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都知越王勾踐厲害,其實他的父親更厲害,沒有他勾踐根本無力伐戰

都知越王勾踐厲害,其實他的父親更厲害,沒有他勾踐根本無力伐戰

與吳國相比,越國的早期歷史更為模糊。越國的國君為姒姓。姒為堯帝賜於大禹王的氏。《越絕書》、《吳越春秋》中都列出了早期的越王世系:「少康恐禹祭之絕祀,乃封其庶子于越,號曰無餘……無餘傳世十餘,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轉從眾庶為編戶之民,禹祀斷絕... ...」

越國,始建於公元前2032那年,創立者為無餘。它位於揚州之地,是南方地區的一個諸侯國。初期實力並不算強大,經過上千年戰亂紛爭,至允常一代時,越國方才逐漸強盛。這並非巧合,儘管,歷史上對允常的記載不多。

但是,我們通過對各類文獻的研讀,能夠肯定越國的強盛,離不開允常之功。可以說,允常在歷代越王中,是一位能力突出的君主,同時,也是越國霸業的奠基者。

開拓疆域——關於越國的統治範圍,歷史記載較為明確。從其建立起,至越王允常一代,一直以會稽作為中心。史書中亦載,越王勾踐,曾先封於會稽,後世經過推斷,認為其主要範圍在寧紹平原、金衡丘陵地一帶。

近年來,考古專家在此地陸續發現不少文物,其中的幾何印紋陶更是越國文化的代表。因此,可以肯定,史書中所載的「勾踐之地」屬於越國最早期的疆域範圍。它雖然不能與楚國的千里之地相比,但在南部地區諸侯國中,算是統治範圍較大的一個。

勾踐被赦免回國時,吳王夫差曾封其百里土地,即「東至炭濱,西止周宗,南造于山,北薄于海」,範圍不及原本疆域的十分之一。或許夫差也覺得範圍太小,又下令增加封地「東至於句雨,西至於攜李,南至於姑末,北至於平原,縱橫八百餘里」。

二次增加後,疆域比之第一次,擴大了八倍有餘,然而夫差卻說,越國本來據地千里,無雖然增封兩次,還是未能達到它原本的規模。這就出現一個問題,即:史書中記載的越國疆域,到底是以前就存在的,還是勾踐執政後,二次開拓的?

依據現有史料來看,極大可能是原本就存在的。

須知,勾踐在人昊為奴,並沒有能力去開拓疆域。且他的父親允常去世沒多久,國內政局動蕩,勾踐不會選擇冒險對外作戰。另一方面,時間緊迫使勾踐沒機會擴充疆土。允常死於公元前497年,次年,勾踐繼承王位。

期間,吳國趁允常之死,舉兵進攻越國。元前釣礴年,吳王夫差打出為父報仇的旗號,興兵討伐越國。面對來勢洶洶的吳軍,越國不敵潰敗。戰後,越王勾踐被虜去吳國,做了三年奴隸,一直隱忍至公元前490年,才有機會歸國。

由此可知,勾踐繼位不久,便身陷戰爭泥潭,最後,更是國破被俘,並不具備開拓疆域的條件。

更為重要的是,勾踐在繼位初期,並無對外作戰的計劃。根據《越世家》推斷,勾踐生於公元前520年左右,至公園去愛你496年繼位,年紀頂多是二十歲附近。我們再來看他的喜好品行,勾踐曾說過:「先人就世,不穀即位,吾年既少,未有恆心,出則禽荒,人則酒荒。吾百姓之不圖,唯舟與車。」

從中可知,年輕時候的勾踐,是一個喜歡縱情享樂、酗酒打獵的紈絝子弟,心中沒有遠大的志向,又如何談開拓疆域、建立功業呢。尤其是繼位初期,對吳一戰獲得勝利,使勾踐心中傲氣,認為闔閭已死,吳國不足為懼,輕視之下,他鬆懈了國內的武備發展,導致吳王夫差捲土重來時,越國根本無從抵抗。

正是這一慘敗,才有了其後的「卧薪嘗膽」,這便是一種本性的磨礪,實現真正的蛻變。

既然,越國疆域為前人開拓,那麼,誰是早期疆域的開拓者?

從上文可知,越國創立者為無餘,至允常時期,跨度約一千五百多年,期間可供查證的君王很少,已知的僅有無壬、無譚、允常等人。而關於開拓疆域,真正被史料記載其中的只有允常。

推動國內生產、發展國家經濟——社會經濟目標的達成,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毋庸置疑,經濟實力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基,允常時期,越國走向強盛,說明其國內經濟實現了新的突破。

至於允常實行了哪些促進經濟發展的舉措,我們不得而知,史料中未進行記載。但根據學者推斷,越國的經濟發展主要源於部分領域的生產崛起,帶動了整個國家的經濟,這說明允常極具發展遠見,懂得國家所需。在他統治時期,國內的生產水平,已超過以往任何時期。

早期越國的經濟重心主要圍繞在山區一帶,目的是奠定根基。中後期時,經濟舉措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越國便將經濟重心轉移至丘陵、平原地帶,實現帶動國家經濟。無餘當政時期,與百姓同居,不設宮室,生活質樸,平常主要靠耕種、獵食為生。

