映員是非常受歡迎的,他們的「行蹤」也是最受大家關注的,一場電影往往會聚集十里八鄉的鄉親。當放映員拿齣電影幕布,當看到是寬銀幕的時候,我們這些小孩子們總是一陣歡呼,因為這意味著會放映「香港武打片」。即便夏天要遭受蚊蟲叮咬,冬天要忍受凍手凍腳,但每次的露天電影都是村子裡一次極隆重的活動。

上世紀50至80年代,在文化生活相對匱乏的歲月里,露天電影成了農村最主要的文化娛樂活動。當時,電影放映員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職業,走村串寨,給百姓送去歡樂。

「今晚放啥電影」,這是在當晚全村甚至鄰村最最主要的話題,每次也總會有「消息靈通人士」提前知道影片名稱。其實,放映員的驢車車廂里有用於放置膠片盤的扁扁的鐵盒子,鐵盒子上往往寫著影片的名稱,但也有的由於放映次數太多,上面的字早已模糊不清了。

大多數情況下是一晚放兩部影片,所以車廂里往往放著兩個鐵盒子。先放哪部後放哪部是有講究的。第一部往往是放映國產片,題材多樣;第二部無一例外是留給香港片或外國片,幾乎全是武打類,也幾乎全是寬銀幕。

我記得八十年代前,農村沒有電,也沒有電視機,更沒有什麼娛樂場所。於是,看免費的露天電影就成了農村人的一大樂事。不論炎熱的夏天,還是嚴寒的冬天,不管是在本村還是鄰近村莊,只要晚上放映電影,男女老少雲集而至,看的有滋有味。文化站組織的電影放映隊,在各村子輪流放映,禾場上支起銀幕,架好放映機就行了。到了晚上,大家早早吃了飯,便三五成群地奔向放映地,爺爺領著孫子,母親懷裡抱著吃奶的孩子,哥哥姐姐領著弟弟妹妹, 幾乎傾巢而動。

大家各自搶佔有利位置,本村住戶因緊鄰放映場地,近水樓台先得月,佔據最佳位置,大都自帶板凳,沒帶的就找塊磚頭、石頭坐著,找不到的就站著看,不一會就擠滿了黑壓壓一群人。來晚擠不進去的,被人擋著,急得踮起腳來看,還有的小孩子騎在父親的脖子上,有的孩子蹲在人家牆頭上,也有的乾脆到銀幕的另一側去看了。

那時候的電影,在那個年代每個人的眼中,真的很精彩。還記得那時的電影大都是樣板戲和戰爭片,也有生活喜劇片。我記憶猶新的有【神鞭】、【金鏢黃天霸】、【畫皮】、【南征北戰】、【四渡赤水】、【血戰台兒庄】等。在一片歡呼聲議論聲中,電影放完了,意猶未盡的人們說笑著向自家走去,漸漸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80年代90代初期,還沒有開始後來的打工潮,那時農閑期間人真的是無所事事;所以每次村裡面放電影,那是拖家帶口,跟走親戚似的,只要大喇叭一廣播說晚上有電影看,十里八鄉的人們都早早吃完飯,家境不好的往往不吃晚飯,就迅速的湧向了電影放映點;放映點一般都在村委會門前寬闊的土路上,熒幕就用四根粗繩拴在路兩旁的白楊樹上或者兩根高高的金屬管子。

露天電影最怕下雨,尤其是夏天雨急,你很難想像到上千人的聚集地,突然遭遇暴雨,那場面,孩子的哭喊聲,凳子的磕碰聲,被踩到腳的叫罵聲;很快現場的人就會散的一乾二淨,只有往各個村莊的土路上,三五成群的人們在奔跑著,回家免不了又要到河裡撲騰幾下洗去身上的泥污。

如今的我們,可以選擇看電視,讀書看報,可以上網,甚至和朋友、愛人、戀人到電影院里看電影。然而在80年代末期落後的我們裡面,這些事情是多麼的奢侈。我們連電都是時有時沒的,家中大部分時間是點著煤油燈,因此,在那個年代能夠有一場電影看,已經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那時的感覺不亞於過春節。

上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各種影音設備的普及,鄉村電影逐漸走向沒落。

彈指一揮間,二十多年過去了。如今的常村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也逐漸向城鎮化邁進,生活水平大為提高。家家戶戶有電視機,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豐富多彩,露天電影幾乎已經消失。但露天電影曾經給人們帶來了節日般的歡樂和美好時光,使那個年代的人們終生難忘。

那麼多年過去了,我除了在部隊的時候看過電影后,工作後,就一直沒有去過電影院看電影了,因為有了VCD、DVD。因為有了電腦和互聯網。

人,在經濟發展後,失去了一份樸素的愛好……

▍編輯來源:網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鐵血斷歷史 的精彩文章:

描寫冬天的好詞、好句、好詩!
常村三中張俊:你那裡下雪了嗎?

TAG:鐵血斷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