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伊闕之戰:戰神白起的成名之戰,韓魏兩國損失慘重!

伊闕之戰:戰神白起的成名之戰,韓魏兩國損失慘重!

白起是繼中國古代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千字文》將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比如在戰國中後期,白起率領秦國大軍在長平之戰中擊敗了趙括率領的趙軍,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不過,對於白起來說,真正嶄露頭角,或者說第一次揚名立萬的戰役,卻不是長平之戰,而是之前的伊闕之戰。通過伊闕之戰擊敗韓魏聯軍,白起不斷受到秦國君王的重用,從而走上了自己的戰神之路。

首先,伊闕之戰發生於戰國中期。在戰國中期,戰國中期,秦、齊、楚、趙、魏、韓、燕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彼時,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逐漸衰弱,秦國和齊國由於國內變法(商鞅變法、鄒忌變法)的成功,日益強盛,成為東西並立的兩大強國。因為魏國的衰落,秦昭王決定向中原地區擴張,特別是向三晉進攻。公元前296年,因為魏國和韓國兩國的君主在同一年去世,這讓秦昭王覺得有機可乘。公元前294年,秦昭王派兵攻打韓國。在這場戰役中,擔任左庶長的白起奪取了新城(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

在秦軍進攻韓國的時候,魏國因為唇亡齒寒的關係,自然不會放任秦國進攻韓國,於是魏國君主命大將公孫喜(又名犀武)點齊人馬,前去支援韓國。值得注意的是,韓國和魏國大軍反擊秦國的過程中,東周也派兵加入,既是希望能夠分得勝利的蛋糕,也是因為消除秦國擴張對自己造成的威脅。公元前293年,白起率領的秦國大軍和魏國、韓國、東周三國的聯軍在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對峙,所以被稱為「伊闕之戰」。此戰,秦國兵力大約在12萬人左右,而韓、魏、東周三國大軍約有24萬人。

由此,從兵力上來看,秦國大軍只有韓國、魏國、東周三國大軍的一半左右。但是,對於戰神白起來說,以少勝多可謂日常操作。根據《戰國策》記載:「伊闕之戰,韓孤顧魏,不欲先用其眾。魏恃韓之銳,欲推以為鋒。二軍爭便之利不同......以是之故能立功。」針對韓國和魏國兩國大軍貌合神離,都不願意當出頭鳥,也即希望保存自己實力的心態。白起決定各個擊破,一方面,白起用少量兵力用牽制住韓軍。另一方面,白起用精銳力量突然向魏軍進攻。

最後,魏軍因為準備不足,被白起的秦軍擊潰。而得知魏軍被擊敗的消息後,韓軍也是軍心不穩,潰敗而逃。就這樣,韓國、魏國、東周這三國的24萬大軍,幾乎都被白起率領的秦軍殲滅了。並且,白起趁韓、魏兩國在伊闕之戰慘敗之機,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西北)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由此,非常明顯的是,伊闕之戰不僅讓韓國、魏國的精銳力量損失殆盡,可謂元氣大傷,還讓兩國的門戶大開,其疆域也在之後被秦國一步一步地蠶食,直至滅亡。總的來說,伊闕之戰是白起的成為名將的關鍵戰役,此戰之後,白起繼續率領秦軍攻佔魏國、趙國、楚國等諸侯國的土地,為秦始皇一統六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文/情懷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情懷歷史號 的精彩文章:

司馬懿發動兵變時,夏侯玄手握重兵卻為何等死呢?
戰國七雄外,其實還有四個強國,你都知道嗎?

TAG:情懷歷史號 |