這也反映出當時越國生活水平落後,尚處於半游牧、半農耕階段。一千五百年後,到了允常時期,越人主要依靠農業生產維持生活,越國的都城也從山區遷往平原地區,佔據肥沃耕地。遷都平原,這是允常的一項重要決策。

它對越國的作用巨大,有利於國家的農業、經濟發展,使越國快速強盛。

青銅冶煉業,同樣是越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在國內政策的鼓勵下,青銅冶煉盛行一時,取得了諸多成就。楚昭王曾得到一把青銅寶劍,他不知此劍的來歷與價值,便找到宮內的相劍大師風鬍子,向其詢問此劍的價值。

風鬍子說道:「此劍名為「湛廬」,出自越國,乃是越王允常命歐冶子煉製,除了這把,還另煉有四把,皆是稀世之物。「湛廬」劍,取自「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可彎折殺敵,作用巨大」。」

以今人角度看待,覺得風鬍子有誇大之言,但也從側面反映出,越國青銅冶煉的技藝確實高超。自此之後,越國寶劍聞名四方。

除了以上,越國的造船行業同樣先進。越國位於南方地區,周圍多水域,養成了越人諳水。日常生活中出行,交通工具至關重要。越國藉助天然的地理優勢,在國內發展造船業,極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與貿易往來。

允常時期,越國的造船業技藝高超,構造先進,且在生產規模方面,更是完成新的突破,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皆遠超以往。

吳、越兩國恩怨,最早源於晉、楚爭霸之爭——晉、楚兩國的爭霸作戰,長達八十餘年。一方代表南方,一方代表北方,相互制約,對抗不斷。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軍事實力,兩者均相差不多,對戰幾十年中,各有勝負。

長期消耗中,晉、楚兩國皆有損耗,但若論最大輸家,無疑是夾在兩大軍事集團的南北小國。這場爭霸之戰中,晉、楚為了奪取對方的土地、人口、城池,不惜發動數次大戰,導致周邊諸侯國家捲入。發展到最後,矛盾逐漸由晉、楚之間,轉移到諸侯小國身上。

晉國是北方霸主,在晉文公統治時期,國力最為強盛。楚國則雄踞南方,控制著漢水流域、長江中下游地區,大有北上爭霸之勢。公元前632年,晉、楚曾爆發戰爭,儘管最終晉國勝出,但並未對楚國造成實質性影響,頂多延緩了楚國爭霸北方的步伐。

楚莊王繼位後,整頓朝政,興修水利,重視軍隊建設,加強軍事訓練,為日後雪恥作準備。公元前606年,楚國興師討伐晉國,雙方於泌遭遇,進行激烈對戰。由於此次楚軍準備充分,晉軍則是倉促迎戰,不敵而敗。

楚莊王死後,楚國走向衰落,晉國則在勵精圖治、韜光養晦下,再次強盛。公元前576年,晉、楚兩方戰於都陵,此戰楚軍慘敗,晉國重奪中原霸主之位。但楚國並不甘心霸主地位拱手相讓,派人拉攏第三方諸侯國,聯合對晉宣戰。

晉國也不甘示弱,拉攏親晉諸侯國,與楚國進行對峙。反覆拉鋸戰後,矛盾逐漸出現偏離,由晉楚之爭,轉移到越吳之仇。公元前537年,楚國聯合越國進攻吳國,此次作戰,徹底使越、吳兩國結下仇怨。兩國民風習俗相同,地理位置緊密相連,戰爭已不可避免。

公元前510年,吳國徵集大軍侵入越國,雙方正式爆發武裝衝突。至公元前584年,越國淪為吳國附庸國,為了防止亡國,越人需要每年定期向吳國納貢。這次對戰,越國之所以失敗,是由於準備不及造成的。

公元前505年,越王允常經過數年韜光養晦,興兵伐吳。此次作戰算是越國第一次自衛反擊,目的是為了報吳國上次入侵之仇。儘管越軍來勢洶洶,但在實力正盛的楚軍面前,並未佔據太大優勢,戰爭陷入膠著狀態。

允常死後,勾踐繼位,恰逢吳王夫差報其父之仇。對戰不敵後,勾踐被抓至吳國,成為階下囚。勾踐臨死前,曾說:「吾自禹之後,承允常之德,獲天靈之佑、神抵之福,從窮越之地,籍楚之前鋒,以撇吳王之干戈。」

可見,他能夠卧薪嘗膽,一雪前恥,正是繼承了其父允常的頑強不屈的鬥爭精神。1996年9月至1998年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紹興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等單位,在紹興縣蘭亭鎮木柵村南印山,發掘清理一座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其時間與允常在位時間相當。

此墓氣勢宏偉、構造獨特,可以說,是這一時期在南方發現的最大古墓葬。

參考資料: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絕書》、《吳越春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堪稱「明朝第一宰相」,一生最愛送兩樣物品,其中一樣要了他的命
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歷史結局會怎樣?主席曾道出他三個錯誤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